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郑铁路,建于1921-1925年。该线南起
沈山线上的
大虎山站,线路自沈山线上的
大虎山站向北引出,经黑山、芳山后转向东北至新立屯,越
柳河至彰武转向北,抵达辽河西岸的
通辽站,再向东抵
吉林省
双辽市(
郑家屯站)与平齐铁路相接,线路全长370千米,共有车站29个,是国家I级非电气化铁路,列车运行最高时速为120km/h。它是贯通吉、辽、蒙三省区的重要客货运输通道,经由该线,
通辽、
白城、齐齐哈尔各地进出东北可不再经由
沈阳枢纽,这样可以分担
京哈线、
沈山线和
沈阳枢纽的运输负担,在辽宁境内长180公里。南运物资以木材、原油、粮食及机械设备为主,而木材运输占2/3。北上货物为矿建材料、煤炭、钢铁、非金属矿石、粮食及日用工业品等。同时,也是
京哈线各站去往
通辽、
赤峰的便捷通道。该线路还是东北木材、原油、粮食南运的捷径。铁路沿途由南向北穿越松辽平原,过新立屯后是稀疏的草原;由
甘旗卡到
通辽,是
科尔沁沙地;而过通辽转弯向
四平方向又见小片平原,解放后可从
通辽到
太平川,然后分成东西两支,东支到
大庆,西支到
白城,贯通
黑龙江、
吉林西部。该线也是我国东北
西部地区南北铁路大通道
大齐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郑线(
大虎山至
郑家屯)大虎山至
通辽段是东北西部齐齐哈尔至大虎山第二南北大通道(大齐线)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平行于
京哈线、纵贯东北
西部地区的重要铁路干线,也是中俄贸易的后方通道,在东北路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大郑铁路沿线车站
郑家屯站(二等站)、白市站、欧里站(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门达站、大罕站、清河桥站、大林站、钱家店南站、五道木站、
通辽东站、通辽站(一等站)、通辽西站、木里图站、衙门营站、甘旗卡站(三等站)、章古台站、彰武站(三等站)、泡子站(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新立屯站(三等站)、芳山站、八道壕站(三等车站)、黑山站(三等站)、
大虎山站(二等站)。
3代表列车
1343次 杭州—齐齐哈尔;1467次 北京-加格达奇;2589次 北京-松原;2261次天津-乌兰浩特;4211次
大连—霍林郭勒;4355次
大虎山—
通辽;2686次
丹东—满洲里。
4历史沿革
大郑线建于1921-1925年,其中
大虎山-
通辽段由北洋军阀张作霖为摆脱日本“满铁”对南满铁路(今
京哈线)的控制而主持修建,是一条由中国自行建造的铁路。它是张作霖“东北铁路大计划”中的“西干线”(“东干线”大致相当于今沈吉线和拉滨线)的组成部分。
郑家屯-
通辽段作为
四平-
洮南铁路(后来成为平齐线南段)的支线,1921年由日本修筑竣工。它曾是
通辽以及内蒙东部的第一条铁路,是当时内蒙东部进出辽宁、
吉林的唯一通道,通辽也通过这条铁路与
京哈线相联。这条铁路是
通辽铁路枢纽主要服务的对象,随着货运量的不断上升,进行大郑线复线改造的呼声越来越高,大郑既有单线铁路越来越不能满足繁忙的运输现状,现大郑线通辽至新立屯段双线自动闭塞已建成通车,新立屯至
大虎山段也在紧张施工中。这条铁路与平齐线、通让线共同构成“大齐货运通道”(
大虎山-
齐齐哈尔),成为东北地区与
京哈线平行的重要干线。
大郑铁路原由
沈阳铁路局长春铁路分局
郑家屯车务段与
通辽铁路分局彰武车务段共同管理,2008年沈阳铁路局进行生产力布局调整,将郑家屯车务段及彰武车务段并入通辽车务段,使大郑铁路全线划归通辽车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