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与丝绸之路展

标签:
故宫文物紫禁城与丝绸之路展杂谈 |
分类: 展览展品 |

青岛艺术博物馆
唐三彩壶
此展览系故宫博物院首次来青岛,利用院藏品举办的反映丝绸之路的大型展览,共展出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各类文物珍品,包括陶瓷、 玉器、金银器、珐琅器、钟表等珍品。这些文物主要来源于明、清两代贡使往来的礼品、外国传教士带来的礼物、臣属的进献、宫廷采购与定购、奉旨由宫廷或地方作坊仿造的舶来之作等,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互动。
军持
金嵌珐琅方形六柱四明钟(十九世纪末)
打开进入中国宫廷大门的礼物——西洋钟表
西洋钟表曾作为西方传教士的礼物,敲开了进入中国宫廷的大门。
明代万历时期利玛窦曾赠送两座自鸣钟给万历皇帝,得到一片赞赏。自此以后西洋钟表逐渐进入宫廷,其中以英国、法国制造为主。这些钟表利用机械学、动力学原理巧妙设计,以水法、转花、西洋人物等机械转动配以计时,既精美又华丽,具有典型的西方装饰艺术风格,更具有陈设效果。乾隆皇帝尤其喜爱西洋钟表,更要求清宫造办处制作精美的御用时钟。
狮鹫(Griffin)是一种传说中的生物。长有狮子的躯体与利爪、鹰的头和翅膀,是相当有名的奇幻生物。因为狮子和鹰分别称雄于陆地和天空,狮鹫被认为是非常厉害的动物。
铜镀金灯塔式风雨表(十九世纪末)
铜镀金委角乐箱转水法转花钟(十八世纪)
玉瓶
珐琅工艺于12世纪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元代得到一定发展,明初宫廷虽已逐渐重视,但其制作技术尚未成熟。15世纪,掐丝珐琅工艺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康熙时期,欧洲传教士带入宫廷的铜胎画珐琅器受到皇帝喜爱,遂令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立珐琅作进行仿制,先后制作成功了铜胎、金胎、瓷胎、玻璃胎、紫砂胎画珐琅器。初创时期,画珐琅料全部依赖西洋进口,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命宫廷造办处自行试制珐琅料,雍正六年研制成功,自此画珐琅器所用彩料从依赖进口料为主转为自产为主,用于各种质地珐琅器的制作。
局部
局部
前一篇:我在青岛看故宫(四)
后一篇:青出于蓝---明清御窑青花瓷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