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多想和你,永远有话可说

(2016-03-29 19:10:44)
标签:

杂谈

文/伊心

1.

二十岁那年,我第一次读到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那种激动、振奋大约和他所描述的遇见海明威的书一样。

他在和我差不多的年纪里写下这本书里大部分的篇章,记录下一些思考和相遇,记录下好像并无什么特别的大学时代和那其中充斥着的旺盛的热情。

推荐这本书的男生,在大四那年和我一起考了清华大学五道口学院。

我在五道口的校园里偶遇他。那时它还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还没有并入清华。我也还没有经历后面的暴瘦和抑郁,走在初秋的风里,满心都是对未来迫不及待的渴望。我梦想走入华美的“二十年代”——二十多岁的时光理应一天比一天更好,我会拥有很多很多的爱,也会拥有很多很多的钱。但后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我很快就硕士毕业,踏入社会汹涌的潮流中,在“二十年代”的中途即被催婚到满心厌倦,对银行卡里的余额仍然难以启齿。

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许知远说:“真正感动人们的,从来不是思想,而是年轻的勇气。”所以我们仍然像飞蛾向往火花一样,在夜半无人的自习室里噼里啪啦地燃烧着自己年轻的勇气。

那时候智能手机还很稀少,没有微信,我们还用超长待机且超级防摔的诺基亚,包月手机流量微乎其微,只够使用诺基亚装机自带的QQ软件和浏览器。他跟我发短信,讨论专业课的考点,也聊我们已经错过很久的足球赛事和上市新书。

那时我前排的男生每晚九点准时去教学楼的天台上抽一根烟,容忍着不远处的我走来走去像念经一样唠叨着尼采的话:“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那句话也是他某天发给我的短信。谁也不知道,尼采曾长久地拯救过一个深陷考研泥潭的女生,而他也不知道,他那些零零落落的短信开启了一个女生对哲学一生的依赖。

2.

后来我们都没有考上五道口。准备调剂其他学校的日子焦灼又难熬。冬末春初,所有人和植物和动物都做好了新生的准备,只有我们茫然失措、不知所终。

我又在他的推荐下看了电影《日出之前》。他说在他考前因为焦虑而失眠的日子里,一直循环播放着这部影片的原声。

两个年轻人在火车上相遇,决定一起下车,去游览一个陌生的城市。维也纳大概最适合这次“艳遇”——其实我并不愿称其为艳遇,因为真爱哪应该被冠以艳遇之名。

那时候的她,有着饱满如花瓣一样的面颊。那时候的他,脸上还没有疲惫的神态。他们朝气蓬勃。就好像过去的我们,二十岁的我们。

他们在摩天轮上观望日落,跃上一辆巴士再由着自己的心情停下来。他们去逛公墓,也去酒吧喝酒。他们信马由缰地聊天,什么都可以聊得下去。他们在深夜的街头被彼此的忧伤、困惑和某种意义上的“深刻”所打动。他们永远有话可说。就好像过去的我们,二十岁的我们。

最后,到了终于要告别的时刻,他们约定六个月之后再在站台相遇,两个人都没有留下彼此的电话、地址等一切信息。

几年过去,这仍然是我最爱的爱情电影。我清楚地记得看到最后分离时刻粘稠的疼痛,好像知道他们终究会错过一样。所有人都念念不忘耿耿于怀,不知他们最终是否去了约定的地点,不知他们是否顺利地相爱生活。直到九年之后,第二部《日落之前》的上映。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我一直都在渴望那样的一个伴侣,能说无穷无尽的话,无论是沉溺在熟悉的生活还是走在陌生异乡的街道,无论是讨论最新的明星八卦还是五万年前的亡灵。

那时候我就在想,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也许,我们对彼此最深重的情意,就是永远有话可说。

3.

我后来几次去北京,都没有再见到他。

他在博客上写的文章夜深时一读再读,那是一个深刻地隐匿着自己才华的人,仅仅专心于自己的专业。我大概从他身上看到了彼时的年轻的许知远。对世界有着热切的倾诉欲望,想要从某一个层面去改变世人。他理应成为一个拥有更多读者的写作者,只是他似乎并不愿意这样做。

我调剂到了另外一所学校,开始了不算新鲜的新生活。剪掉了长发,又慢慢将短发留长。生活也是如此,周而复始,唯一的变化是我终于有了大把的时间追看最新的足球赛事和上市新书,也有了大把的时间安安静静地躲在图书馆里啃尼采的著作。

他最终没有二战,也没有工作,申请了去英国读书。我看着他热切地奔向了自己的新生活,满心都是为他所感受的喜悦与感动。

后来我陆陆续续地看完了许知远全部的书,又看到他做了音频节目“单读”,在节目里总是以“我是许知远,与各位一起阅读这个时代”为开头。听这个节目成了我生活里的某种仪式,在上班、下班、去健身房、去超市的路上,我和多年前阅读《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一样,听着耳机里他的声音,仍然在传递着这么多年来他从未放弃传递的东西——精神、文艺、自我觉醒、内心生活。

我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但我发现更多的我们好像习惯了逃避“深刻”,因为“浅显”更让人轻松。我们也习惯了逃避“深情”,因为害怕“心碎”的苦痛。

可是他仍然跟我说,一个年轻人,应该负担些更为深刻的东西。一个年轻人,应该努力地融入社会,更应该努力地区别于他人。

时间悄然而逝,我们渐渐地在人群中失散了,而我回忆起这位老友,只觉得那时候的岁月和陪伴都多么华美,却稀薄。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那么多,可又有谁在我20岁的黑夜里告诉我尼采曾说过:“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我们说过多少话,都是年轻时的满腔热血和赤城,朱颜犹在,雕栏玉砌也未改。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幸曾与君有诗书美酒,一晃春秋。

4.

仔细想想,你和身边人有多久没好好说说话?

多少年前,我们还经常坐在操场上长谈。可后来,即使聚餐完毕,无事可做时是拉个微信群发送红包,却不愿真挚地望向对方的眼眸。

我和我的中学同学们已经毕业近十年了,微信时代,四散各地的我们终于建立了一个群,但几乎从不谈话,我曾问过一句:“大家都好吗?”但却无人应答,只有寥落的红包和各种表情包大战。我悻悻离开,那种落寞最终升华成了忧伤的失望。

我便知道,十年之后,我们才实现了真正的告别。我们大约,再也不会相见了。

我也不知道时代究竟是变得更好了还是更坏了。毕竟以前有想看的书要去图书馆翻找或去书店购买,有时还并不能买到,但如今只需点击几下,几秒钟内就可以收到全文。

毕竟以前忘带钱包几乎寸步难行,而今只有手机在手,也可以用支付宝打车、就餐、看电影,在外面玩个痛快才回来。

可是这个时代真的变得更好了吗?手机没电的焦虑早已超越了其他各种焦虑排在了第一位,而排在第二位的大概是没有wifi的焦虑。我们沉迷于手机,却忘了拥抱枕畔之人。我们湮没在爆炸性的信息里,却迷失了自己的灵魂。

所以我常常想起那个科技还没有这么发达的时代,我们促膝长谈,我们杯酒诗书。我们有无数的时间彼此拥抱和凝视,我们坐地论道分享着彼此的秘密和忧愁。

在那个时代里,五道口男生和我一起走在初秋北京的街头,我双手插在口袋里,有一瞬间想要吹口哨,但更多的瞬间,我听他说,海明威写的故事有多么迷人。还有我更多的同学们。我们都相信文艺可以予人以拯救,才在夏日微凉的夜色中讲起亦舒的小说,讲起那些热衷于穿白衬衫、卡其色裤子的女主角。某种程度上,她们构成了我们心里沉甸甸的锚和内核,让所有年轻的女孩们有勇气去过一种独立的、自由的、偏向于精神层面的生活。

可是如今,我们有多久,多久没有好好说说话了。

我多希望,我们连接的纽带不再只是微信群里的红包和朋友圈里的点赞。我多希望,我们彼此凝视、心无旁骛,为彼此找回那个孤独却满腔热血的少年,跟他说好久不见了你好呀,而不是说我已经不认识你了再见吧。

我多想,多想永远和你有话可说啊。

*作者:伊心,微博@伊心Jenny,代表作《我比谁都相信努力奋斗的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