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紫砂艺人谈伯章的“莲子壶"

(2013-09-02 16:31:44)
标签:

紫砂艺人

莲子壶

紫砂莲子壶

宜兴紫砂艺人

休闲

分类: 紫砂知识

宜兴紫砂艺术是中国陶瓷艺苑中的一朵奇葩,艺术家们精心构思、塑造了供世人欣赏的器皿,并使之成为独具风格的元釉细陶。紫砂陶起源于宋代.明代的紫砂名家辈出,紫砂陶艺蓬勃发展.紫砂壶也广为流传。随着紫砂壶造型艺术的日臻完美、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制造技术的提高,宜兴紫砂陶艺愈加精妙.但是紫砂壶的特质没有变: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之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线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淳朴、古雅。用其泡茶.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色泽就愈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就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茶香。紫砂壶不愧是中华瑰宝,世界名陶。



    紫砂壶成为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艺术.源于紫砂壶造型、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所生成的生动效果。以民国时期名气较大的紫砂艺人谈伯章制作的“莲子壶”为例,该壶气韵饱满、摇曳生情、线条流畅、圆润舒展、淡雅飘逸,颇有小家碧玉的清韵:“莲子壶”壶身高挑、颈肩娟秀,壶把弯成一溜圈形的优美空间。恰如美人的手臂作叉腰状,亭亭玉立:壶嘴为二弯小流胥出于壶肩,轻巧娇娆,款款生情;妙的是壶盖的中部微微隆起。形成一圈曼妙曲线.圆融婉转、气韵生动;更妙的是壶钮高耸,似一枚莲子点睛。万般风情难状,真有说不出的情味:整器圆润丰满,肩颈舒展张弛有度,弧形盖顶与饱满的身形呼应.融为一体:壶嘴和壶把的处理、线形的过渡犹如行云流水一般穿越壶身,使得整体顾盼有致、神采奕奕。壶身一面以刀刻竹子作为装饰.另一面则有铭文:“山似蜀,泥可琢。东坡云,此间乐”,简拙浑朴,极富古意。



    “莲子壶”泥质细密.紫气莹润可爱.整体造型似一颗莲子.壶身圆润.周身光泽流溢,真似紫砂艺林的闺阁女子,充满了文人的高雅气息和浑朴韵味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莲子就有着深厚的感情,有关莲子的诗文也非常丰富,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中有这样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诗中“莲子”谐音“怜子”,意思是爱你。“低头弄莲子”意思是爱你的感情如清水般清纯、忠贞.绵远攸长。《西洲曲》是一首借写采莲的情景表达采莲人相思的情诗,情感含蓄、真切,且韵味悠远。此外。莲子是一种人类早期广泛食用的果实,甘甜清香,味美可口,也成为了人类生存的象征,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祖先—
— 原始人类的心中。“莲子壶”以莲子作为壶器的造型.是对中国莲子文化的嫁接和创新。



    “莲子壶”以竹子作为刻饰.也是对中国竹文化的继承。竹子清秀俊逸.历来被引申为“君子”。此外,竹子还和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竹子的空心被中国文人引申为“虚心”,唐代诗人自居易《养竹记》里说:“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子的竹节被引申为“气节”,竹子的耐寒、长青被视为“不屈”:竹子的高挺则被视为“昂然”。静观“莲子壶”上的刻饰.它仿佛把我们带进了青翠欲滴的竹林,感受到了四季常青、明净而深邃的清韵,听到了晋代“竹木七贤”在竹林中清谈.观赏到了唐代“竹溪六逸”在竹海中纵酒酣歌、谈诗论文的情景
此时.“莲子壶”带给鉴壶者的不仅仅是一把实用的壶。更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一种释放的情怀。



    “莲子壶”壶身的刀刻铭文“山似蜀,泥可琢,东坡云.此间乐”有一段历史渊源。东坡书院位于蜀山南麓。蜀山原名独山.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便把独山改名为蜀山。蜀山脚下的蜀山南街.也称作古南街,是宜兴历史上制作陶器、紫砂器最为集中的地方。在这条老街上.随处可见一种用进窑烧制时盛装紫砂器的盒钵建成的院墙和房屋,尽管看起来破旧.但它展示的是古南街悠久的紫砂文化。当年的苏东坡来到蜀山后.想起家乡四川,感叹“此山似蜀”,并题写“山似蜀,泥可琢”
的佳句。“泥可琢”指的就是宜兴的制陶业,“东坡云.此间乐” 一语道出了苏东坡恰情紫砂陶制作的往事。传说中.“紫砂提梁壶”便是苏东坡创制的.大文豪苏东坡制作紫砂壶不仅给自己带来了生活的乐趣,而且参与了紫砂文化的发展,这对我们今天发展紫砂陶业仍有重要的启示。



    “莲子壶”繁中求简、比例协调、端庄雅致,体现谈伯章制壶深厚的功力和娴熟的技艺。它历经数代,仍然飘发着古淡的紫砂清韵。今天我们回视“莲子壶”,仿佛回顾了紫砂壶发展中的一段历史经典。回味经典.使我们更深刻理解了紫砂壶的发展道路。这对今天推进紫砂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原文链接:http://www.7huw.com/Knowledge/NewsInfo.aspx?id=38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