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洪洞县大槐树景区石经幢伽陵频迦伎乐天 |
分类: 景点石刻 |


敦煌莫高窟第172窟 盛唐 观无量寿经变中的迦陵频伽伎乐
佛国世界里的一种神鸟。《正法念经》中说:“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歌神)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佛)言声。”妙音天摩(佛国音乐天神)模拟迦陵频伽歌声,演奏“迦陵频伽曲”。释迦牟尼涅槃后,多闻弟子阿难传之后世,成为“林邑八乐”之一。其形象,常是人首鸟身,形似仙鹤,彩色羽毛,翅膀张开,两腿细长,头戴童子冠或菩萨冠,立在莲花或乐池平台上,有的张翅引颈歌舞,有的抱持乐器演奏。

敦煌莫高窟61窟 五代 迦陵频伽乐伎线描图
敦煌壁画的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其中音乐题材的壁画颇具特色,乐器种类、数量、表演形式极为丰富。据专家统计,仅就莫高窟而言,壁画中有音乐题材的洞窟就有两百四十余个,乐器四十余种,数量达四千五百余件。这些乐器的演奏由“乐伎”来完成,“伎”是中国古代对歌舞艺人的统称,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天”则特指在天宫中奏乐起舞的乐伎。他们为数众多,分布在洞窟的不同位置,各有名目,各司其职,极具观赏性和时代特征,为庄严肃穆的天宫营造欢乐祥和的氛围,为后世展开了一幅瑰丽的音乐、舞蹈画卷,上演着一场永不落幕的乐舞盛宴。
北京曾举办展览,集中展示了敦煌壁画复原乐器及国家大剧院收藏的史敦宇壁画摹本,从“飞天伎乐”、“经变画伎乐”和“迦陵频伽伎乐”三个方面,向观众解读敦煌伎乐天所蕴含的丰富的音乐、舞蹈艺术内涵,与观众共同领略天宫中的婆娑舞姿、袅袅妙音。

敦煌莫高窟360窟 中唐 藻井中迦陵频伽伎乐线描图
迦陵频伽其形象为人首鸟身。在我国,迦陵频伽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北魏的石刻上,但北朝隋时期佛教艺术所见人首鸟身形象数量少。到唐朝就出现了大量的迦陵频伽形象,特别是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唐代迦陵频伽还大量出现在石窟、石塔、墓葬石椁中,但均以壁画或线刻画的形式出现,尚未发现立体形象,其形象多为人首鸟身鸟爪、背生双翼。宋代的迦陵频伽造像与唐代迦陵频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外形上发生了明显的衍化,由唐代“人首鸟身鸟爪”转化宋代流行的“人首人身鸟爪”形象。到明代迦陵频伽艺术感染力明显下降。再到清代,迦陵频伽基本消失。
古代中国佛教艺术中的迦陵频伽最早应为出现于初唐的“敦煌风格”迦陵频伽。从文化与形象来源看,“敦煌风格”迦陵频伽为印度紧那罗形象、印度迦陵频伽文本、敦煌唐代佛教画工、唐代净土信仰、中原先唐人首鸟身形象等多种因素碰撞的结果。也就是说,“敦煌风格”迦陵频伽是来自东方中原与西方印度两种文明影响的结果。

与迦陵频伽相似的伎乐,是飞天。飞天是佛和菩萨的侍从,是供养佛和菩萨的伎乐,一般出现在佛的左右、龛楣或石窟的顶部。当佛讲经说法时,有的凌空飞舞,有的侍从护法,有的奏乐,有的歌咏,有的舞蹈,有的散花,有的持物供养……飞天可分为伎乐天(即佛教中所说的乾闼婆和紧那罗,前者奏乐,后者歌舞)和供养天(散花、捧香炉、供珠宝等)。所以飞天也被称为佛国天宫的侍从和歌舞团。

佛教飞天虽然传自印度,但云冈和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仙长期交流,融合为一,而独具中国特色的形象。他们不长翅膀,不生羽毛,主要凭借飘曳的长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姿态优雅,生机勃勃。飞天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画师充满想象力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云冈的飞天是其中的佼佼者!

云冈石窟的飞天形象,让雕刻这种艺术形式生动起来,那不是古希腊雕刻依靠人物运动瞬间的捕捉,更像是慢动作的定格,这种慢动作的优雅曼妙,被衣带强调,故而放弃了翅膀这种方式。整合了此前羽人等传统中国飞天形象,是印度人首创,但成熟于中国。

多宝佛是《法华经》中之佛名。系为证明《法华经》真实义而自地涌出的塔中佛。又译大宝佛、宝胜佛、多宝如来。依《法华经》卷四〈见宝塔品〉所载,此佛为东方宝净世界的教主。往昔行菩萨道时,立誓在成佛灭度之后,凡十方世界有宣说《法华经》之处,必自地涌现于前,以证明此经的真义。故释尊说《法华经》时,有七宝塔从地中涌出,耸立于空中,塔内即有多宝如来坐狮子座,其全身姿态如入禅定状,并分半座与释尊。
“释迦牟尼佛”是梵语音译,是佛教创始人。一般写成“释迦牟尼佛”而不写成“释迦摩尼佛”。“牟尼”的意思为“文”,所以“释迦牟尼佛”又叫“释迦文佛”。“文”:是“牟尼”的译音。所以释迦牟尼和释迦文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