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碑刻 精品拓片

标签:
山东碑刻精品拓片 |
分类: 石刻碑帖 |

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刻石四面广狭不等。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

局部

局部

泰山刻石 秦始皇巡狩时,刻石泰山顶,石残。断石明代出土,残存篆书二十九字,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毁于火,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在山顶玉女池得残石2块,仅存10字。相传为李斯手笔,书法流动婉通,是秦篆正宗,所见拓本较乏古厚峻拔的风致,疑为重刻本。







张迁碑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汉故城长荡阴令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隶书。明初出土,先置于乐平州学,建国初移置于山东东平县政府院内,1965年再迁至泰安岱庙,后又能移至贶殿东郎之历代碑刻展室内。碑内容为故吏韦萌等追念县令张迁的业绩。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


山东曲阜孔庙里刻着一块石碑,碑上记载着鲁相乙瑛请在孔庙设置“百石卒使”,执掌祭祀的公赎。此碑全称“汉鲁相置百石卒使碑”,又称“百石卒使碑”,简称“乙瑛碑”。《乙瑛碑》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孔宙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164年)七月刻立。又称“汉泰山都尉孔宙碑”。碑圆首,有穿,穿上有晕,有额,题篆书“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两行,行五字,分别位于穿两侧。碑高306厘米,宽102厘米,厚24厘米。碑文有题,题为“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铭”。正文十四行,满行二十八字,记述孔宙生平事迹。




《高贞碑》,全称《魏故营州刺史侯高君之碑》。篆书题额,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刻。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在山东德州卫河第三屯出土,石移德州学宫。此碑原在山东德州卫河第三屯,德州卫河为高氏墓地,所出古碑除《高贞碑》外,尚有《高庆》、《高湛》二石,世称德州"三高"。

《高贞碑》又名《魏故营州刺使懿侯高君之碑》,碑文计二十四行,每行四十六字,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立石,此碑距杨守敬考证,认为是在乾隆末年于山东省德县出土的,此碑始由陆耀《金石续篇》介绍于世,后孙星衍的跋语。碑文记载了他一生中的功德,此碑是北朝碑刻中方笔楷书的代表作品,电画清峻劲健,结字稳健俊整,字形微扁,底盘稍大,显得庄重稳健,在风格上已十分接近唐人楷法,由是可知《高贞碑》与《张猛龙碑》同属北碑中之佼佼者。《高贞碑》出土后即受到书人的重视与爱好,日本二玄社,上海艺苑真赏社等皆有珂罗版刊印,今选用较早拓本影印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


《张猛龙碑》是我国魏碑书法艺术宝藏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放射着奇异的光彩!自传拓以来 ,备受推崇。杨守敬在《平碑记》中称:“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康有为在 《广艺舟双楫》中盛赞:“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并将其列为“精品上”。

《张猛龙清颂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522)正月,无书写者姓名,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有额有阴,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功绩,碑阴为题名,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楷书二十六行,行四十六字,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碑文中的“冬温夏清”四字被认为是鉴别有关张猛龙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据。据说有些古人拓碑,每拓一次之后就要把原碑上的某字去掉一点或留下某种印记,使后人之拓永远不能与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更不用说伪造作假了,可见古人用心之良苦。



《崔鸿墓志》,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刊。青石质,正方形,边长八十二厘米。志文魏书,二十八行,行二十八字。有盖,盝顶形,素面,已破碎。1973年冬出土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南崔鸿夫妇合葬墓中,今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崔鸿,《魏书》、《北史》有传。




王道习墓志,北齐天保四年(553)刊,出土於莱阳,石藏山东省博物馆。志青石质,高42厘米,广57厘米,魏书38行,行29字。




此碑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墓碑实物,清光绪《泗水县志》载:“碑不知圮于何年,经中古人移作墓圹,圹塌而碑复出,则在我泗境也。同治八年,宫子行明府宰吾泗,闻之,舁至学宫……后复辇至省垣,今闻在李山农观察园中。”因为此碑时代早与目前所见东汉墓碑,且和东汉墓碑有所不同,故李文田、康有为、陆增祥认为是赝品。但经大多数学者考证后认为是真品无疑。现原碑现藏山东省博物馆,碑呈圆首长方形,碑阳阴线刻三栏界格,顶端阴刻房檐型装饰,左右界格上方各刻一鸟,下方各刻隶书铭文一行,右为“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左为“平邑城里麃孝禹”。碑阳左下方有“同治庚午扬州宫本昂、宫昱,任城刘恩瀛访得此碑于平邑,江曙、高文保来观”题记。




《伯兴妻残碑》1980年出土,原碑现藏于山东枣庄博物馆,残原碑的右上部,高86厘米,宽32厘米。碑文述伯兴妻之死并颂之,时熹平三年,即174年,隶书,方整劲健,结字宽和,得《礼器》意趣。
《伯兴妻残碑》弱化波磔之势,平正方峻,疏朗空灵,瘦劲挺拔,神气完足,意在《礼器》、《西狭》之间,空灵处不让《西狭》,俊逸处不让《礼器》。














前一篇:山东摩崖石刻 精品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