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诗》史事和抒情结合的不同方式探究by417
(2013-12-11 18:43:53)
标签:
左思咏史文化 |
分类: 共同学习 |
左思《咏史诗》史事和抒情结合的不同方式探究by417
关于左思,《晋书.文苑列传》记载他“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后及其妹入宫始任秘书郎。作三都赋名声大震,一时洛阳为之纸贵,陆机也为之“叹伏,以为不能加,遂辍笔焉”。后为贾谧讲《汉书》,及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一、解题
以左思《咏史诗》八首为例,谈谈你们如何理解以下评论:
清人张玉谷《古诗赏析》评左思《咏史》八首史事和抒情结合的不同方式时云:“或先述己意,而以史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已意断之,或止述已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一,而已意默寓。”
1、“先述己意,而以史证之”
我们认为《咏史诗》其二体现了“或先述己意,而以史证之”的创作手法。
咏史诗·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2、“先述史事,而以已意断之”
咏史诗·其六
这首诗同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述史事:荆轲在燕国时和燕国的狗屠及会击筑的高渐离友善。常同在市中饮酒,高渐离击筑,荆轲哀歌相和,至于泣下,旁若无人。中间四句是诗人对此史实的评价:荆轲的气势虽然不能和壮士之节相比,但是却也与一般人十分的不同,他那高视四海之志又岂是豪门权贵可以相提并论的。最后四句则是诗人对现实的感喟,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于权贵的蔑视:豪门大族虽然自视高贵,但在诗人的眼里却若尘埃一般微不足道,而那些出身贫贱的寒门子弟对诗人来说却是无比高贵,重若千斤。后八句显然是诗人在“以已意断之”。
3、“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
我们认为《咏史诗》的其一、其五和其八体现了张玉谷所说的“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的写作方式。下面我们以《咏史诗》其一为例具体分析这句话。
咏史诗·其一
这首诗是咏史诗的开篇之作,当中引用了大量史事,却是典型的言志之诗。诗人坦言自己二十岁时就挥毫泼墨,写作文章;才学出众,博览群书。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辞赋以《子虚赋》为标准。眼下边疆发生战争,告急的文书向京师飞报。虽不是武人,但也曾读过兵书。放声长啸,志气豪迈,哪里把东吴放在眼里。即使才钝也想自试,为国立功,正如钳刀也以一割为贵。立志消灭江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从此告别官场,归隐田园。
“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的意思就是表面上只叙述自己的感情想法,但是“述意”过程中,穿插了史实。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在抒情过程中巧妙用典,视贾谊的《过秦论》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为典范,道出自己在著论作赋方面的宏伟志向;以曹植《名都篇》和《白马篇》中的意象“鸣镝”“羽檄”表现战事之紧急,进而表达自己立功之迫切;借齐威王整理的《司马穰苴兵法》传达出自己立功杀敌之自信;引班超上疏时所用的成语“铅刀一割”自比,谦逊地表白自己但愿一试的勇气和决心。全诗八句,句句言为心声,义气豪迈,直抒胸臆,一以贯之。其中,诗人化史事为己事,借古人之声抒一己之意,恰当巧妙,不落痕迹,质朴自然,绝少雕琢,故可谓“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 。
4、“止述史一,而己意默寓”
对于张玉谷的最后一句概括“止述史一,而己意默寓”,我们认为只有《咏史》其四比较符合,具体分析如下。
咏史诗·其四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京城内王侯的住宅富丽堂皇,显贵的冠服车盖充满道路,朱色的车轮在终日在长长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不论朝与暮,他们奔走在豪贵之家(金,指金日磾家;张,指张汤家;许,指汉宣帝许皇后娘家;史,指汉宣帝祖母史良娣娘家),“击罄吹笙”,不亦乐乎。对于王侯世家的富贵之相,诗人没有一句评述,而是笔锋一转,将扬雄的安贫乐道细致地勾勒出来。扬雄寂静的家门前,没有一辆卿相的车。而他本人在幽静空廓的屋子里撰写《太玄经》,阐述玄远虚无的道理,模仿孔子《论语》的写作哲学著写《法言》,模拟司马相如的词赋创作《长杨》、《甘泉》等著名篇目。
所谓“止述史一,而己意默寓”,就是说只叙述历史,但是作者的情感、态度都包含在对史实的叙述当中。通过前一段的诗歌的解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似乎在客观地描述史事,然而已经在描写的内容上和用词上透露了自己的态度和志向。“济济”“赫赫”的京城居,与“寂寂”“寥寥”的扬雄宅;“长衢”的“朱轮”与“无卿相舆”的门室;还有从早到晚作乐享受与扬雄苦心孤诣地著书为学,这一系列鲜明强烈的对比都透露了诗人对王侯们趋炎附势、攀附权贵的嘲讽蔑视和对扬雄视名利如粪土,穷居著书的欣赏、赞扬。最后一句“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中的“百世”“英明”也表达了对扬雄的赞美,也暗含了自己厌弃攀权附贵,渴望独善其身,著书立名于世的志向,故所谓“止述史一,而己意默寓”。
最后,我们认为《咏史诗·其三》不符合任何一条张玉谷在《古诗鉴赏》中的概括,下面具体阐释一下原因。
咏史诗·其三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我仰慕段干木,使秦国偃旗息鼓不敢进犯魏国。我仰慕鲁仲连,谈笑之间使秦军撤退。在现在的世上最可贵的是不受富贵笼络,在人家遭难时替人家排忧解难。立了大功却以受赏为耻,他们高尚的气质卓尔不群。交给他们官印不肯接受,对于圭璋宁肯一分为二。接连不断官印光耀门庭的事,(对于他们来说)却好像浮云一样与自己无关。
本诗开篇前两句就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一“希”一“慕”表达了自己对段干木、鲁仲连的仰慕敬爱。然后紧接着就展开了对二人生平品格的叙述,偃旗息鼓、退却秦军、功成不受赏,功高不领衔,这都是对于历史史事的陈述,同时也夹杂着诗人的情感态度。“贵”、“耻”、“高节”、“不肯”、“宁肯”、“比之犹浮云”都毫不隐晦地透露出作者对二人功成而不居、不受笼络、轻视功名利禄的高洁品格的歌颂和以二人为榜样的志向。因此可以说全诗前两句抒己意,后面的部分于述史之中,己意默寓。史事与己志双线并行,内容以史事为主,而己志优先,贯穿全诗,笔法自然,感情充沛,读来酣畅淋漓,欲罢不能。
不过,不同的人对这四句话有不同的划分,我们在讨论过程中也有较多争论,界限也并非很明显,所以我们的意见仅供参考。不过,我们觉得并无需拘泥于严格的划分,重要的是理解左思在《咏史》中史事和叙述结合方式的多样性。
二、左思咏史诗与阮籍咏怀诗艺术特色的对比
相较而言,左思的咏史诗则没有那么隐晦,借咏史以抒怀,“体亦本杜,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千古绝唱”。如《咏史》其三,开篇便写“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直抒对高洁志士的赞赏,之后更是以整首诗叙述鲁仲连功成不受赏的高蹈人格,倾慕之心、效仿之意渗透在字里行间。其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以狂放的笔触描写了荆轲纵酒高歌的英雄形象,将其不羁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洋溢着慷慨悲壮的气息。再如其七前八句“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写了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和司马相如四“贤者”的困顿潦倒的经历,流露出作者对寒门贤士的境遇的同情与不平,对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愤怒。从此也可看出,左思的咏史诗并不仅限于对史实的追忆,而是史和情相互融合,记史的同时能看出作者本人或褒或贬的态度,或者说,左思不单是为了咏史而咏史,而是在为抒怀寻找历史的根据,在历史和现实的对证中,诗人便能借古讽今,发出震荡人心的声音,他的情感也因此能呈现地更加醇厚而深刻。
所以,我们可以引钟嵘《诗品》中的一段话作为对左思咏史诗特色的总结: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曰“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曰“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精确恰当,故曰“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喻作用,故曰“得讽喻之致”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47页,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关于左思咏史诗的思想感情探究
因此阅读过程中我们不由得使产生困惑。在这八首诗里,为什么同时会有积极进取和消极退隐的思想感情?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对于八首咏史诗的创作时间有分歧;如《宋前咏史诗》第四节《左思与<<span>咏史诗>》,就提到了有人认为八首诗是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有的则认为大致创作于同一时期。
小组学习中参考的资料有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55-163页。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7页。
《古诗赏析》张玉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0-55页。
《宋前咏史诗史》韦春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9-87页。
小组任务分工:
小组共同讨论后,关于八首诗的叙述方式的由张薇(1、2点)、侯长珊(3、4点)进行归纳、撰写结论;“锺嵘的评价”、 “左思咏史诗和阮籍咏怀诗的比较”由郭雪晴完成;“关于左思咏史诗的思想感情”部分和四个部分的整合校对工作以及由徐斯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