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公开课:《比赛场次》教学设计(胡静)

分类: 教学实践 |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点: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我的思考:
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其具体的学习内容(例题)并不难,因此,教学的重心不在于寻求例题本身的结果,而在于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考方式—从简单情形入手思考。
教学应让学生首先体会到:遇到例如“20名同学参加乒乓球比赛,一共要赛多少场?”这样的问题,是可以用列表或者连线、画图、列举等方法去解决的,但是,做起来复杂麻烦。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从最简单的情形开始,去寻找规律。这是在很多解决实际问题时都要采取的策略,是极为重要的。
当然,这里也可以不采用画图或列表的方式,而用列举的方式寻找规律。如:
A:
B:
C:
………
G:
总而言之,教学重心在于找规律之过程!
教学过程预设:
一、情境中提出问题:
1、揭题
师:同学们看过拳击手打沙包吗?打沙包时,是直接伸出拳头去打,还是先收回拳头,再去打呢?
生:先收回拳头,再去打,这样才有劲。
师:再想想我们的跳远,是直接站在沙池边去跳,还是先助跑再跳呢?
生:肯定先要助跑啊,这样才跳得远。
师:打沙包时要先收回拳头,再出击,这样才有力量;跳远时要先助跑,这样才跳得远。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有时候也需要先退一退思考。这节课,我们就用这样的思想来研究体育比赛中的“比赛场次”问题。
2、引入
师:同学们都知道,学校要举行乒乓球比赛了。知道一场乒乓球比赛要几个人吗?对,两个人才能进行一场乒乓球比赛。
师:如果有4名同学比赛,每两名同学之间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赛多少场呢?
二、探究中体会方法:
1、
(1)独立探索。
师:请大家思考刚才的问题,并且将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比如画图、列表、列举……,看谁介绍得最清楚!
(学生独立探索,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交流。
a、
生1
生1
生2
生3
生4
列算式:一共 1+2+3=6(场)
b、
生1
生3
一共6场
C、画线段图:
生1
一共6场
d、列举:
2、
(1)思考:
师:在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可以根据画图、列表或者列举的方法找到答案,现在我们来看实际情况:学校有20名同学报名乒乓球比赛,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最好不要,那真是太麻烦了。
师: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谁有好的建议?
生:我觉得可以用算式计算。
师:用什么算式计算?怎么知道所用的算式对不对呢?
生:我觉得可以试试从人少的去想,从中看看有没有规律,再利用规律去计算。
师:大家觉得他的想法怎样?是啊,从人少的情况想起,去寻找规律,真是个好办法。我们按他的想法去试试看。
(2)活动探究:
师:下面请同学们列出:2人、3人、4人、5人、6人、7人、8人……时的解决算式。先画图或列表。
(学生尝试探索,师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
(3)展示交流:
比赛人数 |
示意图(或者表格) |
所列算式 |
比赛场数 |
2 |
|
1 |
1场 |
3 |
|
1+2=3 |
|
4 |
|
1+2+3=6 |
|
5 |
|
1+2+3+4=10 |
|
6 |
|
1+2+3+4+5=15
|
15场 |
…… |
…… |
…… |
…… |
(展示4种不同情况,主要是选用方法不同,有画图、表格、列举等。)
(4)
师:不管是画图、列表还是列举,得到的算式都是这样的,那么人数和所列算式有什么联系呢:
生a:加数中最大的一个比人数少1;
生b:从1连续加到比人数少1的数;
生c:如果人数是n,那算式就是1+2+3+……+(n-1)
(5)
师:有了这一规律,那么要解决“20名同学一共要赛多少场?”就可以怎样列式?
生:1+2+3+4+……+19=(1+19)×19÷2=190(场)
3、
通过刚才的解决问题,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a:感到画图列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生b:遇到问题可以先从简单的情况想起,寻找到规律后再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其实啊,我们今天所想到的办法,跟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想的一样!华罗庚爷爷曾经说:“我们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我们容易看清问题的地方……”咱们今天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三、运用中巩固提升。
1、
引导学生从1名、2名、3名、4名、5名中找到规律,再用规律解决“10名运动员握手多少次?”
2、
①
②
③
(发现每过一分钟,通知的同学数都是上一分钟同学数的2倍。)
④
2+4+8+16+32+64=126(名)
四、总结全课:
今天大家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你今后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
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在支教的龙狮中心小学的示范课,上完后备受好评。成功之原因在于把握好了以下几点。
1、从易到难,层次清晰。
教材意图提出“8人的比赛场次”的问题,促使学生从“2人、3人、4人、5人的比赛场次”去探寻规律,这样难点集中,目标不一,学生又要画图列表,又要找规律,不利于思考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调整为 “4人的比赛场次” → “2人、3人、4人、5人、6人的比赛场次”→ “20人的比赛场次” 这三层问题,将教材的教学目标及难点由易到难,逐一攻克。在“4人的比赛场次”问题中体验回忆画图列表等方法;在“2人、3人、4人、5人、6人的比赛场次”问题中经历从简单情况中找规律的过程;在“20人的比赛场次”问题中感受运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优点。这样引领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思考,思维难度逐步增加,思维水平也逐步提升。
2、展现个性,挖掘共性。
列表、画图等方法并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可以自主选择,因此本节课的反馈和交流呈现多元化,体现了学生的个性。但我仍引导学生寻求共性,如两种画图法中有什么相同的?不管是画图还是列表,得到的算式都是什么?都有什么规律?等等,使用这些提问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共性,提升思维。
3、
本节课虽有很大探究空间,但考虑到教师如无引导,则学生无探究方向。所以在解决例题时,我没有直接出示就让学生探索,而是通过我对教材的重构,引导学生分层次有目标地去探索,使课堂活而有效。又如在解决练习第二题时,我先指导学生画图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分析第3分、第4分时的情况,这样就使得所有学生都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思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