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出一片新天地——记科兴前和煤业的转型之路
(2017-01-05 08:47:14)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科兴集团前和煤业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积极应对,把转型升级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抓手,走出了一条煤与非煤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对当前全市致力于转型发展的煤炭企业具有借鉴意义。
未雨绸缪
前和煤业有限公司隶属于山西科兴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前身为南阳煤矿的一个坑口,2009年被确立为主体矿井,对原秦城、丰源、何李、北山四家煤矿进行了资源整合兼并重组,2009年建矿,2012年通过验收,占地面积180余亩,井田面积12.15平方公里,年生产能力为120万吨。整合后,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上规模、五年创高效”的战略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速度推进,高质量建设,2012年5月正式达产达效,从开工建设到建成投产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开创了我市建矿速度之最。
然而,该矿正常生产之日,却是煤炭“黄金十年”结束之时。2012年,煤炭市场低迷开始显现,企业效益逐渐下滑,矿工的危机意识陡然增加。面对煤炭行业举步维艰的困境,前和煤业党政工领导审时度势,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提出主动转型的奋斗目标。“事实上,公司领导很前卫,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当煤矿进入正轨后,‘煤炭挖完了怎么办,挖完以后再转型就迟了’就已经成为公司领导一直思考的问题,2012年5月公司开始谋划转型,当时的煤炭市场形势进一步坚定了转型的决心与步伐。”谈到企业转型的原因,前和煤业办公室主任李洲告诉记者。
转型势在必得,往哪转,怎么转?是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煤矿工人素质不是很高,高科技项目引入无人才,因此大型类、高端类、科研类、垄断类行业不适合前和。食品与老百姓息息相关,前和周边有许多村民们撂荒的土地,而食品安全又是国家未来的一个趋势,这对于前和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只要把品质保障好,这一产品就能延续下去。”李洲侃侃而谈。结合公司实际和市场需求,前和将转型主攻方向放在了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副产品上。
2013年1月,承载着前和人梦想和希望的前和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金6700万元,公司下设商贸、餐饮、产品销售、文化传媒、工程机械服务五个子公司和一个合作社,成为一家集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深加工、机械服务、商贸物流、文化传媒、餐饮连锁等为一体的大型多元化产业集团,煤矿400多名矿工被安排进了公司里。
“依靠地下的,发展地上的”,“利用黑色的,发展绿色的”,前和煤业未雨绸缪,主动转型,在煤炭经济低迷中寻找到了一条出路。
多元发展
2016年5月13日-20日,为期7天的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展在店上中小企业创业园圆满落下帷幕。“晋宝绿珍”餐饮项目及有机绿色农产品全程参展,以独具本土特色的餐饮文化和有机绿色农产品,倍受台湾同胞及当地群众好评。
2016年6月3日,山西省红薯种植与加工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在前和农工商集团正式启动,自此,前和农工商集团成为我省首家红薯种植与加工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16年7月5日,经过晋城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办公室严格考核与验收,晋宝绿珍高平一中餐饮部被评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食堂”。
一份份满意的答卷诉说着前和的成功转型。
成立后的前和农工商集团,秉承着“安全、健康、绿色、放心”的经营理念,专注于食品安全、绿色有机、卫生健康,本着“以工促农、以农兴商、工农互惠”的战略思路,在原五个子公司的基础上,又细化为红薯淀粉制品生产、粉条粉皮制品、豆制品深加工、脱毒甘薯苗种培育、餐饮服务、文化传媒、物流贸易、绿色种养殖、农机服务、工程机械十大产业中心,初步形成了“一总五子十中心”带动工农商共同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农工商集团综合办主任高小强介绍说,目前,文化传媒公司集商务庆典、婚庆策划、影视传媒等为一体,如今已承揽了不少业务,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工程机械服务公司是整合煤矿所有挖掘机、装载机和压路机等设备后成立的,拥有很强的实力,当前实施了多项建设和维修任务,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同时,还承包了农耕文化园旁边的旅游道路,效益明显。
对前和人来说,如果说前面那几个企业是“小打小闹”的话,那母公司和合作社生产加工农副产品则属于“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因为在这上面,他们投资最大,而且注入的心血最多,几乎矿上的每个职工都在里面义务干过活。“食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顺应自然,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副产品是我们公司的愿景。”母公司的餐饮成为前和最主要的产业,在这里,红薯淀粉制品中心的25吨/时红薯淀粉生产线、8吨/天粉条及2吨/天粉皮生产线已投入运营,成为我省最大的淀粉制品中心;豆制品生产中心同时可生产豆浆、豆腐皮、鲜豆腐、豆腐干四大系列产品,年处理干豆能力达3600吨,成为目前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豆制品生产基地,产品在晋城地区供不应求,除自营多家门店、餐馆外,还托管着我市及晋城市众多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等20多家餐饮,成功叫响了“晋宝绿珍”品牌。
母公司对面就是山河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将前河、北山、秦城3个村3000余亩土地流转承包,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村民每亩可得到800元/年的转让收益,采用高标准育苗温室,用于淀粉红薯种植,带动着周边4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不忘初心
前和煤业的转型成功并不在于找到了一个正确的转型方向,而是,它始终坚持着当初许下的“做良心企业,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安全的农产品”的诺言,注重统筹兼顾员工、消费者及周边村民多方利益。
走进前和,宽阔的入厂大道自仪为“首善大道”,沿着首善大道行走,“前和赋”“勤勉苑”“善、勤、信、学、爱、谦、和七字文化长廊”等醒目的文化标识镶嵌装点在厂区各处,一股浓烈的文化新风,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位职工,每天都能享受到明鉴于心、洗心革面的文化熏陶。在这里,没有川流不息的煤车以及“黑人”形象的煤矿工人,没有随风飞扬的煤尘以及被披上一层黑色衣服的树木,有的是山丘环抱,绿树成林,绿草如茵,亭台小筑错落有致,如同花园般的美丽景区。
为了打造前和企业文化,让每个职工在企业文化中寻求认同,前和提出“尚德明道,爱人敬天”的企业文化核心和“善勤信学爱谦和”的职工行为准则。这不仅为前和的成功转型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同时前和还将这种企业文化渗透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为生产绿色、安全放心食品提供了刚性标准。
“做良心企业,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是我们许下的承诺,也是让农副产品延续下去的保障。企业文化的熏陶,使我们的职工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就保证了质量,比如在生产粉条时有渣子,员工就会自觉地拿出来。”说起转型成功的原因,李洲告诉记者。在矿区不远处的工农商集团车间生产墙壁上,“用信仰做食品”、“晋宝绿珍来自于我们的善良”、“晋宝绿珍来自于我们的真诚”等醒目的标语随处可见,时时刻刻提醒着员工要严格把好每一道生产工序,确保产品品质。
当然,除了企业文化熏陶,绿色、健康、安全的农产品还要靠技术。前和农工商集团采用国际先进的全封闭无尘工艺技术,杜绝因人工清洗、晾晒等有可能造成的污染。为了保证原材料的优质高产,山河源合作社以每亩800元的价格从附近村民手中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据介绍,他们选用的种薯是由脱毒甘薯种苗培育出来的,经过了实验室的移栽和扩繁,具有无病菌、缓苗快、产量高以及生成的红薯均匀性好、淀粉含量高等优点。
在此基础上,农工商公司还积极推动原材料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种苗培育-基地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禽畜养殖-有机肥料-物流配送-餐饮连锁”循环经济生态链,不仅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还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收获的甘薯进行脱毒培育种苗,割下的秧苗和甘薯深加工的薯渣进行生猪喂养,产生的粪便发酵为有机肥料。”李洲解释到。
事实上,除了健康的食品获得社会的认可,前和农工商的成功转型所兼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是人们所称赞的。
由于立地条件差,土地效益低下,附近村庄更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十分普遍,一方面出于用地考虑,另一方面也为了增加村民收入,山河源合作社里除了分流转岗的煤矿职工,还经过聘用,让村民们再回到土地上打工,合作社统一提供薯苗、技术,并且保护价收购,使煤矿周边的前河村、秦城村、北山村农民也因此有了支柱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煤炭开采势必造成采空区,给当地居民造成安全隐患,这也是煤矿周边村民最担心的问题。合作社成立后,对土地塌陷进行整体治理,同时,企业还投入巨资对流转的土地进行有机化改造,经过三年的时间,曾经的低产田成了有机农业基地,从而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面对逆境,煤炭企业如何转型?就是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越走越远。这也是前和煤业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