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虎,笔名石安,号抚风堂主。1975年生,汉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评委会委员、万州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书法作品2000年入展“重庆新生代27人书法展”,2003年入展“巴渝风·第二届青年书法展”,在“重庆市第四届书展”中获提名奖。在2007年《重庆市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获一等奖。2005年入围《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2007年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首届西部书法篆刻展》。2008年入选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2010年《重庆市第六届书法篆刻展》获二等奖。2013首届全国楷书展获奖。
提名理由:
雷虎诸体兼备,行草主要临习“二王”、米芾,字间气息温文尔雅,平和自然。他作品里自然流淌着一种平静恬淡、宽博从容、中正儒雅的气息。而他现在的楷书俨然敦煌佛经之面目,虽只有巴掌大小,却轻松自如。他的小楷俊朗清旷,阔绰潇洒,他的大字灵动隽永,呈现正大气象。雷虎注重书法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因而不落俗套,流露真性情。雷虎在书法创作上抱有的平常心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值得学习。
郑永松:略谈雷虎书艺
雷虎,在我眼中是一个忠厚朴实的人,没听过他夸夸其谈,也没听过他信誓旦旦。这样的性格在现代社会或许不被认为是优点,但在我们这代人的眼中,却是尤为珍贵。他十七岁开始学书法,一直坚持至今,从未有丝毫懈怠。这也正是他性格敦厚的表现。
雷虎不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不象有的人学书法上手快。他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的智慧来源于长时熏修,由定发慧。他学书法,最早从欧阳询《九成宫》入手,一门深入,写了四年。后来又在汉隶上狠下功夫,继而学习行草。
雷虎的隶书,没有时人的机巧灵妙和率意恣情,他的隶书里自然流淌着一种平静恬淡,宽博从容,中正儒雅的气息。很多人说他的隶书胎息于伊秉绶,其实,他的隶书最早学《乙瑛》,后来写《西狭》、《石门》、《礼器》,用功最多的当属《张迁》,曾临过不下二百通。清代隶书中,他十分喜欢伊秉绶,却从未临过,或许是审美上的趋同,以至于不自觉的会融入伊秉绶的元素进去。所以在他的隶书中,既有张迁的方毅,又有伊秉绶的静穆,既有汉人的高古,又有清人的墨韵。
雷虎现在的楷书,似乎离他最早学的欧体已经相去甚远了。其实何止是欧体,《勤礼》、《张黑女》、《张猛龙》、《嵩高灵》,他都曾着意颇深。而他现在的楷书俨然敦煌佛经之面目。很难想象他把小楷放至巴掌大小,还能如此轻松自如,实在不易。在我看来,这与他深厚的小楷功力息息相关。他经常用小楷抄佛经,长时间的不自觉的练习,使得他的小楷精妙纯熟。小字难于宽博,大字难于结密,这千古不易的书法难点,在他的楷书上都能得以突破。他的小楷俊朗清旷,阔绰潇洒,他的大字灵动隽永,骨力洞达,皆有正大气象。
各种书体里,他真正最为着力的莫过于行草,米芾、二王力尤甚多。我曾把他写的手札见视于同行,竟有人疑为临帖习作,功夫深厚,可见一斑。只不过他的行草温文尔雅,没有那种跳宕起伏、大开大合的时尚元素,故尔不能为人所重。
年届四十,不惑之年。抄经学佛,难免染濡,现在的他看事看物,渐觉通透。对自己的书法有一个很客观的认识,能清醒的看到自己优点和缺点,只不过理须顿悟,事要渐修。对于书法的态度,也与初发心时不同了。曾经视书法为圣道的他,现在觉得书法只是一个爱好,可以好好去学习,但不能太着意,它不是人生终极关怀。这个态度不是一种消极的颓废,而是一种人生大境界的提升。我不知道他的人生终极关怀到底是什么,但我相信,书法将伴他终生。
(郑永松:中国书协会员,重庆书协副主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