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琅琊台:琅琊刻石

(2016-11-23 17:44:33)
标签:

秦始皇巡游

琅琊台

瑯琊刻石

分类: 景点石刻

琅琊台:琅琊刻石

琅琊台古有中国五大港口之称,因秦始皇三度东临,筑台并遣徐福东度求仙。

琅琊台:琅琊刻石

2010年国家旅游局评定琅琊台为AAAA级景区。琅琊台是两千多年前古人缘琅琊山夯土筑就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绘当时的琅琊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它“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现在的琅琊台,依然可见台分3个层次,递级而上。它海拔183.4米,山下环台周长7.5公里,平坦的台顶周长130米。琅琊台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包括琅琊台、琅琊台下的龙湾、环台沿海风景带及台前斋堂岛上的古迹和自然风光。

 

琅琊台:琅琊刻石

琅玡台刻石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琅玡台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记述秦始皇"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与"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殊功。二世元年,秦二世东行郡县,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诏书于其旁。

琅琊台:琅琊刻石

复制的瑯琊刻石碑,从侧面看像方碑。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後,曾多次巡视全国,立石刻,歌颂秦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种。这些立石有政治意义,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琅琊台:琅琊刻石

正面看像个烟囱 琅琊台:琅琊刻石

这是1994年根据《史记》记载的秦始皇琅琊刻辞全文和二世诏书刻辞全文书刻的,立在琅琊台顶以西突出的山头上。刻石碑的造型是根据有关志书上记载设计建造的,用青州墨青石作为镌刻石体。刻石碑高4.8米,顶宽0.73,底宽2米。碑文由著名书法家熊伯齐用小篆体书写,环刻在碑中间部分的东、南、西三面。

琅琊台:琅琊刻石

正面下腰部是刻石正文,李斯小篆体。内容另说。

琅琊台:琅琊刻石

这是位于西侧的石刻,即“二世诏文”。

二世元年,秦二世东行郡县,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诏书于其旁。

琅琊台:琅琊刻石

这是东侧的石刻。

琅琊台:琅琊刻石

碑刻铭文

维二十六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注:应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琅琊台:琅琊刻石

现代的书法作品《瑯琊刻石全文》

琅琊台:琅琊刻石

在秦琅琊刻石碑西边,有胶南市政府立的《重刻秦琅琊刻石碑》。

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去世,二世元年,东行郡县,李斯随从,於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招书於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琊台刻石》。属于秦篆最精品。石刻原在山东诸城东南百六十里山下,东南西三面环海,据<山左金石志>载:“乾隆间泰州官懋让知事见石裂,熔铁束之,得以不颓。”清道光中,铁束散,石碎。後毛澄知县事,筑亭覆之。光绪廿六年四月前後一次大雷雨,此石毁失。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王培裕前後两次列琅琊台搜寻,将散碎石块凑合,所幸伤损很少。後移置县署,并题识得石始末,有孟昭鸿、柯昌泗等刻跋。解放俊移置山东博物馆。一九五九年移置中国历史博物馆。

琅琊台:琅琊刻石

《重刻秦琅琊刻石碑》

琅琊台:琅琊刻石

它的旁边还有一块碑,是《秦瑯琊刻石释文碑》。是1994年5月,王景东释文,孟庆泰书丹。

琅琊台:琅琊刻石

《秦瑯琊刻石释文碑》

琅琊台:琅琊刻石

 
琅琊台:琅琊刻石
 

琅琊台:琅琊刻石
 

琅琊台:琅琊刻石
 
琅琊刻石亭
在琅琊台顶南侧的一个平台上,有一座琉璃瓦盖顶的亭子,这就是琅琊刻石亭。琅琊刻石立于秦始皇第一次巡游琅琊时,内容是歌颂其伟业盛德,共497字;秦二世即位后来到琅琊时又在该刻石旁加刻诏书以彰明先帝功德。两次均由李斯撰书。后来,琅琊刻石被毁,碑文只剩下二世诏书部分。琅琊刻石现存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高129厘米,宽67.5厘米,厚37厘米,刻辞13行,86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置于琅琊刻石亭里的刻石碑,是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琅琊刻石原件复制的。
 
琅琊台:琅琊刻石


琅琊台:琅琊刻石

 
琅琊台:琅琊刻石
 

琅琊台:琅琊刻石
 

琅琊台:琅琊刻石

书法赏析
《琅琊台刻石》是秦代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笔划接近<石鼓文>,用笔既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圆活,确实为小篆第一代表作。所以一般研究篆书、篆刻学和学习小篆的人们都十分重视这个刻石。唐张怀瓘<书断>列李斯的小篆为“神品”。其书法特点在于:用笔圆转,结体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明赵宦光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榘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藏奸猜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书法至此,无以加矣。”
今观《琅琊台刻石》书法,工整谨严而不失于板刻,圆润婉通而不失于轻滑,庄重典雅,不失为一代楷模。正如韦续所说:“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其结体平稳、端严、凝重,疏密匀停,一丝不苟。部分有纵长笔画且下无横画托底的字,密上疏下,稳定之中又见飘逸舒展。这种结字方法,至今仍为习小篆者沿用。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琅琊台:琅琊刻石

秦丞相李斯

琅琊台:琅琊刻石
 
 
琅琊台:琅琊刻石

这是珍贵的古代拓件。

琅琊台:琅琊刻石

 
琅琊台:琅琊刻石
 
 
随此博文,再发一张在泰山岱庙拍到的《秦泰山刻石》的照片。泰山刻石也只剩下了一块残片,现被砌在墙中,并加以玻璃窗封盖保护。内容也是“二世诏书”里的几个残字。

琅琊台:琅琊刻石

琅琊台:琅琊刻石

琅琊台:琅琊刻石

这是《峄山刻石》碑文。 峄山在山东济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