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国建筑--常州路欧人监狱

标签:
德式建筑 |
分类: 其他 |

青岛欧人监狱位于青岛常州路,现在辟为博物馆,对游客开放。该监狱是德国当局在青岛建造的司法建筑物中较早完成的一栋。
1900年,天后宫东侧的监狱建成时,已被命名为威廉皇帝海岸的今太平路一带尚未进入大规模的开发,当局仅在原清军总兵衙门后建起了一栋临时性的两层第一邮政代理处,以便通信。
资料显示,欧人监狱专门羁押被判徒刑或违警受拘禁处罚的欧洲籍人犯,由租界帝国法院管理,时称欧人监狱。监狱建成同年,青岛巡捕局对今湖北路29号原清军海滩营房进行改造,用作巡捕局看守所和临时监狱,羁押华籍人犯,时称华人监狱。随后,在1904年至1905年11月间,当局在华人监狱附近建造了警察公署和地方法庭。
欧人监狱是一座规模不大的两层建筑物,设计时看上去目的明确。建筑砖砌外墙,仅在主体的边角和窗户的上端赋予简单的装饰,以免使建筑显得过于简陋和沉重。两层楼房之间的外墙上被饰凸起的线条,环绕整栋建筑。建筑的一端建有与主体相连接的圆形塔楼,使建筑的重心向这一方向倾斜,但这好像是为了打破建筑的对称而加上去的,显得有些生硬和比例失调。塔楼有规律地交错开有若干小型窗洞,内有47级螺旋楼梯,上覆坡度很大的尖顶,顶盖与塔楼上部中间饰有砖砌装饰。值得提及的是,监狱大楼的设计者也许是为了使建筑与周边的天后宫及总兵衙门相协调,少见地在屋顶的飞檐上引入了上翘式闽南民居形式,使大楼平添了一丝温暖的情趣。这种试图与东方文化主动交融的努力,随后就在德国设计师建造的大量建筑中消失了。
旧欧人监狱,现在的新名称是“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1897年占领,过了三年1900年,就建造了羁押欧洲籍人犯的监狱,可见殖民当局对杀人越货、犯罪、社会治安情况的重视程度。这座监狱,面积八千多平方米,建好之后,直到1995年,九十五年期间,一直作为看守所使用。德占时期,是关押非中国籍犯人的监狱,日本占领时期,是日本守备军囚禁场,1945年后,是青岛地方法院看守所,1949年后青岛市公安局的看守所,1995年迁出,结束了看守所的功能。2005年开始修缮,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定名“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2007年4月30日对外开放。如此完整地保存至今,在监狱史上很少见。
这里关押过李慰农和胡信之,他们是青岛工人运动领导人。中共青岛四方支部书记李慰农和《青岛公民报》主笔胡信之。
监狱建筑群由“仁”“义”“礼”智“”信“5座监房和一座工场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