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成就经典 ——浅聊《岳阳楼记》的构思艺术

标签:
岳阳楼写作构思 |
http://a1.att.hudong.com/38/17/01300000356220125378174890380.jpg
另辟蹊径,成就经典
——浅聊《岳阳楼记》的构思艺术
文/李红玲(2016.9.30)
《岳阳楼记》一经问世,名声大振。岳阳楼因范仲淹范公而成为天下名楼,范仲淹因《岳阳楼记》而被后人永远铭记。岳阳楼与范仲淹互相成全,美名远扬,密不可分。此篇美文经后人传诵千年而不衰,至今还收录于中学语文教材中。此文被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收录,在本单元收录的三篇“记”文中,唯对此文情有独钟。尤其是这几年连续留任九年级,每年都会读一次,而每一次细读本文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读过《岳阳楼记》之后再读“唐贤今人”们的诗词歌赋,感觉他们的诗文不是“略输文采”就是“稍逊风骚”,找来范公时代以后的有关岳阳楼的诗篇来读,与《岳阳楼记》相比,更是少了那个气场和味道。
在秋日高照,枫林正红,硕果飘香的怡人之季,与新生九年级的孩子们再读《岳阳楼记》,感悟与收获又多一层。今年读过之后,对文章的构思艺术感慨良多,读后所得带给自己的兴奋之情竟然导致头脑膨胀,昼夜难安。
其实谈起构思技巧方面的东西,内心是很忐忑的。因为提及自己写文字的过程,本也是无构思,无章法,无技巧,写作完全跟着感觉走,写出的文字拉里拉杂,总觉是流水账。课堂上给学生讲的写作知识,也是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在写作指导方面都是强输灌,不是自己的东西,讲出来也没有力度,传声筒而已。如果说学生跟着自己喜欢上了写作,那也是应了“亲其师,亲其道”的说法。因而在写作技巧方面,自己谈不出来新的认识,更别说写作理论了。细读了多遍《岳阳楼记》,渐渐觉得读懂了本文的写作构思,也感觉能和范公进行心灵对话了。这才有了“以作文记之”的冲动。
以上是为写作此文的缘由。
细读本篇之后不禁猜测,想必范公在写作本文之前定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查阅背景资料介绍了解到:“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他其实没有去过岳阳),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从这段资料中看出,范公写此文时是在谪居地邓州,他是受好友腾子京的邀请写作此文的。他本人并没有亲自去看岳阳楼重修后的场面和景观,而仅仅凭借一幅《洞庭晚秋图》就要为此次重大事件写“记”文,想想看,这需要何等的写作功力啊?想那岳阳楼从三国时代的阅兵台到唐代文人雅士们喜欢到此吟诗作赋的天下名楼,其自然景观与人文价值早就被世人传扬。到了范公这里,如何写作才能不落俗套,才会引人注意,这实在是令人纠结的事情啊!
穿越千年的风尘,遥想范公在孤灯之下,凝视眼前的《洞庭晚秋图》,回想唐贤今人登临岳阳楼的观景佳作,必在细细思量,自己的文章如何撰写才能让好友眼前一亮,心头一喜,让天下人都来诵读?前朝贤人雅士们在岳阳楼上留下的名篇佳作,好似电影般从心中一一再现。
看诗仙李白的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此诗写立足楼上恰似置身仙境般的感受,“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摘自网评语)诗圣杜甫的一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也用夸张手法写出洞庭之水的浩大声势。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虽没有老杜的笔力雄健,但水势之汹涌能把整个岳阳城给震撼了,那场景也够骇人的吧?面对前人笔下的登楼之作,范公细细观望眼前之画图,心想,该如何下笔,才能不落旧窠,翻出新意呢?
真正的好作品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历久而弥新,绝不仅仅凭借高超的写景状物之功力,更重要的是要向世人传达出作者本人的喜怒哀乐爱憎感情。能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也绝不仅仅是只抒“小我”真情,而是通过“小我”之睛向世人展现“大我”之境。这样的作品才能引起世人的共鸣。
范公先忧后乐之理想,为民请愿之情怀,大济苍生之伟愿,是其做人之根本。即便革新受阻也不会更改其志。如今好朋友谪官而不贬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有这样的好朋友,是人生一大乐事呢!面对朋友之请,能不表达对朋友功德的勉励吗?在勉励朋友的时候,能不表达自己的心志吗?
面对重新修复的岳阳楼,面对政绩卓著的好朋友,再想到自己的仕途经历,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再次细细审视眼前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这篇“记”文,就要这样写!
开篇简单交代写作此文的背景及原因。序幕随着朋友遭贬的时间缓缓拉开。首段用四句话分别交代出了朋友滕子京被贬的时间地点与所取得的政绩及写作的缘由。开篇看似平淡无奇,但用语及其简练,可谓言简意丰。
第二段由自己对洞庭湖的总体印象写起,进入正题。其实范公也把目光聚焦在了与岳阳楼相临的洞庭湖上,这和唐贤今人登临岳阳楼的赏景目的无甚区别。想必任何一个人上得岳阳楼,都是为了观赏八百里洞庭壮观景象的。范公也在称赞洞庭湖为“巴陵胜状”,但在这里,他却只用一句话来写洞庭湖的“大观”景象。他用一“衔”一“吞”两个字便写出了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波澜壮阔的气势。但在他笔下,洞庭湖美景不是他要着力描写的对象。因为对于“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在此,他就不愿再作重复描述。他想要说的是那些“多会于此”的“迁客骚人”们的“览物之情”。他们观赏景物的心情会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变化,这才是范公思考的着力点,别人写“景”他写“情,”绝不走寻常路。因此,在第二段的末尾,范公陷入了深思,在“前人之述备矣”之后笔锋陡转,提出设问,引人思考。这既是在问自己,也是在问世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另辟蹊径,曲径探幽。
此时此刻,透过历史的风尘,我们仿佛看到,范公在他简居的书房里正奋笔疾书,书案前平展着这幅《洞庭晚秋图》。在摇曳的油灯下,朦胧的灯光里,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画图,范公手捋胡须,双眉微颦,不仅联想到自己和好友的遭遇,又想到有多少和自己一样命运的“迁客”们和远离家乡羁旅在外的“骚人”们,倘若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登临岳阳楼,会产生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想那前朝文坛名将柳河东,身遭不幸被贬永州,仕途无望,唯有借自然山水排遣内心忧愁。不曾引人注意的山林美景往往被他发现而记录成文。他也曾为发现一处佳景“小石潭”而“心乐之”,但终归因“其境过清”,忍不住黯然伤神。这种触景生情实在是人之常情啊!“迁客”之悲苦心境,私下认为,柳完元体会最深。
范公虽然没有亲到巴陵郡,但他深知“天有不测风云”。外出观景,总会遭遇不一样的天气变化吧?不同的天气里,洞庭湖定会有不同的景观,那些异乡他客们在不同的时刻登楼观景,他们的心情会处变不景吗?按常理讲,人们的心情总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么命运不济的人羁旅他乡,如果再遭遇不同的天气,他们的心情变化肯定会更加明显。范公这样想着,图画中的洞庭湖好似晃动了起来,汹涌的波涛随着内心的浪涛一起翻滚。于是他心头一振,再次提笔蘸墨,胸中似那浩荡的洞庭湖水,一泄千里,一发而不可收,无论是阴风怒号还是风和景明,在范公的笔下,哦,应该说在范公的眼前真实生动的再现出来。看吧:
岳阳楼前的洞庭湖上空,愁云密布,阴雨连绵,数月不见日月,无情的狂风掀起涛天巨浪,八百里湖面上船桨折断,桅杆催毁,四面远山早被湖水淹没踪影,只听见远山树林里传来老虎的长啸,猿猴的哀啼。面对这样的情景,无论是谁登楼望景也不会心平气静无动于衷的,何况是那些“迁客骚人”呢?他们定会睹物伤情,“感极而悲者矣”!而自然界中的阴晴变化是无常的,有阴天就会有晴日。范公用一个“若夫”引出“迁客”们在阴天“览物之情”,接着又用一个“至若”发语,写出在“春和景明”之时的“览物之情”,范公发挥出超人的想像力,尽情描绘风平浪静之时洞庭湖迷人的美景,日光下的洞庭湖“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夜晚间的洞庭湖则“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再加上洲上兰花芬芳四溢,渔人歌声互相唱和,面对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怎不叫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此时登楼观景,想必无论是谁都能忘却心中烦忧而尽享眼前美景了!
这一“阴”一“晴”之景在范公笔下转换自如,所写景物一气呵成,读来真是酣畅淋漓,击掌称快!范公笔下景物的变化就像自然界的景物变化那样无常,真是转瞬间风云骤起,呼吸之间又平静如初。而赏景之人的思想感情就在这转瞬之间而跌宕起伏!而这两段所写的“览物之情”又何尝不是我们凡俗夫子的真实写照!
但像这种“览物之情”又哪里是范公的思想境界呢?
经过一翻挥毫泼墨淋漓尽致的描述猜测之后,一声“嗟夫”的长叹,范公从自己创造的景象之中回到现实中来。再次搁笔抬头,陷入长久的思索之中。只见范公倒背双手,在书房徘徊不已,面对窗外的苍穹,试问内心:我曾苦苦探求古代仁人志士们的思想情感,他们也许有不同的悲喜心情吧?他们在荣辱得失面前,从不站在自身考虑,凡事总想着朝廷与人民,他们能以天下为己任,不虑自己前途命运的悲欢,大是大非面前,总会以大局为重。自己一生不都在践行这样的理想吗?远在巴陵郡的好友不也是一心为民的人吗?自己虽然孤身在外,客居异乡,但却不能更改自己一生秉承的理想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我永远的人生追求啊!此生不改其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公之心,随着浩荡的洞庭湖水再次掀起波澜!想到此,只见他疾步回到书案,倾心写出了此篇“记”文的最后一段,手执笔杆在纸卷上龙飞凤舞,思想感情也随着急促的心跳越发的高涨!临末了,禁不住再问苍茫大地: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公之心,天地可鉴!
长叹一声,成就佳篇。
墨干收卷,惊飞鸿雁,
经典美文,千古流传。
写到此处,告别范公,从历史的书卷中走来,心潮难平。禁不住再次为此文的精妙构思赞叹不已。也曾查找了一些历代文人墨客题写岳阳楼的诗词,读过之后和范公的《岳阳楼记》对比,自觉无人能超越范公此篇美文。唐贤们的诗歌有名者像诗仙诗圣孟浩然的,还有好多不熟知的,虽有佳句传世,但是构思上不外是写景抒情,且在情怀上难以与范公之境相比。再看范公以后的文人所作岳阳楼诗文,感觉更是一般。私认为,洞庭湖之壮阔之势是诗歌这种题材难以驾驭的,而范公的此篇“记”文,则为世人全面展示洞庭湖完美的姿态,其壮观,其柔美,均在阴晴变化之中,而范公之大济苍生之悲悯情怀,绝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
范公在文中三次设问,每一问都会吸引读者与其一起陷入深思之中。每一问都会引出下文的不同描述,第一问“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下文两段的“阴晴”之景与“悲喜之情”。接着再以“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提出设问,引出古仁人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从而与“迁客骚人”们的小我之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而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忧而忧”的远大抱负。最后以“微斯人,吾谁与归?”发问结束全文,这一问却是自述心志,表明了范公向要古仁人学习的决心,又希望好友子京看到,要和自己一样做一个有“古仁人之心”的人。这三问可谓环环相扣,层层铺设,以问句引人思考,又以问句结束将情感直推高潮又戛然而止,读来荡气回肠,。
不落俗套的构思,可谓另辟蹊径,成就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