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山石刻:三岛十洲

标签:
莱州石刻三岛十洲 |
分类: 古迹石刻 |

莱山,又名莱阴山,古称之莱山,向以“神灵宅窟”而着称于世。此山高度虽然只有六百余米,现在也没有什么大名气,但在中国古代它却和泰山、华山并列,同为天下名山。莱山之上的月主祠为齐国崇敬的八神之一,真定寺是黄县着名的千年古刹。秦始皇和汉武帝等封建帝王曾多次来莱山巡游,祭拜月神,为莱山增添了庄重神奇的色彩。莱山做为中国古代的天下名山,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现为山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
莱山,位于龙口市黄城东南12公里,今七甲、兰高、东江镇交界处。它南连火山,北接归城古城,东与王屋山相望,西和杏花山为邻,东西绵亘十余里,总面积16平方公里。莱山是龙口市境内名山,海拔619.4米,自古为老黄县之镇山。

这是位于莱山院西边的石刻,是清代黄县书法家李午樵书刻。刻字“三岛十洲”,造型方俊,结构精严,笔力沉着凝重,方圆之中尚存隶意
道教称距陆地极遥远的大海之中有三岛十洲,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那里长满了可使人不死的仙草灵芝,神仙们则在这些岛之上风姿清灵,逍遥自在。三岛的原型为三神山,即先秦的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后《云笈七签》定三岛为昆仑、方丈、蓬莱丘。明代道书《天皇至道太清玉洲》整理历史传说定十洲为:瀛洲、玄洲、长洲、流洲、元洲、生洲、祖洲、炎洲、凤麟洲、聚窟洲。

石东又一巨石,上有石刻,已遭破坏,仅存“午樵题”。


在莱山东麓山腰,有一座唐代寺庙,名叫真定寺,当地群众俗称莱山院。关于真定寺的来历,据传唐朝初年,唐太宗御驾东征高丽途经莱山。他听说山上黑虎洞里住着一位高僧,名叫黑虎禅师,便前去拜见,询问东征能否取胜?黑虎禅师回答曰:“吾皇此次东征必胜。”后来的结局果然灵验,唐太宗班师回朝后,颁旨在莱山黑虎洞附近选址建寺,赐名“真定”。真定寺依山构筑,错落有致,殿宇巍峨,气势壮观。经过历代增修扩建,到清末民初时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寺庙座北朝南,共有三进院落,十五间殿宇(其中山门殿三间、中殿三间、大佛殿三间、东西廊各三间),另有僧房十二间。寺后有一院落,名叫静院,它是寺僧们的生活居住区。院内东侧有棵龙爪槐,西侧有棵黄檀树。这两棵珍贵的大树已生长数百年,苍劲古朴,气势峥嵘,成为真定寺一大景观。
山门南面有一座戏楼,高大雄伟。每年古历四月十八庙会日,寺里请来戏班在戏楼里唱戏酬神。附近村庄的百姓扶老携幼前来看戏进香,纵情地游览山中的八大景观。此时庙里山上,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在戏楼周围耸立着五座佛塔,造型古朴,精致美观,塔下地宫密藏着历代高僧的遗骨。真定寺环境幽静,景色秀美,冬暖夏凉,是古代文人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他们聚集在一起或赋诗填词,或写字作画,或着书立说,为这座古代名山增添了文化底蕴。《黄县志》收录的歌颂莱山院诗作很多,其中清代诗人戚延锡《莱山院晓钟》一诗作了精辟描述,诗云:
群峰深处梵王宫,杳杳晨钟透碧空。
已破梨花清夜梦,忽随杨柳隔溪风。
敲残云汉星光白,扣出扶桑日色红。
四境林木倾听处,万家烟火数声中。

自黄城向东南行约10公里,有七甲镇院下村,村西有路去莱山。西行不远即可到达古韵犹存的真定寺。真定寺,又名莱山院(现仅存遗址),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自山道西行北望,远处山上有一条沟痕,曰“仙人车辙”,相传张果老赶驴车压出一条深沟痕,此沟痕可沿阶自上而下,车辙宽约1米,全是石阶,自山顶而下约50米,石级始没。

真定寺遗址在莱山脚下,坐北朝南,寺前一溪,溪上一桥,曰“方桥压月”,桥身全用方块石建成,古朴雄壮,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桥北即为真定寺遗址,现在村民栽树翻地时仍能翻出古钱币、古寺琉璃碎瓦、汉朝方砖等,古寺遗址东,有一洞,曰“古洞朝阳”,相传古洞中有两只黑虎。

过去有诗形容真定寺的风景:“松抱石,石抱松,四方压月扳倒井,金猪槽儿牛儿岭,三岛十洲老虎鹰。”



桥西5米处,一古井犹存,井石上的辘轳印仍清晰在目,此井曰“扳倒井”,相传无论旱涝,水清如澈,水流如涌。井西有一大石,高若1、5米,上面是古人石刻,字迹经数百年风蚀雨淋,字迹已经看不清楚,不觉怅然。
“扳倒井”南,一湾,长约30米、宽约3米,长年有水。曰“莲池毓秀”,池中有鱼,历历可数,相传古代湾中有莲,风景独特,莲池西一泉,日夜吟唱,鞠水入口,甘甜清冽,曰“清泉漱石”,周围山老村妇,呼朋引伴,日日上山接水,煮茶烧饭,香味扑鼻。
自“扳倒井”西行100米,一巨石耸立,上有石刻,就是“三岛十洲”。
三岛十洲是两组意义相似的道教仙境名称。源于战国秦汉间方士们的“三神山”说。据《史记·封禅书》等记载,东方燕齐方士传称蓬莱、方丈和瀛洲三神山在渤海中,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仙人宫阙皆黄金白银构造。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和秦始皇先后派人入海求之,汉武帝亦望祀蓬莱,冀求仙人。此说之出现,盖受更古老的西方昆仑仙山神话的影响。托名东方朔集的《十洲记》,所谓”汉武帝既闻西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有……十洲”,其基本结构是以中国为核心,列出相关洲、岛的方位、范围及离中国若干万里,生仙芝,出醴泉,有仙人主治,岛上的人如何长生不老,等等。也有以昆仑为中心者,如《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云:“十洲三岛、五岳诸山皆在昆仑之四方、巨海之中,神仙所居,五帝所理,非世人之所到也。”
十洲
祖洲
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
瀛洲
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对会稽,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出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
玄洲
za在北海之中戌亥之地,地方一千二百里,离南岸三十六万里。多丘山,饶生金芝玉草。
炎洲
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离北岸九万里。上有风生兽似豹,取其脑和菊花服之,尽十斤,得寿五百年。又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兽大如鼠,取其毛以缉为布,号为“火浣布”。亦多仙家。
长洲
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巳之地,地方五千里,离岸二十五万里。多山川、大树,仙草灵药、甘液玉英,靡所不有。有紫府宫,天真仙女游于此地。
元洲
在北海之中,地方三千里,离南岸十万里。上有五芝、玄涧,水如蜜浆,饮之长生,与天地相毕;服五芝亦得长生不死。
流洲
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离东岸十九万里。上多山川,积石为昆吾,作剑光明洞照,如水精状,割玉如泥。亦多仙家。
生洲
在东海丑寅之间,接蓬莱十七万里,地方二千五百里,离西岸二十三万里。天气无寒暑,芝草常生地。上有仙家数万。
凤麟洲
在西海之中,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环绕,鸿毛不浮,不可超越。洲上多凤麟,数万各自为群。又有山川池泽,神药多种。亦多仙家。
聚窟洲
在西海中未申地,地方三千里,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离东岸二十四万里。上多真仙灵官,宫第比门,不可胜数。又有各种奇兽。大山形似人鸟之像,故命名为“人鸟山”。山多反魂树,能自作声,如群牛吼,闻之心震神骇;伐其根心煮汁为丸,名为“惊精香”或“震灵丸”、“返生香”、“震檀香”、“人鸟精”、“却死香”。
三岛
昆仑岛
在西海戌地,北海之亥地。方圆1万里,距岸则远达13万里,又有弱水绕岛流转。岛上正东方有一昆仑宫,为西五母所治,真宫仙灵之所宗。昆仑是天地这根纽,万度之维负。岛上还住着仙官四万。昆仑岛显然是由昆仑山演化而来的。
方丈岛
咋东海中心,西南东北岸正等,四周各5000里。上面有金玉琉璃之宫,是三天司命所治之处。各路神仙都相升天成为天仙,都要先来这岛受太上玄生录。上面住着仙家数十万家,芝草仙药成片地生长如人间种稻麦。
蓬丘岛
也就是蓬莱山,与东海的东北岸遥遥相望,周围5000里,北到钟山北阿门外,乃天帝总领九天之维。岛的四周有四座城池。其中间则为一座高山,形状类似于昆仑山。从前大禹治理洪水大功靠民后,就到此山的北阿祭祀上帝,归大功于九天。
另一种说法
方丈:在东海中,正方形。三天司命所治,群仙不愿升天者,皆往此受太玄箓。仙家数十万,耕田种芝草。
蓬丘:即蓬莱山。在东海之东北岸,其中高山当心,有似于昆仑。乃天帝君总九天之维处。
昆仑:号昆陵,在西海戌地、北海亥地,乃西王母所治。“天不问其高几里,要于仰视之,去天不过十数丈也。……有珠玉树沙棠琅?碧瑰之树。每风起,珠玉之树,枝条花叶,互相扣击,自成五音,清哀动。……昆仑山上,一面辄有四百四十门,门广四里,内有五城十二楼,……真济之快仙府也”。沧海岛:在北海中,岛中有紫石宫室,九老仙都君所治,仙官数万人。
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太帝官,太真东王父所治处。地多林木,叶皆如桑,故名扶桑。
注:文字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