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济南古迹黄石崖造像 |
分类: 古迹石刻 |


黄石崖石窟造像是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南,罗袁寺顶山阴。此山海拔350米,造像分布在距山脚500米处的悬崖平台上,因岩石呈黄色,故称黄石崖造像。

造像范围长约40米,呈一字形排列,造像区域最高高度5米,最低高度70厘米。开凿于北魏正光四年(523)至东魏兴和二年(540)。全部造像集中在天然石窟及左、右崖壁上。洞窟内造像32尊,立式8尊,坐式17尊,飞天7个。最高者156厘米,最矮者11厘米。洞外造像68尊,其中飞天9尊。最高者78厘米,最矮者7厘米。造像服饰着敷搭双肩袈裟外衣,跣足。衣纹多用直平阶梯式刻法,刀法纯熟洗练,均为高浮雕。此处尚有北魏至明代题记8则,北魏正光四年(523)、孝昌二年(526)、孝昌三年(527)、建义元年(528)和东魏元象二年(539)、兴和二年(540)造像题记6则,北宋宣和三年(1121)及明天启元年(1621)2则。黄石崖造像为济南最早的石窟群,是研究山东佛教的重要史料。造像头大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黄石崖石窟造像是山东最早的北朝摩崖造像,北魏正光四年(523)由齐州一佛教社团(法义,类似于后日之居士林)起事组织开凿,止于东魏兴和二年(540)。





佛像背后,雕有圆形头光、舟形身光、火焰大背光等,外饰卷草、梅花如意、二龙戏珠等图案。

佛像之上雕配有半圆形高浮雕飞天,着裙裾,披飘带,持乐器,乘风起舞,潇洒俊秀,风度闲雅,形态窈窕,楚楚动人,其雕刻艺术,可与大同云冈石窟媲美。

黄石崖石窟造像千百年来屡遭人为破坏,大般涅槃经偈早已遗失无存,“东魏乞伏锐造像记”于光绪甲午(1829)年为帖贩李剩仔等人凿去,且将记石断为四截。1995年1月13日夜间山崖西端约十米的山崖由高处崩坏,此次崩塌也与光绪甲午李某盗石后造成地质不稳有关。原第20龛以后的龛像及题记几乎全部崩坍,仅第26龛因位于山脚幸免于难。
2012年又有一撮罪大恶极的佛教徒将黄石崖造像喷以油漆金彩,并长期置放邪教杂物占据洞窟,真真恨煞人也。今黄石崖开辟通衢大路,闲杂人等纷至沓来,必有破坏石刻者,千四百余年的石刻早晚毁在人手中。

北魏为北方的鲜卑族创立,魏孝文帝虽然倡导穿汉服,但这里的大多数佛像仍有游牧民族胡服装束的影子,衣着肥大,身穿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平直阶梯式衣纹,两肩较窄,面庞清瘦,露脚赤足,特点十分鲜明,有别于其他佛像石刻。






黄石崖的造像早就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造像铭文题记,具有北朝时期间书风的强烈特点。孙兰凤与赵超先生在《北朝石刻造像题记十件》一文中选取和论述了黄石崖的孝昌二年(526)造像记。并认为其笔法方硬、棱角分明,体现出民间书风粗放的特色。但结体结构中仍有南朝楷书的影响。
清未民初时黄石崖造像题记就为许多人所印拓。《中国金石集粹》石刻造像部分以原大精印了了黄石崖北魏正光四年(523)法义兄弟姊妹造像记、孝昌二年(526)帝主元氏法义卅五人造像记 。现在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竟藏八件有黄石崖造像拓本。除上述孝昌二年帝主元氏法义造像记外,余均发表在《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 。即北魏正光四年造像记(附乔伏香造像记)、孝昌三年(527)法义兄弟一百余人造像记。建义元年王僧欢造像记、大般涅槃经偈、东魏元象二年(534)乞伏锐造像记、元象二年姚敬遵造像记与兴和二年(540)赵胜习仵造像记。所出的这些拓本原为缪荃孙(继珊)之《艺风堂》以及顾燮光(千里)等人所收藏。这些像记中极为珍贵的是东魏乞伏锐造像记(图3)、以及大般涅槃经偈。因这两则题记早已不存。但是在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以前,元象二年乞伏锐题记还在崖上,且不是自然原因所损坏。陶良锦先生在《东魏齐州长史乞伏锐造像记跋》中详述了这则题记毁失过程 。陶先生的跋中说他于光绪初访得黄石崖,因其酷嗜古人书迹,因而想将此记凿下移至庠中,避免履险摹拓工难精良之憾。光绪庚寅(1890)年时,他已架木依岩,拟取题记。但此事久已为帖贩李剩仔等垂涎。李假托绅士名借张巡抚之力阻止此事。至光绪甲午(1829)年。此记终为李等人凿去,且将记石断为四截。在黄石崖西端,确有裂缝,由此看来,黄石崖山石崩坍,亦与以前的人为破坏有一定关系。在济南的另一处重要的隋代摩崖造像--玉函山,也有一处罗宝奴造像记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東魏元象二年(539)黃石崖姚敬遵造彌勒像記

東魏元象二年(539)黃石崖姚敬遵造彌勒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