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经典名作,品味百味人生——小说单元教学后记

(2015-11-05 16:20:08)
标签:

闰土

故乡

鲁迅先生

文学作品

阅读经典名作,品味百味人生

——小说单元教学后记

/李红玲(2015-11-5)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均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体裁上都是小说作品。这也是进入九年级的初中生接触到的纯文学作品。教材定位为“学会读书”之感悟、品味、欣赏。学习之初,我带领学生对单元导语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被认为是“生活的教科书”,而“文学是人学”又被人们普遍认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文学作品就是读自己、读社会、读人生。而文学作品为“人学”必须建立在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感悟、品味和欣赏的基础上。仔细地辨析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特色,应该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我非常郑重的给学生解读了单元导读。我知道这是一单元的学习纲领。把握好了这一段内容,就等于说是把学生引进了小说阅读的正道。

因为是刚接手这一届学生,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了解不深,因此,我又从整体上对本单元出现的四篇文章及其作者作了简要的介绍。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单元印象。然后又抛出了一个话题:关于“小说”你了解多少?通过与几位学生的对话,基本了解了学生还不怎么理解小说的概念。他们把小说的三要素和记叙文的六要素混在了一起。

我把文学作品的四分法和文章的三分法在黑板上以导图的形式给孩子们简要的列了出来。一时间学生明白了:文学作品的分类和文章的分类标准是不一样的。按文学作品的样式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按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分类的话,小说属于记叙文一类的。经过大致的一番分类之后,我看到了部分学生眼神的光彩。有了对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了解,我和学生开启了本单元经典名著的阅读之旅。

一,品读《故乡》,感受旧中国阴影下的中国人民痛苦的生活现状。

这次教读鲁迅先生的《故乡》,自我感觉对小说作品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

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来,教读此文也有五六遍了吧?每一次教学都有不同的感悟和心得。只是前面的教学生活如白水一样的过去了,没有深入的反思和回味,且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心声。哎,过去就过去吧,几遍教学过后,对于像《故乡》这样长篇幅的作品,由原来的“面面俱到”到后来的“要素教学”,在教学思路上也算有了点儿提高。但总感觉读不懂鲁迅的内心世界,读不懂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我从内心深处十分崇敬鲁迅先生的。这一次,试图离先生再近一点儿。

虽然眼前的学生才接触不到两个月。我小心翼翼的与他们交流着,生怕上成了一言堂的语文课。很想在学生和作品之间搭起一道彩虹,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阻隔,能够贴近作家的心灵。

大体上,我把这篇小说按时间跨度分成了三个阅读主题:二十年间的人物变化;二十年间的故乡变化;作者对故乡的感情变化。在教学时间按排上进行了三课时的学习交流。担心孩子对小说作品的内容不熟悉,课堂进度不敢太快。所以就慢慢的读书,品味,欣赏。

走过小说中的人物,品读“闰土”,感受旧中国农民苦痛的生活现状。小说中的闰土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作家对闰土的描绘令人过目不往。

且看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⑵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活脱脱一个少年英雄从书页上蹦了出来。多么可爱多么勇敢的一个少年啊,谁不喜欢和这样的孩子交朋友啊?再看这样的几段对话: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⑸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 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电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我”,一个富家少爷,在那样一个年代里,生活在四面高墙内的家庭里,没有见过大世面。而少年“闰土”,面对着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获得了很多知识,“我”对“闰土”真是敬佩有加啊!在上面的两个孩子的对话中,“我”的语言匮乏,“闰土”的语言丰富。一说话就是一串儿,在少年“闰土”面前,“我”真是捉襟见肘了。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二十年后的闰土变成什么样了呢?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 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他的语言又如何呢?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 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言语之间,让人感受了人世的悲凉,岁月的沧桑,阅读之后,内心不禁涌起一股股酸楚之情。

二十年前后一一比照,人物形象大变。对于闰土的变化,我们不仅思考,造成闰土如此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经过仔细阅读,学生不难发现,文中母子之间的对话指出了闰土生活贫困的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不着痕迹的一句话,正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读到此处,作家对闰土的情感态度已是十分明显了。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重点品读写闰土的有关内容。通过反复品读,学生对闰土的形象理解的还是很到位的。我接着又往深入的引一层:闰土的现象是个别的吗?通过讨论最终得出,“闰土”的意义正在于他是那个时代的贫困农民的典型代表。

后来,对文中“杨二嫂”的形象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她是那个时代破败的城镇居民的典型代表。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整个中国都生病了,人的精神状态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鲁迅对自己作品人物的悲剧命运除了同情叹息,还能有什么呢?

故乡中的人情世故,让“我”郁闷不已。像极了眼前的故乡面貌。

我在课堂上,努力想让学生读懂这一点,通过对小说中两个典型人物的分析,理解当时社会的炎凉世态,冷暖人情。为下节课讨论鲁迅先生对“两个故乡面貌”情感的赏析。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人说太深奥,太难懂。而我的感受是,只要心中有和作家同样的悲悯情感的人都能读懂鲁迅。我相信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分国籍不分年龄不分阶层。如果一个对生活对社会冷漠的人,那肯定是读不懂先生的。

我相信孩子的心是良善的,因此,面对刚接触不到两个月的学生,我和他们讲鲁迅,我从部分孩子们的眼神里看到了他们的理解与认同。

读小说就是读人生,文学就是人学,不是吗?

理解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我告诉学生,这就是“故乡”中的人,故乡中的人变化很大,变的让人难以置信了,那“故乡”的面貌变的怎么样了呢?且读课文第一段: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我“回到离别二十多年的故乡面貌是令人揪心的:天是”苍黄”的,村庄是“荒”的,“没有一些活气”的。这样的景象让谁看到之后都会产生一种悲凉的心情。

回乡是为了别离。眼前的景象,人事,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提不起来精神,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对故乡没有丝毫的感情呢?鲁迅先生对故乡深沉的情感通过“我”的回忆,向读者展现了记忆中美好的故乡面貌: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令人痴迷向往,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读来让人心酸不已,美好的东西已然逝去,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感伤。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这两处文字找出来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最终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情感,怀念美好的过往,失望眼前的景象。理解到此处,在课堂上,我紧追不舍:“我”是不是对故乡彻底绝望了呢?这一问,把学生很自然的拉进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上来了。作家在小说的结尾深情的写道: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作品中的结尾,给学生谈到了“希望”,谈到了鲁迅先生对“希望”的著名言论。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村的未来到底要走出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自己也是一片迷茫,他在作品中不能给读者以准确的答案,但我们敢肯定的是,先生对中国的现状绝对不会绝望。因为鲁迅先生是一个进化论者,他相信我们的国家迟早会变的美好起来。

事实上,新中国的迅猛发展早已证实了这一点。

在课堂上,我很激动的和学生谈论鲁迅先生的“希望”,也希望孩子们能够离大师的心灵近一些,再近一些。

这一课,总的来说,学生的状态不是我想像中的那样投入,这在于我调动课堂的能力还不够。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我还需要更大的努力。

但是,通过这一次课堂对话,我对作品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对作家的情感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我希望,作家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能够激起孩子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原美丽的故乡景象永远留给我们美好的回忆永不褪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