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后宫

标签:
青岛寺庙青岛天后宫杂谈 |
分类: 佛庙道观 |

青岛市天后宫位于青岛市太平路19号,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青岛天后宫群。“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青岛开埠于19世纪末,而天后宫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500多年前初建成时,天后宫由三间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后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成目前规模。1996年,青岛市政府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并将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
文革动乱期间,天后宫遭遇天灾人祸。殿内神像被砸毁,戏楼双层飞檐琉璃瓦被砸掉,两侧小门上“海不扬波”、“威武显灵”的匾额不翼而飞,门口旗杆遭到雷击,庙会被禁止,天后宫面目全非。
丁敬臣是青岛当年“四大家族”(刘子山、傅炳昭、丁敬臣、李涟溪)之一。在早期青岛商界,丁敬臣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曾任青岛总商会会长,开办有多家企业,堪称岛上大亨。只是,日本占领青岛后,丁敬臣创立大阜银行,曾为日本人融资,可谓晚节不保。
丁敬臣当过青岛财政局长后来因汉奸罪被判刑五年。1949年去台湾。

据现存的同治年间石碑记载:“天后宫殿前旧有戏楼遗址,而栋宇全无,不堪适观……”1865年6月,天后宫进行了修缮并重建戏楼,胡存约的《海云堂随记》对戏楼有如下描述:坐南朝北,与正殿相靠连为一体,中间有过路台,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履以琉璃瓦。重修之后的天后宫,“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阶级,节梲耀彩,金碧辉煌,可威震四海……”
外侧楹联:“看出将入相袍笏登场无非借古处衣冠要妆点神灵圣迹,就福善祸淫现身说法岂为炫世人耳目只宣化菩萨心肠”。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神昭海表”匾,行楷阳刻,原为清雍正四年(1726年)御书颁赐湄洲、厦门、台湾三处神祠悬挂。详见蓝廷珍《谢恩疏文》。以后此匾多被复制悬挂于多地天后宫正殿。故今存包括湄洲祖庙所挂之匾,皆为复制品,且不详其复制年代.唯仙游县度尾镇龙井宫复制匾中刻“雍正御笔之宝”方形阳文篆章,上款:“雍正四年御笔赐匾”,下款:“乾隆十年(1745年)仲秋吉旦”。此匾必从湄洲祖庙原匾所复制,而青岛天后宫的门匾动乱中遗失,这是去湄洲复制的第二块门匾。
楹联:“大海茫茫无岸无边观于天天高在上,飙风发发莫忧莫惧傒我后后来其苏”,落款为“天禄园蜀郡传泰赠匾宋启灿补书”。这些匾额楹联都极具艺术性、观赏性。
内祀龙王为东海龙王敖广。敖广面目狰狞,面色为黑色。《西游记》中东海龙王面色红润,为什么身为四海龙王之首的东海龙王会是黑色脸呢?相传,古代人民耕地要下雨,大旱之年,人们求雨无方,便将龙王像放在太阳下暴晒,以此求雨。因此,龙王在现在庙中的形象为黑色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