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下》
最先开始的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是广种薄收,而且当初仅仅是播撒在土地的表面,种子在发芽以前往往被日晒风干、难以发芽,有的被鸟鼠虫蚁啃噬,造成损失。实践中,炎帝部族发现了用土掩盖种子的做法,这就需要制造相应的播种工具来完成。《易经·系辞》说,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礼·含文嘉》说,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都讲到炎帝神农制作耕播工具——耒耜。
传说,炎帝和大家一起围猎野猪,来到一片林地。林地里,凶猛的野猪正在拱土,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拱起。一路拱过,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野猪拱土的情形,给炎帝留下很深的印象。能不能做一件工具,依照这个方法翻松土地呢?经过反复琢磨,炎帝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上一段短木,先将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将木柄往身边板,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这样连续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
这一改进,不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将种植由穴播变为条播,使谷物产量大大增加。这种加上横木的工具,史籍上称之为“耒”。在翻土过程中,炎帝发现弯曲的耒柄比直直的耒柄用起来更省力,于是他将“耒”的木柄用火烤成省力的弯度,成为曲柄,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为了多翻土地,后来又将木“耒”的一个尖头改为两个,成为“双齿耒”。
经过不断改进,在松软土地上翻地的木耒,尖头又被做成扁形,成为板状刃,叫“木耜”。“木耜”的刃口在前,破土的阻力大为减小,还可以连续推进。木制板刃不耐磨,容易损坏。人们又逐步将它改成石质、骨质或陶质,有的制成耐磨的板刃外壳,损坏后,可以更换,这就是犁的雏形了。为了适应不同的耕播农活,先民们又将耒耜的主要组成部分制成可以拆装的部件,使用时,根据需要进行组合。
以上传说虽然更多是猜想,却大体反映出了古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根据中外史学界的共识,我们是以工具来划分历史时代的,基本是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炎帝所处的时代便是新石器时代。炎帝时代使用的工具并不是凭空制造,而是在旧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上升级而来的。旧石器时代基本处于采摘农业,采摘回的植物果实大多采取打砸去壳、搓磨去皮的加工方式,从事这样的加工大多是或蹲或坐,因此工具多为打砸的石刀、石铲之类,较短小、握在手中使用。而发展到刀耕火种甚至锄耕农业之后,人们往往需要站立劳作,短小的石器不能满足需要,这个时候,原始人开始用长木棍捆绑石器作为工具,这就是新石器石器的特征,后来随着加工工艺的发展,捆绑又发展为钻孔连接。
耒耜的使用是原始农业的一大进步,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人类由原始游牧民族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
--申小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