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影响与作用
(2018-06-22 08:46:24)《论语》的影响与作用
朱广志
《论语》为儒家经典名著之一,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思想核心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在当今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慢慢感悟,细细品味。
《论语》中的“仁”。所谓“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直白一点说,就是对人要尊重、关心和体谅。而要达到“仁”,就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教导学生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应该立足于对民众的关心爱护,以敌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论语》中的“智”。她包含为学之智与处世之智两个方面。为学之智包括四个方面:好学,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敢问,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乐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处世之智包括三个方面:为人,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识人,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为官,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论语》中的“勇”。孔子曾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还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并认为:“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赞赏“勇”,也提出要谨慎地对待“勇”,切不可“勇而无礼则乱”。合于义、合于礼,结合仁才是真正的“勇”。孔子将“勇者不惧”列为“君子之道三”之一,又将勇列为完人的标准之一。
《论语》中的“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只要有德,就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即德馨望众,达到“德不孤,必有邻”、“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近者悦,远者来”的境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便是孔子养德思想的大纲。养德,首要修身正己。“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九思”几乎囊括了为人处世的所有精要,点点滴滴,无时无处不是自省自励的所在。养德,还要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最重要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论语》中,孔子把“欲而不贪”作为从政的基本道德标准,并进而解释说:“欲仁而得仁,又焉贪?”人有本能的欲望,但不能“过”,不可贪求,而戒贪的最好方法就是“无终食之间违仁”,更高的境界则是“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还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为政的首要前提,指出了为政五德:“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为政者能够“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功夫尽在“欲而不贪”。
品读《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抵制奢靡之风,强化廉政建设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之路。
作者单位:杞县县委群众信访工作部
通讯地址:河南省杞县南环路中段168号
联系电话:3371-22797301,1378118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