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柱山东魏石屋

(2017-02-07 14:16:08)
标签:

青岛古迹

天柱山石屋

陈抟石屋

分类: 佛窟道洞

天柱山东魏石屋

巍巍天柱山,天柱山距青岛平度市区以北约25公里,地处大泽山南麓。


天柱山东魏石屋


山阳有一巨石。

天柱山东魏石屋

近看是一石屋。卵形巨石掏空而成。

天柱山东魏石屋

由门口向里望。

天柱山东魏石屋

北墙石壁上刻满了佛像。

天柱山东魏石屋

中间有一方形刻字处,上有拓印墨迹。

天柱山东魏石屋

南墙石壁上也有刻字和佛像。

天柱山东魏石屋


白纹刻法。


天柱山东魏石屋

进门左侧的门边上还刻有三尊佛像。

天柱山东魏石屋

 

游人乱刻

天柱山东魏石屋
 
由里向外看
环顾窟内四壁,有大小不一的浮雕像约36尊,用线条勾勒成像的有3--5尊,其中有2尊难以辨清。因此,当地有“石屋的佛爷数不清”之说。另外,东壁上有几条呈波浪纹的平行线条,多不清晰。较大的几尊佛像头部被人为地毁坏,已难以看清眉目,但一看便知是地道的佛教石窟造像。从佛像或坐或立的姿态和衣饰的褶纹,还可欣赏到佛教造像艺术之精美。西壁居中的两尊大佛,衣着紧贴躯体,胸前有明显的横向襞褶,好像刚从水里出来一样,应所谓“曹衣出水”之说。这种造像样式,正是我国融印度犍陀罗式佛像特征、将中西浮雕艺术融为一体的象征。而西壁南首的一尊立佛,左臂上举,肘弯部宽肥的衣袖下垂,形成有飘动感的纵向衣褶,更突出中国式的特点。这些特点都与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泽山西麓之释伽院(离东魏石窟六公里)的石造像碑风格一致。与在茶山观附近发现的十余尊石雕佛像亦类同。而刻在东壁上的波浪式横线,可能是用刻石艺术在讲述着佛祖“慈航普渡”“梯山航海”的故事,记述了佛文化在大泽山的兴起。这些艺术水准很高的佛雕艺术,不仅装点着我们美丽的山河,给人以艺术享受,并对当代和今后的艺术创新起着经久不衰的示范作用。大泽山因这石窟的存在而丰富了佛学文化内涵,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天柱山东魏石屋

由里向外看

天柱山东魏石屋
 
波纹图形。

天柱山东魏石屋

顶部自东向西开裂。

天柱山东魏石屋

外观一门两床(孔)。
 
但过后才知,这个石屋是个高仿制品,就像三D打印的一般。真品在此处西面约1公里处。

天柱山东魏石屋
 
在天柱山西侧的仙岭与劈石门之间是一条大沟,沟里有一条土路,沟里有三块巨石横陈道旁呈品字形排列。据说路西一块上刻北齐光州刺史郑述祖所撰的《天柱山铭》,可惜已毁于十年动乱时代,而路东两块尚在。稍南一块,远看是一巨石,近观,却是一小巧玲珑的石屋,史上称“东魏石窟”。这就是我要找的石屋原件。

天柱山东魏石屋

石屋门,门内地上有一残碑。

这个“东魏石窟”,南北长5.5米,东西宽3.5米,高3.5米。窟门开于北端,门高1.4米,宽0.7米。窟壁厚1.5--0.2米不等,窟内尘土积垫较厚,外西侧因修路加高,而显得矮小一些。

天柱山东魏石屋

石屋东侧有两个洞窗。

天柱山东魏石屋

石屋内结构及石壁上的雕刻与前面那个仿制品完全一样。

天柱山东魏石屋

 
北墙上的原始雕像。
 
天柱山东魏石屋

石窟的开凿时间,窟内壁上有“正光三年”字样,窟顶刻有姚保显造塔铭:“□□并□一躯□大佛仰□:六□□□□思唯□高□造石塔□躯武定六年□人姚保显造”。由此推断如此窟是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开始雕,东魏武定六年(公元548年)落成,前后历时26年,可见造石窟、石塔之艰辛。因此,姚保显其人并非什么富僧、财主之流,只是处于对佛祖的虔诚之心,致力于大修功德。历尽艰辛,经年不辍。
    从石窟、石塔的存在,雄辩地证明,大泽山一带直至胶东地区的佛教传入及兴盛,在历史上是比较悠久的。早在唐朝高僧陈玄奘赴西域取经一百二十多年前,印度高僧梯山来中原宣扬佛教时即传播光大,至今仍以它真实的面目向人们诉说着佛教兴衰的历史,不啻是一块未埋在地下的活化石。

天柱山东魏石屋

海浪波纹,真有佛祖“慈航普渡”、“梯山航海”的形象。

天柱山东魏石屋

线刻佛像和刻字。

天柱山东魏石屋


石屋一角。

天柱山东魏石屋
 
石屋内全景,石屋已完全开裂。

天柱山东魏石屋
 
地上的残碑是《石屋记》,已大碎八块。

天柱山东魏石屋



天柱山东魏石屋

中间地上的此物是个碑座。

天柱山东魏石屋

屋外草丛中还有残碑一块。

天柱山东魏石屋


屋外尚有有座完整的雪花大理石石碑,上刻《陈抟老祖佛屋》。

   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是中国道教诸位神仙中的第三号人物,地位仅次于元始天尊(老子李聃)和张天师(张凌),被尊为“老祖”。 
   陈抟在历史上是个一生都神神秘秘的人。《宋史·陈抟传》中未记其生年,而《群谈采余》一书载:“陈图南莫知所出,有渔翁举纲得物甚巨,裹以紫衣,如肉球状,携以返家,溉釜爇薪,将煮食之。俄而雷电绕室大震,渔人惶骇,取出掷地,衣裂儿生,乃从渔人姓陈。”《辞海》中,其生平年代为“?~989”,活了多少岁?不知道!
民间流传一首诗:“昏昏黑黑睡中天,无暑无寒也无年,彭祖寿终八百岁,不比陈抟一觉眠。”
   有专家考证,陈抟生平年代为“871~989”,活了118岁,历经唐、后唐、后晋、后周、宋五朝,这为他的身世生平增添了扑朔迷离的色彩,但他的“蛰龙法”、“胎息法”、“辟谷术”和“内丹术”等长寿之法术,历来为道教所倡导。
   陈抟在写给周世宗的《对御歌》里自称:“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只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睡功何其了得,故而有“睡仙”之称。
    陈抟的祖籍,一说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一说普州崇龛(原四川安岳县,今重庆潼南西境)。
    陈抟到没到过大泽山?
    有传说为证。传说陈抟这位“睡仙”,固辞宋太宗让他出山之请,周游名山大川。一日来到大泽山的劈石门石屋,一睡不起,发誓日头不照着腚不醒,身躯被尘埃掩埋,耳中长出蒿草。不知过了多少年,八仙路过这里,铁拐李在石屋东壁捣了两个窟窿,日头终于照到了他的腚上,这才一觉醒来。
    此传说为东魏造像石窟上的两个洞的成因,做了浪漫的诠释。
 
 
关于这座石屋,当地有个流传很久的传说。说当年八仙到蓬莱去过海,路过劈石门,见睡觉睡成了神仙的陈抟老祖在石屋里睡觉,八仙想叫上他一块去过海,可是怎么叫也叫不醒他,一看,眼缝嘴缝里都长了草了,气得铁拐李朝石屋上只一拐,就捣上了一个大窟窿,至今石屋上那窟窿还在。这虽是一个传说,可也能看出在当地道教影响之大,连佛窟里都侵入了道教分子,石窟也遭到了道士的破坏。李铁拐用他的铁拐把石屋戳上了一个大窟窿,现在看到的不是一个窟窿,而是两个,都在东壁上部和顶壁相连处。南边的一个,南北长68厘米,宽20厘米;北边的一个,南北长60厘米,宽35厘米。我们还可以看到,石屋还有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缝,宽20厘米,把小屋的石壳分成了东西两半。
 
石屋有被损和修护、续凿的痕迹,说明着佛教历史上的兴衰情况。小小石窟,虽已有点残破,近一千五百年前的原物总算存留到了今天,难能可贵,它是研究佛教在胶东传播变化情况的第一手材料,是研究当地历史上的社会情况的宝贵的史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百福庵石窟
后一篇:云门山万春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