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山刻石《郑文公下碑》

标签:
莱州云峰山郑文公下碑摩崖石刻 |
分类: 景点石刻 |

云峰山,海拔305米,自山麓至山顶,分布历代刻石37处,闻名于海内外的北魏光州刺史、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于公元511年,在此山留下了宝贵题刻17处,均刻在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主要刻石有《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
从云峰大殿后门拾阶而上,在半山腰处就是藏有郑文公碑的碑亭。郑文公碑享有“隶楷之极”的美誉,是研究书法源流的珍宝,为镇山之宝,以庄重的仿古碑亭加以保护。这里一般不开放,要有大人物来才开。碑亭外有碑文拓片影印件可供游客欣赏。

进入亭中,《郑文公碑》便映入眼帘。碑为一块依山而卧,不规则三角形的赭黄色花岗巨石。碑额题“荥阳郑文公之碑”,雄奇悍劲,宽博大方。一条石脉或宽或窄,自右向左倾斜而下。虽历经1500年的风雨洗礼,但无论碑石还是刻字依旧完好无损。
郑道昭被誉为“北方之圣手”,著名的《荥阳郑文公之碑》高2.65米,宽3.67米,为魏碑之冠。另有《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亦为名刻。其字体承隶启楷,书法谨严浑厚,苍劲飘逸,历来为金石家、书法家所推崇,是研究中国字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国内外著名书法家、学者接踵而至,访谒碑林,并留下了大量的书画墨宝。日本书道学者对云峰刻石更是推崇备至,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学童,每年来此访碑者络绎不绝。云峰山是书界圣地。

此碑刻于永平四年,是郑道昭为颂扬郑氏家世及其父郑羲业绩所书。全碑1243字,碑额七字,楷书51行,每行23至29字不等,刻在巨石上。郑文公碑分“上碑”、“下碑”两座,内容、书体大致相同。“上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字小而漫漶;“下碑”在云峰山阴,字大而清晰,故研习者多取下碑。


《云峰刻石》上有166个别字,17个简化字,这是北魏创新文字的印记。1983年,国家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与陈叔亮、费心我等书法家考察《郑文公碑》,见碑中有“礼”、“乱”、“辞”、“继”、“与”、“随”等简化字,深有感触地说:“看来,简化字不是吴老这些人(汉字简化委员会吴玉章)喝茶水、瞅天棚编出来的,许多字都出之有据”。一千四百年前创新的文字,成为当今简化汉字借鉴的经验和文本,是郑道昭与《云峰刻石》的另一个重大贡献。


局部


此碑刻于永平四年,是郑道昭为颂扬郑氏家世及其父郑羲业绩所书。全碑1243字,碑额七字,楷书51行,每行23至29字不等,刻在巨石上。郑文公碑分“上碑”、“下碑”两座,内容、书体大致相同。“上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字小而漫漶;“下碑”在云峰山阴,字大而清晰,故研习者多取下碑。


《云峰刻石》上有166个别字,17个简化字,这是北魏创新文字的印记。1983年,国家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与陈叔亮、费心我等书法家考察《郑文公碑》,见碑中有“礼”、“乱”、“辞”、“继”、“与”、“随”等简化字,深有感触地说:“看来,简化字不是吴老这些人(汉字简化委员会吴玉章)喝茶水、瞅天棚编出来的,许多字都出之有据”。一千四百年前创新的文字,成为当今简化汉字借鉴的经验和文本,是郑道昭与《云峰刻石》的另一个重大贡献。

中国书法有“南帖北碑”之分,北碑以魏碑为鼎盛时期,为后世的楷书奠定了基础。魏碑保留至今的只有二百余件,云峰诸山保留下来的刻石就有达40多件。无论是书法造诣,还是刻石数量,都令人赞叹。历代书法家、学者接踵而至,访谒碑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云峰刻石受到海内外业界人士的关注,赵朴初、刘海粟等数百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及日韩、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书法文化人士,都先后到云峰山考察研究书法刻石。

“郑文公碑”碑文:
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草。
公讳羲,字幼麟,司州荧阳开封人也。肇洪源于有周,胙母弟以命氏。桓以亲贤司徒,武以善职,并歌缁衣之作,诵乎奕世,降逮于汉,郑君当时,播节让以振高风。大夫司农,创解诂以开经义,迹刊图史、美灼二书。德音云翻,硕响长烈。扬州以十策匡时,司空豫州以勋德著称。高祖略,恢亮儒素,味道居真,州府招辟莫之能致。值有晋弗竟,君道陵夷,聪曜虔刘,避地冀方。隐括求全,静居自逸。属石氏勃兴,拨乱起正。徵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尚书,赠扬州刺史。曾祖豁,以明哲佐世。后燕中山尹,太常卿,济南贞公。祖温,道协储端,燕太子瞻事。父晔,仁结义徒,绩著宁边,拜建威将军,汝阴太守。绵荣千载,联光百世。自非积德累仁,庆届无穷,其熟能传辉踵美,致如此之远哉?可谓身没而名不朽者也。公禀三灵之淑气,应五百之恒期,乘和载诞,文明冠世。笃信乐道,据德依仁。孝弟端雅,慎言愍行。六籍孔精,百氏备究。八素九丘,靡不昭达。至乎人伦礼式,阴阳律历,尤所留心。然高直沉默,耻为倾侧之行;不与俗和,绝于趣向之情。常慕晏平仲、东里子产之为人,自以为博物不如也。蕴斯文于衡泌,延德声乎州闾。和平中,举秀才,答策高弟,擢补中书博士,弥以方正自居,虽才望称官,而乃历载不迁,任清务简,遂乘闲述作,注诸经论。撰《话林》数卷,莫不玄契圣理,超异恒懦。又作《孔颜诔》、《灵岩颂》及诸赋咏诏策,辞清雅博,皆行於世也。以才望见陟,迁中书侍郎,又假员外散骑常侍。阳武子南使宋国,宋主客郎孔道均就邸设会,酒行乐作,均谓公曰:"乐其何如?"公曰:"哀楚有馀,而雅正不足,其细已甚矣,而能久于!"均嘿然而罢。移年而萧氏灭宋。虽延陵之观昔诗,郑公之听宋乐,其若神明矣。朝廷以公使协皇华,原斯光,迁给事中,中书令,总司文史,敷奏惟允,国之律令,是所议定。公长子懿、邕容和令,器望兼资。早综铨衡,能声徽著。敦诗悦礼,尤精易理。季子道昭,博学明,才冠秘颖。研图注篆,超侍紫幄。公行于前,吏部秘书随其后,凡厥庶寮,莫不钦其人也。于时有识比之三陈。后年不盈纪,懿给事黄门侍郎,太常卿,使持节督齐州诸军事,平东将军,齐州刺史。道昭,秘书丞,中书侍郎,司徒谘议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祭酒,秘书监,司州大中正,使持节督光州诸军事平东将军,光州刺史。父官子宠,才德相承,海内敬其荣也。先时假公太常卿,荧阳侯,诣长安拜燕宣王庙。还,解太常,其给事中,中书令,侯如故。纵容凤闱,动斯可则。冠婚丧祭之礼,书疏报问之式之制矣,民行矣,虽位未槐鼎而仁重有馀太和初除使持节安将军督兖州诸军事兖州刺史南阳公德政宽明化先仁惠严之治穆如清风桑有敬让之高朝市无鞭戮之刑即道之美,不专於鲁矣。太和中,徵秘书监。春秋六十有七,寝疾于位。凡百君子,莫不悲国秀之永沉,哀道宗之长没。皇上振悼,痛百常往,遣使,策赠有加,谥曰文,祭以太牢,以太和十七年四月廿四日,归葬乎荧阳石门东南十三里,三皇山之阳。於是故吏主薄东郡程天赐等六十人,仰道坟之缅,悲鸿休之未刊,乃相与钦述景行,铭之玄石,以扬非世之美。而作颂曰爰鉴往纪,稽览前徽,有贤有圣,靡弗应时。繇实契姒,旦亦协姬,於穆郑公,诞应期。伊昔桓武,并美司徒;恭维我君,世监秘书。三坟克阐,五典允敷,文为辞首,学实宗儒。德秀时哲,望高世族。灼灼独明,亭亭孤。式胄三雍,邹风再烛。作岳河兖,泽移草木。庆灵长发,继叶传光。君既挺发,胤亦含章。文义袭轨,朱绂相望。刊石铭德,与日永扬。
永平四年,岁在辛卯,刊上碑在直南,天柱山之阳,此下碑也。以石好故於此刊之。

局部

译文
云峰山摩崖刻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1988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一篇:青岛浮山 纳粹德国俱乐部
后一篇:云峰山刻石 《论经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