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出版后,销量好,非议多,各种的都有。好多人都挺不能接受一个群策群力的电视节目到最后仿佛就成就了一个人这件事儿。可是这样的事儿一点儿也不少,屡见不鲜。
柴静的形象很正面,长得不算特别漂亮,但很知性,看起来有思想有见地,谈吐又不凡,颇得一定年龄段人群的欣赏和喜爱。电视节目就得经端详,抗得住时间。总得凭借一点站得住,要么特幽默有趣,要么特别萌特可爱,要么特别知性特别思想……我想柴静算最后一种。台湾的陶子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女性主持,震得住大场面(电影颁奖礼),Hold得住娱乐访谈,泼辣凌厉。但不知道为什么,兴许跟土壤有关,一到大陆的场合,有些时候,就显得没那么大气场,还显了小气。不像咱们这地界出来的主持人,在人家那里就显得端着、装,一回家就特对劲儿。这是为什么呢?谁想明白了告诉我。
《看见》的争议甚嚣尘上了一段时间,并未见到柴静出面回应。然后就是她的新闻:
争议再起:她是那样正面的、被我们喜爱的一个人物,怎么可以也跑到美国生产?生个美国孩子?逃避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嫌弃自已的国家?
不外这些。
其实从“张艺谋超生”这件事上,已经让大家心理不舒心有段时间了,舆论喧嚣,最终罚了700多万了事。然后呢?大家心里舒坦了吗?觉得公平了,觉得社会进步了吗?
我觉得是集体身陷泥潭,谁也别在岸上呆着。
对“柴静美国产女”怀的是同一样的心理。
他人的生活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影响?名人到底于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大概你粉了他,你关注了他,你喜欢过他,你就认为他对你有义务。比如你当他是英雄,他既然没否认就得一直当英雄,狗熊一次就是你的幻灭,需要对你负责任?你认可她的知性,传播的理想和公正,她就得担当公正和理想的化身,在你眼中一直维持形象,一旦不是了,也得赔偿你的精神损失?或者你打算见人就说,他或她,从你的神坛走下来了?你的神坛是什么?你为什么造了一座神坛?你为什么需要一座神坛?
聪明知性如柴静,想必心里只有“走自已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自我。张艺谋多年前比较是我喜欢的电影导演,现在也还算是,并且因为他面对舆论喧嚣的笨拙而很同情他,打心底里觉得他是个好人。
在我们国家,始终能算是一个好人并不容易,很多小人,很多道貌岸然的人。经常见,常常见,电视里,公众场合,频频露面。
谁也别拿谁当神,做好自已。
谁也别把自已炼成小人,保持心态,做个好人。
文/二货老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