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胶州慈云寺(一)

(2018-08-26 12:34:34)
标签:

青岛慈云寺

胶州少海慈云寺

慈云寺

分类: 佛庙道观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万佛塔高66.16米,地上七层,地下两层,登高可俯瞰少海全貌,与慈云寺交相呼应、别具一格。登上万佛塔,近观慈云寺全貌、长堤美景,远观珠山秀峰、崂顶作姿,感受佛法与自然的融合。


胶州慈云寺(一)

“南普陀北慈云”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慈云寺是胶州历史上著名的古刹之一,原址在寺门首街,异地新建于少海长堤,总建筑面积6617.9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对称,采用合院式布局,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钟鼓楼、观音殿、地藏殿、普贤殿、文殊殿等。整座寺院既有巍峨宏大的气势,又有清幽秀雅的古韵。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少海明珠翡翠湾 瑞霭祥光慈云寺


胶州慈云寺(一)

青岛湛山寺方丈明哲题匾。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慈云寺是胶州最为著名的古刹,始建于唐代大顺年间,明末清初虽然由于战乱遭受重大打击,但主体仍然存在,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彻底被毁,在胶州城屹立了千年有余,明代胶州八景中的“慈云晓钟”就是指慈云寺。文献中关于慈云寺的记载非常少,只知道旧址在今寺门首路东段,规模宏大,是胶州佛教建筑中最为雄伟庄严的。


胶州慈云寺(一)

山门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山门内哼哈二将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过山门是天王殿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进门迎面为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我国汉地一般寺庙供奉的弥勒像为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因传说为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之。据《高僧传》记载,布袋和尚为五代梁时僧,明州(浙江)奉化人,或谓四明人,姓氏、生卒年均不详。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常以杖荷一布袋,见物则乞,故人称布袋和尚。《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载,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贮于囊中,时人称为长汀子布袋师。师能示人吉凶,颇能预知时雨。梁贞明二年(916)三月,师将示寂,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弥勒像的左右四大天王像,掌管东西南北四大部洲的山河大地,又称为四大金刚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韦陀菩萨


胶州慈云寺(一)

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意为阴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

 

在中国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一般被安置于天王殿的大肚弥勒背后,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中国佛教寺院中的韦驮菩萨形象,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装武将样,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拄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二肘间。体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表示他不失赤子之心。

韦陀杵方向的含义: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胶州慈云寺(一)

天王殿后侧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东钟楼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西鼓楼

胶州慈云寺(一)

内祀关公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胶州慈云寺(一)

以前只听说有“南普陀、北红螺”,现又有了“南普陀北慈云”,可能原因是都祀观世音。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县城北部的红螺山,初建于东晋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因该寺所在山下有一“珍珠泉”,相传泉水深处有两颗色彩殷红的大螺蛳,每到夕阳西下螺蛳便吐出红色光焰,故山得名“红螺山”,寺俗称“红螺寺”。光绪年间,印光僧人来红螺寺修学净土法门,后去普陀创建净土道场,所以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