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杨熹文
大概是三个月前吧,我的微信上没来由地出现了一个小伙子,他迫不及待地向我兜售了一系列的成功理念,然后跟我说,“你看,你那个公众号可以做的更好啊,现在各方面资源利用的特别不充分,你知道xxx公众号吗,人家做得可大了,融资都很多钱呢!”
我的经商头脑并不发达,但也对人生抱有清晰的理念:越以钱为目的去创业,最后的收益就会越少。他是个精力十足的年轻人,但也许没看过那个公众号的创始人在创业最初的坚持,“每天回家后不顾吃晚饭就去找优质文章,直到深夜”,那是对情怀的执着,不是对金钱的向往。
我和小伙子之间没有过近的接触,看起来他的时间盈余,不时给我留下信息,告诉我他想来为我管理公众号,也和我说他创业之后贷款买的房和车之类的故事,“你看你看,这是金钱带来的成就。”
直到有一天,我们很久不联系,我在公众号更新一篇文章,他第一个在文章底下留言,“我要取关你了。”
我任他放狠话,然后轻轻删了他。
有些人尝不到甜头,就一定希望你也垮下去。
记得某位明星在做节目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网上有十个人赞美你,一个人诋毁你,你就很容易把关注点放在这一个人的身上。
这简直说出了一个群体的痛苦。
我对娱乐圈一直不敏感,但总觉得演员这职业并非每个凡人都可以做得来,再美貌的范冰冰,再努力的杨幂,再低调的霍建华……不管是谁,只要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就担上了风险,以后的每一秒钟都会有人拿着放大镜去观望你的瑕疵,随之而来的是肆无忌惮的抨击,诋毁,嘲笑……
在娱乐圈里,谁结婚都不是什么大事,吃瓜群众更愿意看的,是出轨离婚,撕x大戏,财产分割,以及更多的悲剧……
很多人都希望我过得不好,这事儿我从前是不信的。
大概三年前我和一个朋友吃饭,她说起自己刚刚帮助一个姑娘安了家,那姑娘初来乍到,异国他乡中连一个熟人都没有,朋友帮她安顿好一切,饭桌上她和我描述这姑娘的苦,我还记得她的眼圈红起来。
我和朋友几个月前见面,她打开手机给我看那个姑娘的朋友圈,她说,“xx最近逍遥得很,去各个地方旅游呢,好像是做的小生意赚钱了,真得瑟!”
我们的同情心泛滥,包容心却太少。
人类真是奇怪的生物,我们常说患难见真情,但是在那些苦难之中,有多少人伸出了援手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却见不得那个患难的人有一天过得比自己好。
前一阵子公众号上出现一个活宝,几乎每天给我留言“越来越不喜欢你”,可是他还是一篇一篇文章地看下去不舍得拉黑我。
也许几年前的自己会问问他为何如此讨厌我,但现在的自己真的没时间告诉他我的日子有多忙碌,我每周去一次汉密尔顿邮寄微店产品,每几周去奥克兰见朋友谈工作,每两周教朋友汉语,每周去上日语课,每天六点半出现在健身房练人鱼线,也在准备考移民咨询师的考试,同时新书,合集,公众号,合作事宜……每一件事都占据了我生活的一席地。
这一年中,我一心努力为生活拓展新的维度,即便有时撞见黑暗,心也总是踏实的,我知道自己不必回应半句,
就会有一个声音替我这样说,现在忙着呢,哪有时间关心你喜不喜欢我?
我已经过了热衷互撕的年龄了,活明白了许多,人生不必在乎没来由的负能量,最幸福的就是有那么三五个知心好友,开心的时候一起分享,不顺心的时候能够坦露心扉,互相支撑,不怕有谁落井下石。
这些年感谢人生赋予我很多理智:
比如,不必花时间和人互撕,自己过得好才是王道。
但我还是保留了年少时的一点轻狂:
别人越希望我过得不好,我就是要幸福给他们看。
*作者:杨熹文,常住新西兰,现居房车上,热爱生活与写作,相信写作是门孤独的手艺,意义却在于分享。出版书籍《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讲述一个姑娘在异国他乡的奋斗史。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杨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