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山造像石窟(二)
标签:
云门山石窟造像 |
分类: 佛窟道洞 |


云门山南崖石窟是佛教石窟。位于山东省青州市东南约 4公里的王家庄东北。云门山势东西横亘,山巅有洞通南北,远望如门在山顶云雾中,故名。造像在山南崖壁上,有洞窟和大龛5个及一些小龛。共有大小造像270身。由西向东,第1、2龛为大型龛,第3、4、5窟为小型窟。上图中较大的窟为第三窟。

3、4、5窟与1、2窟的风格完全不同,是在崖壁是凿刻出的石窟。3、4、5窟的内部结构和佛像布置也基本一致。

第三窟中,佛像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良游客在里面乱涂乌鸦,令人气愤。

第3、4、5窟内刻一佛二菩萨二力士或二天王像。第3窟内左右壁还有供养比丘像。



佛龛本尊,高坐宝座上,其姿势不若旧式之呆板,而呈安适之意。其状若似倚龛而坐,首微前伸,若有所视者。其衣褶至为流畅,虽原来已极流畅之裙下端,亦有加焉。其连环式之曲线及波形褶纹依旧,而其流畅则远在他像之上。

然此像之长,不唯在其宏大及生动,其最大特点乃在其衣裙物体之实在。其褶纹非徒为有韵律之雕饰,抑且对于光线之操纵,使像能表出其雕刻的意义,实为其最大特点。其面貌亦能表现其个性,目张唇展,甚能表示作者个性,其技艺纯熟有如唐代,然其形制则纯属初隋,实开皇中之最精品也。

石窟置于峭壁之上,需攀爬上去。

在拍第3窟。

这是第4 窟内。


墙上全是小尊佛像,有点像千佛洞。



这是第5窟“云门山大雲寺”。
据《新唐书》记载,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七月,法明和尚编撰了一部《大云经》献给武则天,称武则天为西天弥勒佛下凡,应该取代唐朝做天下之主。权欲熏心的武则天当然十分赏识,她当即下令将《大云经》颁布天下,并且吩咐在长安、洛阳及诸州各建大云寺一座,现在云门山前崖壁上的“云门山大云寺”题刻还历历在目。
《益都县图志》亦有“龙兴寺,在城西北隅。北齐武平四年赐南阳寺,隋开皇元年改曰长乐,又曰道藏,则天天授二年改名大云,玄宗开元十八年始号龙兴。”由此可见,大云寺之名起源于武则天时,而当时青州的大云寺即原南阳寺。在明朝景泰年间,又将云门山后的大云寺徙建山南麓。现在云门山前的山谷中,尚存当时大云寺的遗址。
云门山的阳坡有大小石窟5个,造像272尊。这些造像,虽经过一千余年的沧桑,风雨侵蚀,战火洗劫,但大部分形状还基本完好,现已成为研究古代佛教艺术和当时造型艺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它是我国东部现存石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造像主要为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也有力士、释迦多宝二佛说法像,还有供养人像等。这些石造像,绝大多数均附有准确的记年。仅第一窟的小龛中就有“开皇九年”、“开皇十年”、“开皇十八年”、“仁寿二年”等题记10余处。
前一篇:云门山造像石窟(一)
后一篇:青州云门山石刻(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