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地区最古老的石刻

标签:
崂山石刻西晋石刻烟台顶 |
分类: 古迹石刻 |

在崂山沙子口街道办事处姜哥庄社区北面的烟台顶,烽火台清晰可见,山顶有崂山地区最古老的石刻———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的两处石刻,两处石刻相距很近,书刻比较工整,从粗犷中可见汉隶之余韵。

“高阳刘,初孙,魏世渊,晋太安二年。”共分四列,高49厘米,宽26厘米,字径3.5厘米不等。
山顶半坡上还有1处外文石刻,该刻石位于一块高约
1米,宽约1.5米的巨石上,面向西南方向;刻石占据了高33厘米、宽50厘米大小的一块石面,其文字横向排列,共分4行。内容为:“ERINERUNC,1913
有人说这是德文石刻,翻译为“烟台顶,1913年,胡波米勒”。可能在百年前,德人侵占青岛时期,曾经利用烟台顶作为军用设施。
2003年3月2日,新华网山东频道报道说,这处石刻是德占时期,德国士兵在军事设施旁边所刻,只是一个方便德军的方位标识。青岛新闻网、青岛晚报也照此转发了。
经查阅许多外文资料,依琳妮闰柯
德国人的姓名排列与中国人正相反,是先名后姓。比如,一个德国人这样介绍自己:“我叫托马斯•米勒。”那么,托马斯是他的名字,米勒是姓氏。还有一个相反的地方,是德国人的姓氏多于名字。名字按照性别,就那么几百个,也没有人喜欢创造新的名字,用的都是从古到今延续下来的,只是有时代感的差别而已。比如,现在流行的名字不再是莫尼卡(Monika)或克劳斯(Klaus),更经常是哈娜(Hanna)或鲁卡斯(Lukas)。而德国人的姓氏,从其含义来说,很是有趣。有许多是从历史上的职业演化而来的,比如100个最常见的德国姓氏中,前14个都是职业名称,如磨房主、工匠、裁缝、渔夫,或织工、面包师、造车工、牧羊人。选几个看看:
第一名:Müller,含义为:磨房主;通常译为:米勒或穆勒
第二名:Schmidt,含义为:工匠(Schmied);通常译为:施密特
第三名:Schneider,含义为:裁缝;通常译为:施奈德
第四名:Fischer,含义为:渔夫;通常译为:菲舍尔
第四十名:Huber,含义为:长工(Hofmann);通常译为:胡伯尔
“ERINERUNC,1913
,
整个石刻共5个词组成,有三个人的姓,一个年代数词,和一个重要的、能够构成句子的动词。这个动词就是“sees",在英文中意思是”看见“、”看到“(see的第三人称单数)。"sees"在德文中不是动词,也没有当姓氏用的,其意思是”湖“。
这处石刻不是德文,而是英文。译文应该是:“依琳妮闰柯
这肯定不是用于军事的方位标识!以前媒体误导了大家。
请大家也不要
如果可以,我们这样想象,在1913年的某天,英国姑娘依琳妮闰柯在青岛崂山认识了两个年轻的德国小伙胡波尔和米勒。后来他们在崂山山石上记下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事情。
站在山顶向南看,栲栳岛、姜戈庄一带。
站在山顶向北看,沙子口至汉河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