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大青年书法家——阎玉川

(2015-08-24 15:03:57)
标签:

佛学


    阎玉川,一九七二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新疆乌鲁木齐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新疆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新疆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作品获《书法报》全国首届硬笔书法大赛二等奖,《书法》雜誌全国书法百强榜提名奖,“皇威杯”全国书画名家展终身艺术成就奖;入展第三届全国书法“兰亭奖”,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敦煌杯”首届国际书法篆刻展等。

提名理由:

阎玉川以汉隶和唐楷为根基,取法《张迁碑》之浑拙朴茂、《石门颂》之飞动率真,巧拙互见,动静相生。其楷书表面似取法唐人颜、褚,实质得自篆隶和锺王精神,灵动不失庄重,古厚复造空灵,形简意厚神足。行草上溯“二王”,下逮明清,线条浑厚中寓飞动,圆劲处见婀娜。往往将“形”导之以简约,其中又蕴藏丰富,有着长期依“法”炼就的功力和激情的流露。他心正、理通并勤奋,假以时日,定将在艺术的道路上获得更大成就。

写形写神复写心
——阎玉川书法浅识
文/王研充

    中国书法在当代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写意性,而写意的终极目标是抒情写心。然而,写意写心是决不能离开字的形与神而单独存在的。

    蔡邕谓:“为书之体,须入其形”。“形”是内心的外在表现,“神”则是内在的意韵。古人又用“神韵”、“风神”、“神采”、“精神”来表述之。姜白石曰:“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

    玉川兄的书法一直被我关注。关注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在研习传统书法的过程中,清晰地看到了“写意”的必然,同时也是玉川个性与才情的逐渐凸显使然。玉川的书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确立对传统的破立观念。不破不立,玉川把“碑”和“帖”相互独立的某些元素打破再加以融合,甚至在观念里故意淡化“碑”和“帖”的概念。他以汉隶和唐楷为根基,行草书表现出亦碑亦帖的“意”和“趣”,在其临帖中就明显见其取舍与破立的迹象。他一面对古人经典“如对至尊”,一面又以悠游不迫的心态对其意临、创临,从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艺术语言。

    再者,形简意厚神足。元人赵松雪在讲“用笔”的同时,特别强调“盖结字因时相传”。“形”作为要素因时代的不同而有了新的审美趋向,又因个体性格、学识、经历等等的差异而有了不同的追求和取向。当然,这一切最后都落实在用笔上,用笔以造形,而“形”在书法中是直接概括神采和用笔而凸现其矛盾统一辨证的艺术规律的外相。玉川在字形上的体会不可谓不深。他往往将“形”导之以简约,但其中又蕴藏丰富与无限,有着长期依“法”炼就的功力和激情的流露。我认为在这点上他决不是“反法求意”,而是“固法求意”,才使得作品神完气足。

    三是“反求诸己”。书者的最高境界是心性的表现,如项穆所云:“书者,心也”,又如禅宗明心见性之旨。这是心地澄明之人才能契入的境界,内务充盈,溢而为书。由此,我联想到当下书者状态分四类:或为形迹所囿,全如墨猪算子;或为书写而书写,技法、章法样样都好,但难以发明心性,为法所囿故;或为基础拙劣,而自谓得法,左涂右抹,欺世盗名;或为不仅有书写技巧、时代精神,又有心性流露,于古则多有取法,于字则精气神焕然。玉川兄的书法当属第四类。


    玉川书法以行草见长,上溯二王,下逮明清,线条浑厚中寓飞动,圆劲处见婀娜。从他在“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和“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展”中入展的作品可见一斑。他亦擅隶书,取法《张迁碑》之浑拙朴茂、《石门颂》之飞动率真,巧拙互见,动静相生。而他的楷书表面看取法唐人颜、褚,但实质得自篆隶和钟王精神,灵动不失庄重,古厚复造空灵。《阎玉川书法集》中有两帧册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黄宾虹语录》最能体现他对楷书的理解与创造。

    玉川平素很少创作,常常一杯白开水,一卷书即可静养终日。偶为逸情所致,不得不书,则随意所之,令真情至性流露:速度时缓时紧,笔墨随枯随淡,点画亦拙亦工。

    玉川之为艺,特重其渊源、涵养与学识,尤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来源于儒之“中和”、释之“清净”、道之“自然”一以贯之的美学思想和创作观念。

    玉川兄颇重写心。

    何为写心 写心就是写性。儒家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性”是本地风光、本来面目;是纯真、纯善、纯美;是自自然然而不加修饰的。“自然”才能是无意之作,无造作最能体现“心”的作用。“写心”即是无意的表现,非主观意愿情况下自然所为者。换言之,只有以心驭笔,“技”才能融入“道”,“道”才能在“技”上呈现妙理,即“技道双融”、“心物不二”之理。从而使作者在师古人、师造化之后得以圆融之境——师心迹。如此并非是说玉川不善用意,用意正如“伯乐相马,所见无非马者;庖丁解牛,目无全牛,二者用精至矣。”如此则无意表意而意自见。这恐怕正是玉川为人为艺所要期许的目标。

    玉川,一副普通眼镜,一身粗布衣衫,一双老布鞋,外表沉静,不事张扬,真诚纯善,谦和敦厚。玉川心正、理通并勤奋,假以时日,定将在艺术的道路上获得更大的成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