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2016-11-05 08:06:56)
标签:

珠山古庵

太平庵

分类: 佛庙道观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珠山秀色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珠山山南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沿此小路前往太平庵。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翻过小山坡,先看到一座石墙屋隐藏在密林之中。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周边的柿子树果实累累,摘了两个尝尝,还是香甜可口。地上还掉了很多,真是浪费。看了此处来人较少。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东墙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转过东墙,看到一旧碾盘,很有人间气息。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山门是三间抱厦中门,白石青砖结构,椽檩扣板小青瓦,屋檐有兽脊邸吻的“道士帽‘建筑风格。门宽不过一米,双扇里开,门当、户对完好无损,颇为考究,似乎重修了没有几十年的光景。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门前有一块文保石碑,是2002年胶南市政府立。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庙界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户对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太平庵院内全景。可以看出大殿早已圮毁,但尚留两根立柱。有石碑5、6块,一颗大银杏树,还有钟楼下半截。中间的三间,抱廊出厦,门前柱础台阶清晰可辩。可以想见这就是当时的三官殿。宽约有五米许,没有隔山,当为法事活动的场所。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院墙倒是特别的牢固,尽管房子多已倾颓。院子东南角有一钟楼残座,上部建筑已荡然无存仅剩没顶的基座,已经无从想见当初钟楼的形状。靠钟楼底有大银杏一株,三人合抱不接,高可达十数米。虬干螭枝,伤痕累累,然树冠荫遮仍可罩满小院。虽苍老枯髓,却头角峥嵘,生机勃勃。树干上有文物部门的保护牌,云有605年树龄。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从后墙外观看。院子中间有小财神像一座。两根立柱是原来大殿的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院里这块石碑保存的最好,碑额上镌刻有篆体“永垂不朽”,碑文是:

  “太平庵古刹也。岁在庚辰重修。三官大殿告竣之日,邑人咸欲建碑为志,请文予据云:太平庵山场四至载在庙单,辛酉之乱,在庙逃难者众,将庙单失落。山场四至,邑中父老咸能口讲指画;东至天门山山顶,南至独节石南顶,北至香炉石北顶,西至大文山西顶,俱各秉直。又曰:庙前两阡,金鸿祥以百菓树地六分三厘兑作茔地,四面有誌石,南沟南崖有添土处。此二事者各欲借碑胪列予,因叙其事,述其言而为之誌。至于庙貌之崇隆,老幼皆见。功力之勤惰,神人皆知。勿为赘语,勿容饰辞也。”

  落款是:”钦加六品衔、特授莱州府胶州灵山司分司邢俊华撰并书。“
     ”大清光绪八年十月吉旦。阖邑公立。”还加钤印一方:灵山司印。

这通碑说得很明白。就相当于现在属地政府的批文,而且是六品主管亲笔拟稿并书写的。丢了的四至庙单也不要紧,有石碑可证,其他事务也一并说明解决。

光绪八年是1882年,距今只有134年。碑文中提到的“辛酉之乱”则指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捻军在鲁东南地区活动造成的社会混乱。其时刚刚平定不久,所以说“庙中逃难者众”弄丢了庙单。后来经阖邑公众证明向官府提出申请,由当时的灵山司予以立碑为证,还特意钤了官印,防止以后不豫。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这块石碑保护的也比较好,碑额镌“大清”二字,据记载,碑文是:

 “珠山之右有太平庵,庵中旧有雄楼一座,年久无人修缮,倾塌无存。幸有嘉诚韩法师,出众数年之产蓄积梓材,庙貌既已更新,钟楼旋即重建。霜天雪月,钟声遥闻,恍若仙灵在焉,告成之日,附近士民会积其地,共嘉茸修废举,坠有志竟成功。是之大不容泯焉,用是誌之。”
落款为:“嘉庆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王永宽题。”

现场查看,碑的下半部分已残缺,最后能辨认的字与上文不符,似有改动。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这是躺在地上的断碑,碑额上正书“大清”二字,碑文是:

“太平庵由来久矣,比以住持不得其人,悍少年无肆,跺嶙巍然,古刹奄然比墟。道士李智和者,所至名山生色,旧宇增光,来甫逾年,宛然新建成。欲立石以志焉,而道士乃曰:此众庵主共成盛事,贫道何敢攘为己功,必勒乐施者姓字其上。呜呼,此愈足以志道士于不朽矣。乃不却其意。”

落款是:嘉庆四年夏至前三日宋以渐题并书。(并留款者两人:邢长元薛耀)。背面依次镌有捐资人姓字,共九十七人。无捐款明细数。

这是庙里年代最早的一块碑,清代嘉庆四年是公元1799年,已未年,距今已有217年了。这段记载说的很明白。太平庵在先是佛寺,因为主持不德,几乎成了废墟。幸亏道士李智和才得以新生。而且此道士人缘很好,非常谦虚,有那么多人赞助,本身就说明问题,可惜的是;我们无法知道宋以渐其人。落款上没有任何职衔,但是从文字口气看,渠决非等闲之辈。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这块石碑碑额上也是正书“大清”二字,碑文已模糊不清。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这块石碑躺在大银杏树下,已做贡案。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西墙边供奉一财神和观音。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院里的碑座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院子东南角有一钟楼残座,上部建筑已荡然无存仅剩没顶的基座,已经无从想见当初钟楼的形状。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钟楼的旁边有大银杏树一株,三人合抱不过来,高可达二十多米。树干上有文物部门的保护牌,云有605年树龄。605年从何而来?六百年的时间够长了,假若从建寺开始就栽下,那怕就是元朝了,至少是明朝年间。可惜现在无法证明。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虬干螭枝,树冠荫遮小院。虽苍老枯髓,却头角峥嵘,生机勃勃。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地上的残旧构件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还有两幅旧磨盘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游人留诗:《慕道》

频携同事游珠山,庵内徘徊忘回还。
尘事争端多烦恼,墟内清净胸怀宽。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游人留诗:《论政》

昨闻京师新政讯,鲁籍入选是春云。
身残娱文像大道,功名与我同烟云。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太平庵的西边有一小院,两门头并列。院内一墙之隔。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开门入院,可见杂草丛生,已有很长时间无人烟了。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西厢房,已无路入内,曾有人家居住过。不过看太平庵搭山的情况,当初是一体的,院墙乃后来所修建。房子可能已多次翻盖,应是给人家看庙兼带守茔的人居住。

据胶南地方资料知,胶南历史上向无敕建赐修的高堂大庙、名刹古寺,多为孤庙野寺而已。故太平庵之起源,也没有很详细的记载,《胶南县志》虽有记,然寥寥数语且语焉不详,只有一句话记载:“……,又有太平庵,白云寺遗迹”。至于太平庵的遗迹尚存,难说太平庵先是佛后是道。根据字面望文生义,则为比丘尼丛修之庵堂,但是大家都说太平庵是道观。特别有趣的是,院子里挂的皆是佛教的小彩旗。


深山里的道观:珠山太平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珠山博胜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