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云冈石窟金翅鸟金翅大鹏鸟迦楼罗 |
分类: 古迹石刻 |


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金翅鸟的外形特征也在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融合,并衍生出新的形象和寓意。云冈石窟的中期造像中,金翅鸟的整体造型大多借鉴了汉代墓室壁画,以及汉画石像中的凤鸟形象,有了汉式祥瑞鸟类的温和。
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金翅鸟的外形特征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接触中不断融合、渗透,甚至衍生出新的形象和寓意。云冈石窟的中期造像中,金翅鸟的整体造型大多借鉴了汉代墓室壁画,以及汉画石像中的凤鸟形象,有了汉式祥瑞鸟类的温和。金翅鸟的形象有些虽然在双爪的表现上,仍保留其锋利强劲的特征,但整体形象造型借鉴了汉代墓室壁画以及汉画石像中的凤鸟形象,有了汉式祥鸟类的温和,它们出现在窟龛上,在龛楣、窟门以及屋顶装饰处大量出现,形态据屋脊而变化,姿态各异,各具特色。在第10窟的前室西壁上层雕有一处仿中国传统瓦顶宫殿的屋形龛,龛内雕交脚弥勒菩萨,屋顶上饰有三只金翅鸟造型,金翅鸟脚踩屋顶、双翅展开呈欲飞行状,大尾、花翎,姿态各异,很难想象出在石头上会刻出如此灵动的雕像,仿佛下一刻就要飞身跃起一般。

云冈石窟中的金翅鸟大多站在屋脊之上。

在北魏时期的大同云冈石窟中,多处有站在屋顶的这种类似的凤鸟,都称之为金翅鸟。在云冈石窟复建的建筑中把他们当做建筑构件来处理,置于屋脊之上,可能有镇宅辟邪,寓意吉祥的意思。

从头、尾来看,颇有孔雀之态。




然而在古印度河流域盛行的婆罗门教和后来的印度教中,金翅鸟又叫迦楼罗、金翅大鹏鸟。
金翅鸟是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性情猛烈的巨鸟,通常以半人半鸟的形象出现,鸟身肚脐以下是鹰的形象,肚脐以上则为人形,嘴如鹰喙,面呈怒状。
至于金翅大鹏鸟和迦楼罗都是印度的,而且这两者只是翻译的不同。佛教经典《增一阿含经》中详细说了金翅大鹏鸟怎么吃龙的。并说“若使龙王身事佛者。是时金翅鸟不能食啖。”想不被金翅大鹏鸟吃掉,只能信佛事佛,不然就会被吃!
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金翅大鹏鸟为了解除其母的奴隶身份而与蛇族打赌,以夺取天界的甘露换来换取母亲和自身的自由。
最终成功地从天界因陀罗处取得甘露,从而在争取到自由的同时终身以蛇族为食的故事。在这里告诉大家,印度神话传说中并没有龙,而这里的蛇族,和佛教中所说的龙,指的是“那伽”。


北京居庸关云台上,有精美的石刻。云台门洞之上,有金翅大鹏鸟的雕像,他的两边就是“那迦”。各那迦的后背有九个蛇头,下面是蛇尾。旁边的花纹,是搅动乳海掀起的浪花。金翅大鹏鸟的嘴里和身上还挂着小蛇,他确实是吃蛇的,但不是吃龙的。

东南亚各国的寺庙里,常见蛇神那迦(Naga),这是七头那迦。
说金翅大鹏鸟专食龙族——其实是那迦蛇族(Naga),佛教徒为了贴近中国文化而把古印度神话中的蛇族翻译为龙族,如清迈双龙寺便是一例,其“龙”无爪,实则为蛇也,并非龙。

这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明代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拱门上部也是金翅大鹏鸟,他的两边也是那迦。

两只利爪紧紧抓住那迦的蛇尾。

借用山海挚友的图片,这是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展出的柬埔寨文物。它来自于柬埔寨暹粒北边的吴哥城中心的寺庙巴戎寺,这位金翅大鹏鸟双手高举,紧握两条蛇,脚下是三个那迦。

天津博物馆展出的文物,辽金时代的白玉迦楼罗形饰。

天津博物馆展出的文物,辽金时代的白玉迦楼罗形饰。

金翅大鹏鸟、大鹏金翅鸟、又叫迦楼罗(梵语garuda ),又作妙翅鸟、项瘿鸟。为印度教毗湿奴神所跨乘。于佛教中,为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两翼广三三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人类之初大地上布满了巨大的妖龙和洪水,人类无法生存,如来佛祖就派这些大鹏金翅鸟去啄走了妖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清平世界,所以自古至今人们供奉这种金翅大鹏鸟,把金翅大鹏鸟当成护法神作为保佑平安的心灵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