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际公开课:《比赛场次》教学设计(胡静)

(2017-10-29 07:45:17)
分类: 教学实践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 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体会图表的简单性和有效性;

2、 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求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我的思考:

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其具体的学习内容(例题)并不难,因此,教学的重心不在于寻求例题本身的结果,而在于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考方式—从简单情形入手思考。

教学应让学生首先体会到:遇到例如“20名同学参加乒乓球比赛,一共要赛多少场?”这样的问题,是可以用列表或者连线、画图、列举等方法去解决的,但是,做起来复杂麻烦。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从最简单的情形开始,去寻找规律。这是在很多解决实际问题时都要采取的策略,是极为重要的。

当然,这里也可以不采用画图或列表的方式,而用列举的方式寻找规律。如:

A:   B、C、D、E、F、G、H       7场

B:   C、D、E、F、G、H          6场

C:   D、E、F、G、H             5场

………                   ………

G:   H                         1场

总而言之,教学重心在于找规律之过程!

教学过程预设:

一、情境中提出问题:

1、揭题

师:同学们看过拳击手打沙包吗?打沙包时,是直接伸出拳头去打,还是先收回拳头,再去打呢?

生:先收回拳头,再去打,这样才有劲。

师:再想想我们的跳远,是直接站在沙池边去跳,还是先助跑再跳呢?

生:肯定先要助跑啊,这样才跳得远。

师:打沙包时要先收回拳头,再出击,这样才有力量;跳远时要先助跑,这样才跳得远。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有时候也需要先退一退思考。这节课,我们就用这样的思想来研究体育比赛中的“比赛场次”问题。

2、引入

师:同学们都知道,学校要举行乒乓球比赛了。知道一场乒乓球比赛要几个人吗?对,两个人才能进行一场乒乓球比赛。

师:如果有4名同学比赛,每两名同学之间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赛多少场呢?

二、探究中体会方法:

1、 解决铺垫的问题:

(1)独立探索。

师:请大家思考刚才的问题,并且将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比如画图、列表、列举……,看谁介绍得最清楚!

(学生独立探索,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交流。

a、 列表:

1       生2       生3       生4

1     x          √        √         

2     x          x         √         

3     x          x         x          

4     x          x         x

列算式:一共 1+2+3=6(场)

b、 连线:

 

校际公开课:《比赛场次》教学设计(胡静)校际公开课:《比赛场次》教学设计(胡静)校际公开课:《比赛场次》教学设计(胡静)校际公开课:《比赛场次》教学设计(胡静)校际公开课:《比赛场次》教学设计(胡静)1        生2

                  

校际公开课:《比赛场次》教学设计(胡静)3        生4

一共6场

C、画线段图:

校际公开课:《比赛场次》教学设计(胡静) 

 

 

 

1            2             3              4

一共6场

d、列举:

   1——→生2、生3、生4

   2——→生3、生4

   3——→生4

   一共1+2+3=6场

   …………

2、 解决延伸问题:

1)思考:

师:在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可以根据画图、列表或者列举的方法找到答案,现在我们来看实际情况:学校有20名同学报名乒乓球比赛,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最好不要,那真是太麻烦了。

师: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谁有好的建议?

生:我觉得可以用算式计算。

师:用什么算式计算?怎么知道所用的算式对不对呢?

生:我觉得可以试试从人少的去想,从中看看有没有规律,再利用规律去计算。

师:大家觉得他的想法怎样?是啊,从人少的情况想起,去寻找规律,真是个好办法。我们按他的想法去试试看。

2)活动探究:

师:下面请同学们列出:2人、3人、4人、5人、6人、7人、8人……时的解决算式。先画图或列表。

(学生尝试探索,师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

3)展示交流:

 

比赛人数

示意图(或者表格)

所列算式

比赛场数

2

 

1

1场

3

 

1+2=3

  3场

4

 

1+2+3=6

  6场

5

 

1+2+3+4=10

  10场

6

   

1+2+3+4+5=15     

15场

……

……

……

……

(展示4种不同情况,主要是选用方法不同,有画图、表格、列举等。)

(4) 寻找规律:

师:不管是画图、列表还是列举,得到的算式都是这样的,那么人数和所列算式有什么联系呢:

a:加数中最大的一个比人数少1;

b:从1连续加到比人数少1的数;

c:如果人数是n,那算式就是1+2+3+……+(n-1)

(5) 运用解决:

师:有了这一规律,那么要解决“20名同学一共要赛多少场?”就可以怎样列式?

生:1+2+3+4+……+19=(1+19)×19÷2=190(场)

3、 小结:

通过刚才的解决问题,大家有什么感受?

a:感到画图列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b:遇到问题可以先从简单的情况想起,寻找到规律后再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其实啊,我们今天所想到的办法,跟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想的一样!华罗庚爷爷曾经说:“我们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我们容易看清问题的地方……”咱们今天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三、运用中巩固提升。

1、 完成第44页第1题:

引导学生从1名、2名、3名、4名、5名中找到规律,再用规律解决“10名运动员握手多少次?”

2、 完成第44页第2题:

①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② 尝试列表或画图找到1分、2分、3分中蕴含的规律;

③ 交流:发现什么?

(发现每过一分钟,通知的同学数都是上一分钟同学数的2倍。)

④ 运用规律列式解决“6分通知到多少名同学?”

2+4+8+16+32+64=126(名)

四、总结全课:

今天大家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你今后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

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在支教的龙狮中心小学的示范课,上完后备受好评。成功之原因在于把握好了以下几点。

1、从易到难,层次清晰。

教材意图提出8人的比赛场次”的问题,促使学生从“2人、3人、4人、5人的比赛场次”去探寻规律,这样难点集中,目标不一,学生又要画图列表,又要找规律,不利于思考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调整为 “4人的比赛场次” → “2人、3人、4人、5人、6人的比赛场次”→ “20人的比赛场次” 这三层问题,将教材的教学目标及难点由易到难,逐一攻克。在“4人的比赛场次”问题中体验回忆画图列表等方法;在“2人、3人、4人、5人、6人的比赛场次”问题中经历从简单情况中找规律的过程;在“20人的比赛场次”问题中感受运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优点。这样引领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思考,思维难度逐步增加,思维水平也逐步提升。

2、展现个性,挖掘共性。

列表、画图等方法并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可以自主选择,因此本节课的反馈和交流呈现多元化,体现了学生的个性。但我仍引导学生寻求共性,如两种画图法中有什么相同的?不管是画图还是列表,得到的算式都是什么?都有什么规律?等等,使用这些提问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共性,提升思维。

3、 教师指导,适当放手。

本节课虽有很大探究空间,但考虑到教师如无引导,则学生无探究方向。所以在解决例题时,我没有直接出示就让学生探索,而是通过我对教材的重构,引导学生分层次有目标地去探索,使课堂活而有效。又如在解决练习第二题时,我先指导学生画图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分析第3分、第4分时的情况,这样就使得所有学生都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思维的乐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