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明,1973年生,笔名泥人。现为中国书协会员,2012年中国书协“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曾获第九届全国展三等奖,第十四届“群星奖”最高奖,第五届新人新作展最高奖;第三届福建省展三等奖,首届福建兰亭奖一等奖,第六届百花文艺奖一等奖,首届“大爱妈祖”展最高奖。入选第二届书法兰亭奖,第十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青年展,首届行书、草书大展,千人千作展,五百人展,第二届扇面展,第二届册页展。
提名理由:
林志明得魏晋之韵致,取法“二王”,其作品气息天然俊朗,生动内敛而不造作,透出其功力之深厚。用笔古朴浑穆,遒劲凝练,细腻不失豪放。章法安排合理绝妙,浑然天成,行气通畅,随手所如,皆入法则。他的书法作品中除了古意,还充满优雅、浪漫与率真,彰显沉厚雄强的韵致,这大概就是他用心书写的结果。
何巧忠:“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再谈泥人林志明
“往后的岁月是否晴朗起来也不重要,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我们具有意气风发的热忱,足矣。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意义。”
这是三年前谈及志明时作为我们共勉的一段话。三年来我们没有辜负那份热忱而一直生活在饱满的精神家园里。回想当年志明就已决意将书法取法定格在“二王”体系上,并在五届新人展上初露头角一举夺得大奖。时隔三年,志明拿了文化部群星奖,接着在中国最高级别的书法展——九届国展获奖。可以说这段岁月,志明是晴朗的,至少心里是亮堂的。因为开辟了自己人生的家园,有了自己接近诗意的栖居。现在他搬了家,算是安定了下来,可以更放心地写了。在他看来他这是安顿了“后方”,他可以远行了。
局部欣赏
自弃商以来辗转于砚田,志明从无悔意,而且他一直没有忘记恩师的教诲,一直在做最老实平凡而又安宁的书写。我因此想起绘画大师托马斯的话:当我们深情而热切地对真正重要的事物说‘是’的时候,平和安宁就开始进驻我们的生命,就如金色的阳光从树叶的间隙筛落到地上一样。认定了书法之路,多年来志明对传统经典朝濡暮染,心摹手追,积极探索表现形式。他从魏晋走来,取其韵致在颇具视觉冲击的形式画面上再展风流。
我实在羡慕志明。林家有女初长成,有充分理解他的夫人,他因此享有了足够的自由自在。他能有很多可以深谈的忘年的、知遇的、他乡的、故土的朋友。他能喝那么大碗的酒,可以快意来去,兴尽而归。他能干许多书法以外、生活之中的看似琐屑的活计。所以这些年,他快乐极了。我以为他是鱼,是一条悠哉悠哉游在纸上的快活的鱼。写写字都会快活,碑帖供养,笔墨抒怀。执起笔来满心欢喜——鱼的欢喜。你若不是鱼,你就不懂。其实每个人都是鱼,都有自己常常走进去的幸福的所在。好比喝喝酒,聊聊天,翻翻书,爬爬山,看看云,而我们还要写写字。
写着字就注定我们有很多孤独的时候,叔本华说过大孤独者有大自由。既是自由的,那么它也成就了我们的享受。志明长期沉浸在与古人的对话中寻找自由的过程之中,自然是乐在其中了。然而书法是一辈子的事,作为学问,我们必然要做深入的自我笔墨语言的探索。曾国藩在他的一封家书里谈到:书法只有两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形式和表现。书法是具体的,所以书写者始终把握着一个机械的问题,就是技巧问题。可书法也是精神的,个人的表现显得重要起来。这大概就是个性,就是书写者因生活体验而生的超越于线条之上的深刻的思想表现,也是书法艺术作品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志明一直以来的作品是优雅的,是趟过传统的漫笔式的心境记录,是胸中丘壑的快意表达。作为书写者当幸福感悄然涌上心头,我们会有一种叫做安逸的满足。我曾看过志明酒后快笔,自在从容很本真。这大概就涉及灵魂了,是痛快的。如若这里有艺术个性的存在,那就区别于那些穿着“晋衣唐装”的人,显然那些不是晋唐人,要算是也徒具皮毛而已。所以,书写者许多时候会处于彷徨而茫然之中。志明以为这是快乐着的“痛”。
处于庞大而且复杂的现实生活之中,谁都或多或少有些无奈。生活往往是我们的真诚未必被理解,或者是世俗和名利的作祟,总难免会有所不如意。此时志明会平和的对我说:写好自己的字,其他都是余事。是啊,我们冷板凳坐得,还有何物舍不得。今生有幸成为书写者那就走进离自己最近的栖息地,或者散散心,或者小豁胸中气。从而处世忘世。所以说我们离快乐很近。
戊子年九月廿八日于可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