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六神磊磊
今天我们都在关注雷某死亡的事件。可以看见,不管人们从什么角度进行围观,都在共同期待着一样东西,叫做真相。
“真相”是什么,该怎么定义,为什么人们都翘首以盼?
我可以试着给一个定义:真相是对缺损的完美的补偿。如果“完美”破碎了,那么人们会期待至少有一个真相。
这个事件中,我们就见证了一些“完美”的破碎。
例如这个家庭。在最初的一些帖子的叙述中,它被描述成一种“完美”:父亲年轻优秀,事业蒸蒸日上,孩子刚刚降生,亲友赶来探视,一片美好和希望。
可是后来,随着零碎信息的不断拼合,这一份“完美”有可能会变得略带不完美了。父亲极有可能有一些自己的隐秘,注意我说的是“有可能”。在某个沉闷的夜里,他有可能会去寻觅一些特殊服务,然后或许带着懊悔、或许不带,匆匆擦去痕迹。
这个有所缺损的完美,我们就叫它真相。
它甚至可能不只是一个家庭的真相,而是生活本身的真相。这里有美好的、其乐融融的东西,有如城市光鲜的主干道;也有粉红色的门、廉价的特殊服务,如同各种不便见光的暗角。
这个事件中的第一份完美,有些令人不忍地缺损了。
我相信,多数良善的人无意、也不忍窥探这个不幸家庭的隐私,但是人们仍然主动或被动地获得了一个“真相”。所以我说,真相是对缺损的完美的补偿。
随即,第二个“完美”来了,这是执法一方所描述的完美。
在公布的信息中,发声者郑重表现了这份完美——“立即跟进”“亮明身份”“依法给其戴上手铐”“依法提取、检验现场”……如果它客观属实,那么确然没有瑕疵。
而在这一份完美面前,人们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许多人尚不敢立即确信无疑地接受,而是觉得仍有不少疑惑未得到回应。他们担心这份“完美”有可能是缺损的,可能只是表相,所以宁愿再等待真相。
人心柔弱,而真相可能冰冷。所以许多人宁要假的完美,不要真的真相,因此常有人说:“如果你做了什么坏事,不要让我知道。”
但人心又是不愿被蒙骗的,所以也常有人坚持索要真相,比如“要是我真得了那个病,不要瞒我”,又比如“不管实际情况是什么样,我就是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完美和真相的距离,可能很近——拿武侠小说打比方,你看武当派,对外展示的是“行侠仗义”,这是一种完美。而真相呢?是毕竟也有个别不肖弟子去偷窥峨眉女侠的寝室。这是真相,是一种缺损,但毕竟在武当派,它距完美相差不远。
有时,这个距离也可能很远,比如日月神教,名义上教主“文成武德,泽被苍生”,这是一种完美,而真相呢?是人不人鬼不鬼地躲在闺房里绣花,放任男朋友在外面乌烟瘴气干坏事。“完美”和“真相”之间的距离,恍如从珠峰顶到马里亚纳海沟。
再看这个事件,我们还有着第三份完美,曾被不断描绘过、期待过的完美:
那就是当类似的不幸事件发生时,围观者理性,发言者客观,信息及时发布,有关部门依法介入,最后还原事实,下一次不再发生。
可是目前这一份完美仍然是有所缺损的,我们暂时看到的真相,如同一位朋友所述,言者当法官,群众当侦探,法律在哪里,我们暂时还不确定。
事实上,“法律”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一种缺损的完美。
比如对于嫖娼,该是什么性质?该被怎么处置?在朋友圈里,在微信群里,大家的看法天差地别。我看见有一些人愤怒地说:孩子没满月,就去嫖娼,直接把他弄**也不为过。对他们、她们来说,这样的男性受到最严厉的惩处才完美。
另一些人又一脸无辜、轻描淡写:嫖娼怎么了,老司机怎么了,多大个事,根本就不算什么错嘛。对他们来说,老司机随便当,还要得到理解、认同、甚至补贴才完美。
而如果再换一个环境,比如在1024里,一个老司机把自己的图文发上来,那将不是罪人、不是需要理解的凡人,而是好汉,是大家要跪谢的对象。在那里的人看来,人人都发大图才完美。
每个人心目中的完美都不一样,而且相差悬殊,怎么办?嫖娼究竟是什么行为?
所以才有了法律这个东西,它给嫖娼定了一个性:嫖娼属于违法行为,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它未必符合每个人的“完美”。它未能如愿让一些人可以打死嫖娼的渣男,也未能如愿让一些人纵情当老司机。法律对于人们来说,就是一个缺损了的完美,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真相。但是我们需要这个真相。
所以,回到这个事件中,有人宣称完美,我们也非常希望那是真的。但万一它缺损了,请至少给一个真相作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