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3-10-28 12:26:2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与反思 |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及反思
骊城学区第一小学
【教材理解】
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写了“我”(弟弟)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课文在课后第二题,对阅读作了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兄弟俩对于蒲公英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比较简单。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能仅停留在“草地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这也是学习本篇课文的难点所在。
【设计理念】
设计时,着重通过朗读,再现蒲公英的美景,感受蒲公英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通过仔细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蒲公英一天里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观察的重要性。最后的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学情简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体验
【教学准备】准备稿纸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1.
2.
老师又把字宝宝请到了老师这里,谁还能正确地读出来?(小黑板出示:姜太公用直钩钓鱼,可真奇怪呀![ ]-[ ]+[ ]=拢)
3.
4.
5.
二、
1.
指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本正经”、“引人注目”,告诉学生,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读句子,想意思。
2.
谁来读一读,读出兄弟俩用蒲公英玩耍的快乐来。
3.
全班交流。
三、
1.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出示小黑板)我发现了什么?(草地会变色)草地为什么会变色?
2.
在理解原因时加上动作。边读边做动作。
3.
仔细观察是我们探索自然奥秘的一把金钥匙,同学们可要做一个细心的孩子。
四、
1.
读一读,读出对草地的喜爱,对蒲公英的赞美。
2.
为什么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早晨,当阳光洒遍大地,蒲公英就张开花瓣,就像我们睁开了朦胧的睡眼,所以说它和我们一起起床;晚上,夕阳西下,蒲公英会合拢它的花瓣,和我们一起睡觉。)
3.
五、
1.
猪笼草——捕食昆虫做食物
向日葵——托盘的背面害怕阳光,因此它总是把它的笑脸迎向太阳,这也是“向日葵”名字的由来。
睡莲——花瓣白天张开,夜晚合拢,被誉为“花中睡美人”。
六、
今天回去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找找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植物,回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2.金色的草地
快乐
【教学反思】
1.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一件重要的工作,本课中在理解“一本正经”一词的意思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理解的方法:读句子,想意思。
2.文中运用类比手法说明蒲公英颜色的变化一段是本文理解的难点,学生理解时较为抽象,如果能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下就好了。
3.在指导学生写写自己在生活中的玩耍的乐趣时直接让孩子去写,对于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让孩子们先说说“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像兄弟俩一样快乐玩耍的时候,你和小伙伴是怎么玩的”,再让孩子动笔写,可能就激发的孩子写作的欲望,写起来就更能得心应手。
【评课记录】
刘英华:在教学中,乔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中角色读有关的句子,把自己当作是那个角色,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课文,融入课文,为更好的学习本文作好了铺垫。在安排写作的环节时切合了我们三年级教研组的研究主题“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插入课堂练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在安排上没能注意到难易结合,部分学生写得较为吃力。
刘文颖: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 乔老师让学生加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蒲公英花瓣的变化和草地变色的原因,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朗读描写草地变化原因的语句。
公克平: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加强朗读训练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理解草地变色的原因。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层意。通过教师的范读,大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教师指导,再由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跟着兄弟俩一起玩耍,一起嬉戏。
吕迎杰:在教学蒲公英这一部分时还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蒲公英。他们可以说出很多:美丽、黄色、轻盈……然后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来描写这样的蒲公英呢,出示课文描写蒲公英的这一小节,让学生体会蒲公英的有趣,让学生理解兄弟俩的快乐,进而培养学生建立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姚金录:课文在即将结束时如果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份以“搜集你感兴趣的植物”为题的作业,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这节课的体会感受或者自己的愿望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同时这节课的内容也得到了升华。
白丽娟:整节课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牵”得太多。我觉得应该放手让学生说,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周秀苹:对学生的评价太吝啬了。整节课下来,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两三次。其实学生的朗读、回答问题,都应该给予他们评价的,如果评价多一些的话,学生的积极性也许就更高了,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比如,在“整体感知”环节,指名读时,在第一个学生朗读之前应及时给予评价,这样,后面的学生也许就会读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