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专家探讨:公办学校不得再开设国际班,对国际教育利弊几分?
(2014-04-10 19:43:49)
标签:
教育 |
根据教育部此前的统计数据,全国经过各省份审批报教育部备案的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约为90个。事实上,全国公办学校的国际班数量远远不止于此。许多公办学校的国际班并没有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名义,而是以“课程改革实验班”以及学校“国际部”等打政策“擦边球”的形式存在。据了解,在2013年,教育部便明确表示将进一步规范各种形式的高中国际部和国际班的发展。
其实,记者邀请了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校长王鹏、北京爱迪学校城市校区执行校长连虓及北京王府学校校长王广发3位国际教育专家,为读者解读新政,共同探讨国际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话题一 是否赞同停批公办学校国际班的政策?
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校长王鹏: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一政策,我一直明确反对公办高中开设国际班。公办学校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由全体纳税人负担,而国际班由于收费、培养方向等诸多因素,注定只能为一小部分学生和家长服务。因此,公办学校国际班的本质是少数人从公共资源中受益,对其他学生和家长很不公平。再者,由于一些公办学校国际高中班的收费标准并不清晰,费用支出也没有公示和监督,容易带来小金库问题。
北京王府学校校长王广发:公办学校办国际班实际上是动用国家教育公共资源做起了社会力量办学的事情。一个公办学校设立的国际班以市场标准高额收费,在同一个校园中运行两种教育体制,让学生不能公平享有同等的选择教育的权利。这种国际班在国家教育体制内行走,违背了我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政策。这里的确存在需要解决的体制、机制、政策问题。
对于公办学校的国际班,必须实行规范管理,坚持依法合规、正确督导。一定要杜绝教育不平等现象在校园出现,不要人为制造同一校园里教育体制的两极分化矛盾。另外,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公办学校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上并不具备创办国际班的条件,而是通过境内外教育公司联合办学的形式开设国际班,这样就扰乱了公办学校常规基础教育的正常办学秩序。这些都值得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
北京爱迪学校城市校区执行校长连虓:我曾经亲自“救火”国际班,北京情况还好些,外地的情况实在堪忧。我感觉有些地方的国际班上马比较仓促。一是学校对于国际课程的核心知识和优势缺乏必要的培训和了解,一些学校所谓国际班的执行者多是学校外聘来的“合作方”,这可能滋生教育腐败的问题。二是有些国际班不具备合格的教学平台,比如师资的不稳定造成教学质量的缩水,很多优秀的学生最后陷入到底是回归国内高考还是继续学国际课程的两难境地。三是对于困难估计不足,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备选的解决方案,可能让学生错过挽回损失的时机。
话题二 如何看待公办学校国际班的未来?
北京爱迪学校城市校区执行校长连虓:以目前公办学校国际班的办学现状来看,最终结果不被看好。我所惊异的是,为什么一些没有经过教育部合法批复的学校所举办该类项目仍然未被叫停?
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校长王鹏:不否认个别公办学校的国际高中班由于生源质量高、课程设计合理、项目负责人真正懂得国际课程体系和后端留学规划而能取得较好的结果,但总体上不看好。
其中原因有三:1.边缘化存在。大部分公办学校的国际高中班并非学校主业,只是高考这一主题的陪衬而已,主要承担为学校创收和塑造国际化形象的任务,这就注定了从一开始学校就不会把最强势的资源注入国际高中班项目。2.专业性不足。例如北美方向的国际高中班需要开设TOEFL、SAT、AP、学术英语等一系列课程,而大部分公办学校原来根本没有相应的师资团队。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公办学校的国际高中班背后实际运营机构都是留学中介或培训机构。这就会导致学生、学校与中介机构之间的脱节,一些国际高中班最后出现问题也都是因为这种脱节。3.内部激励不相容。公办学校的国际高中班在办学模式、收费标准上和高考班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两种课程的师资待遇也有很大差别,出现了“一校两制”的内部矛盾。
话题三:国际班多帮助学生实现本科留学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国际教育在中国的定位?
北京王府学校校长王广发: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非国有资本占中国GDP总量的60%,国家需制定相对宽松的政策,让这些非国有资本快速投入教育事业,解决单一国家财政承担全社会教育的问题。发展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和移动教育是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我们要用创新性、开创性、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模式,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使人才教育标准迅速与国际接轨。
北京爱迪学校城市校区执行校长连虓:国际教育应该是中国传统教育系统的重要补充部分,绝不能成为主流。国际教育应该成为我们原有体制中缺失部分的重要补充,形成中国教育的多元性,可以满足不同禀赋学生的需求,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区分不同学校的职责和功能,使得我国教育体制总体上是完整的,局部是有特色和具备各自优势的,而不是互相拆台,最终彼此削弱。
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校长王鹏:仅就高中阶段的国际教育而言,现阶段还只是高考体系的一个拾遗补缺,满足一小部分受众的个性化教育。由于缺乏统一评价标准和必要的整体宣传,导致社会各界对国际教育褒贬不一。
要办好国际教育,就要借鉴国际成熟经验。首先,从欧洲、美洲、亚洲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应该把国际教育这种个性化教育交给社会力量承担,由家长自由选择并付费,而不是交给由财政负担的公办学校举办。其次,建立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让家长有据可查、有据可选。最后,在现有高考制度日渐灵活的趋势下,可以考虑逐步借鉴国际教育的先进经验,对我们高考的单一评价体系进行升级。
话题四:对于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您有何想法或建议?
北京爱迪学校城市校区执行校长连虓:近日奥巴马夫人访华,中心问题就是谈中美两国的教育交流,借此重塑世界共享的价值观。大家还注意到一个消息,英国从中国引进60位数学老师,到英国教学。这都给我们发出了一个信号,中国的国际教育不再是简单地借鉴和模仿国外课程,更不能成为国外院校的招生机器,我们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建立起综合国内外教育精粹的自主课程体系,并在国际教育中赢得话语权。
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校长王鹏: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修炼内功是我们不变的追求,也是唯一的基业长青之道。一是永远把“传道”放在第一位,致力于培养Whole
Person,用我们中西结合的教育模式,帮助孩子们成长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领袖。二是根植于中国,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我们坚持认为,未来的留学生必须是中西文化兼容并包、全面发展的一代人。而其中真正能让他们融入国际主流社会并立足的不是美国文化,而是中国魂。因为这才是我们的学生具备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四类“国际班”
第一类:专门招收国际留学生的“国际班”。这类“国际班”须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外事部门审批。
第二类:纳入中考招生计划的“国际班”。这类“国际班”需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额定招生计划。其学生既获得我国高中学籍,又可获得合作办学机构的高中学籍,可选择参加“洋高考”,也可参加内地高考。
第三类:普通高中(包括公办高中)计划外招生的“国际班”,不通过中考招生,没有内地高中学籍,只能参加“洋高考”。
第四类:由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国际班”,这和普通高中的计划外招生的“国际班”运作模式类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