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楼山石刻 《八不砂大王题》

标签:
石刻华楼山八不砂大王题 |
分类: 古迹石刻 |


据史书记载和大家的习惯称呼,此石刻名为《八不砂大王题》,与题刻“碧落岩”同石,面向西。内容:
“皇帝福荫里,八不砂大王令旨:益都路胶州即墨县牢山,有俺的上华楼宫住持底刘大师,与俺每念经、告天祈福,与皇帝、诸王祝延诗底。圣寿者住持底先生每,云游先生每,这刘大师言语修得别了,这厅从教道者,但属本宫田产水土山林,诸人无得倚气力侵夺者,往来时臣诸色人每,休得骚扰,安下者常川护持院子。令旨与了也,俺底言语休得别了,别了底每扎撒里,不怕那甚磨。
元贞三年正月廿三日,
南口有时分写来, 八月廿日王道坚上石”
这是一篇崂山地区少见的元代白话令旨碑文。令旨是元代蒙古宗亲诸王颁发给寺院道观的公文。为便于官民等的贯彻执行,大多数令旨被翻译成具有口语风格的白话文。但这种文体文辞不雅,还夹杂着一些蒙古词汇,显得艰涩生硬,令人难以理解。不过,这种公文反映了蒙元王朝的公牍风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史料价值。崂山太清宫三皇殿门口山墙上的圣旨碑文、虎符玉牌文和护教圣旨文也属于这一类。
对令旨文尝试解释如下:
1、“益都路”是八不砂所属哈萨尔家族的封地,相当于北朝时期的“青州”、“莱州”,下辖好几个县。后来在大德十一年,八不砂被封为“齐王”,食邑地在般阳路和信州路。
2、元贞三年,即大德元年,是公元1297年。雲岩子刘志坚大约在1288年前后到崂山,1305年仙逝。特别在后期,一直在华楼山“灵峰道院”即改名的“上华楼宫”修持。所以,令旨文中提到的“刘大师”,应该就是刘志坚。
3、文中的“底”同“的”;“每”同“们”,名词的复数。
4、此令旨文的大意是:华楼宫刘志坚大师,是为我八不砂祈祷祝福的,任何人不得抢占道院的田产和财产,地方上的各类官员不得对道院骚扰,违者小心!
八不砂是何许人也?
八不砂(蒙文译音,又八不沙、巴布沙),生卒年不详。史料记载他主要活动时期为元贞二年到皇庆元年间。八不沙的父亲势都儿因参加反对忽必烈的叛乱,被废位,长子八不沙继承其位。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铁穆耳死,武宗海山继位,随后对跟随他在漠北征战有功的诸王、驸马大加封赏,“赐诸王八不沙一万锭”并“封诸王八不沙为齐王”。从此,“齐王”的称号便成了哈萨尔家族的世袭封爵。齐指山东境。哈萨尔兀鲁斯五户丝食邑地在般阳路和信州路,般阳路古属齐国。所以这个封爵是按地名而来的。
八不砂的父亲是势都儿,移相哥之子。据《元史.宗室世系表》,势都儿有八不沙、必烈虎、黄兀子三子。移相哥,是哈布图.哈萨尔的次子。哈布图.哈萨尔(1164-1227),成吉思汗长弟。所以,成吉思汗是八不砂爷爷的大爷。呵呵,明白了吗?
我认为这篇令旨文最重要的贡献是,明确了华楼宫的大约建造时间。现在所有的史书都记载,华楼宫建于元太定二年(公元1325年)。有的记载说华楼宫由道人刘志坚始建。还有人分析是刘志坚的门人或徒弟所建,因为刘志坚卒于1305年。据令旨文落款时间可以确定,上华楼宫建于1297年之前,是由道人刘志坚始建。这比史志记载的建宫年历,提前了28年多。
华楼山脚下的华楼古道上曾有一座小庙,名灵峰庵。有摩崖石刻为证。
灵峰庵遗址不远处有石刻,“师父雲岩子,脚庵,下华楼灵峰道庵”。所以,就有了“上华楼宫”。
华楼宫门前有介绍,“
华楼宫原名灵峰道院,始建于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隶属全真教郝太古所创华山派,是华山派第二代弟子刘志坚住持修建的。” 有人说,刘志坚“继承了郝太古之华山派道业”,所以,华楼宫属华山派道观。就因为“华楼”和”华山“都姓“华"?令人质疑!
纵观满山的石刻,没有一处提到郝太古,没有郝真人半句诗词。但可以看到给刘志坚赐号雲岩子的洞明真人的诗句,还有王重阳、丘处机、马钰和刘长生的诗句。当年全真七子中,只有丘处机和刘长生来过崂山,还都没到过华楼山。刘志坚年龄比七真人小很多。郝太古生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正月初三,而刘志坚生于宋嘉熙四年(1240年)五月二十日,二人相差100岁。据【元泰定三年云岩子道行碑】中记载:“凌迟至于金季,重阳王祖师出倡全真之学,而老子谷神不死,守雌抱一之道,得邱刘谭马为之疏附先后,其教始盛。云岩刘尊师,实邱真人所出第三传也。” 照此记载,刘志坚应属丘处机的龙门派。(这也无证据)
在此,敬请华楼山风管委,多做调研,尊重历史,纠正错误,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