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驼山古迹

标签:
青州驼山驼山风景区 |
分类: 景点石刻 |
驼山自古以来就是名震青齐的游览胜地,号称“驼岭千寻”。它位于青州城西南4公里处,海拔408米,面积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48.9公顷,森林覆盖率89.15%,古树5000余株。它绵延数里,远远望去,顶上双峰对峙,“其象如驼”。据明嘉靖《青州府志》记载“因山形似驼”,故名“驼山”。
驼山园区
山门名仰佛门,进了山门,就进了佛家福地。
青州研究佛教的冯蜂鸣先生有专著考证:隋唐之前的青州佛教,归属佛家密宗,眼前这群山布局形同坛场,巨佛就是大日如来佛的形象。青州自古多方士,有道家的深厚土壤,密宗重法术咒语,喜欢为老百姓消灾祛病、祈福许愿、预卜吉凶,带有更多的平民意识,在价值理念上与道教相通,所以,在驼山这方净土,常有由道入佛、由佛归道的事情。佛道和睦相处,相互贯通,这是青州驼山佛、道文化的一大特色。
拜佛台。在这里,你会看到一座奇妙而神秘的巨佛,即著名于世、天下仅有的仰面山体巨佛。往东南方向观看,就会看到这座巨佛头像。逶迤2600米,九个山头,浑然一体,山是一座佛,佛是九座山。
山体正中最高峰,组成巨佛的鼻与唇,鼻梁修长,鼻尖浑圆,双唇微开,“人中”微凹,下颌饱满。顺着巨佛的下颌延伸,一处微凸的山头形似巨佛的喉结。特别奇妙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巨佛双唇有着“开”、“合”的变化,当巨佛“开口”时,还能看到整齐的牙齿,仿佛巨佛在不断诵念着禅语真言,思维着大千世界的永恒真理。当然,这些牙齿是峭石或树木。
最西南端,是长达700米的顶髻,由一座较为平缓低矮的山丘构成。仿佛绾出宝瓶式发型的头髻,使佛像的造型起伏多变,增加了韵律感和神秘感,表现出巨佛的庄严与崇高。
巨佛主要是以剪影效果展现的,可是,山前一处山坳巧妙地构成巨佛深陷的眼窝,山坡纹路兀现出巨佛面部的肌肉线条,赋予巨佛以鲜明的立体感。佛的眼睛,佛教界称为“佛眼”,能够看破世间一切色相。巨佛有了佛眼,就有了法力,有了灵魂。
这座山体巨佛,最早是青州画家丁夫力偶然发现的。当时,丁夫力和妻子一起登山游玩,无意中拍了一张照片,冲洗出来之后才发现酷似一尊仰面的巨佛。1996年,青州市政府邀请全国知名的十几位考古专家,对山体巨佛进行专题论证,比较一致地认为:“青州巨佛是在人面形山体景观基础上,经人工修整而成的珍贵文化遗存。它的成因,不仅可以从巨佛的面容上存在的修整痕迹所直证,而且可以被历史曾有过的凿山为佛的事件所旁证。”山体巨佛是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借助山势雕凿而成的,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山上雕凿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见。它充分体现了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
山前石壁上刻的“驼山”这两个大字,是明朝正德年间乔宇题写的。乔羽宇,山西乐平人,时任吏部尚书。他书法雄隽,性好山水,一生写有大量诗文。据考证,明正德庚午年(1510年),乔宇奉旨到沂山求雨,陈凤梧陪同,路过青州小住。因他的书法名气,青州知府徐朴求他为云门山、驼山题写山名。当时,乔宇欣然命笔,“云门山”为篆笔书写,“驼山”为正楷书法。“驼山”这两个大字字径一米有余,镌刻在陡立的石崖上,赫然在目,充分的表现了驼山的非凡气势。
这座山为什么叫“驼山”呢?在明朝嘉靖年间《青州府志》中说,“因它山形似驼,故名驼山。”它绵延数里,叠翠千寻,山顶上双峰对峙,犹如一匹俯卧的骆驼,又称“驼岭千寻”,为古代青州十景之一。近来又有人考证,驼山多佛教石窟,为“佛陀”之山。“陀”音通“驼”,因此,驼山就是“佛山”的意思,这是驼山名称源由的另一说法。
这个六角凉亭是望云亭,它正好建在半山腰上,我们过去休息一下。望云亭的“云”字语意双关,一是指站在此亭之上可以远望云门山,云门山的亭台楼阁掩映在云雾之中,由此可品味“云门仙境”的奇妙。另一点是我们朝山谷中望去,阴晴四时,云雾飘渺,各有情趣。明代的诗人谢肇之游玩至此,曾写下名句:“不厌驼山路,千峰到翠屏,天连海树黑,日落岱云青。”
继续前行,直达东天门。在这条路上,有着数十株千年的古松,见证着驼山的古老历史。同时,裸露的岩石上还能够看到鱼类化石,沧海桑田,亿万年前,这里曾经也是一片沧海。
驼山同云门山一样,也是佛、道两家青睐的圣地。宋代以前,佛教寺院富丽堂皇,元代以后,道家庙观气势恢宏。佛道两家都留下了遗存,所以游览驼山,既可观赏佛教的精华,又可领略道教的遗风。面前有两条路,一路进东天门,直到山顶,游览道家的昊天宫;一路进左面的红门,观赏精妙绝伦的石窟造像。
半山有驼山石窟,有五座佛窟,将另文介绍。
双龙池
山梁上的岩石路
沿这林荫小路便到“南天门”牌坊,金碧辉煌,这是上世纪80年代复建的。这里也是观察巨佛的最佳之处,边走边看,仰佛的嘴巴由开而合,甚为奇观。

半山路上的一座山神庙,用巨大的石条垒砌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