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峄山石刻(二)

(2015-12-18 14:21:07)
标签:

峄山石刻

峄山

石刻

分类: 古迹石刻

 

峄山石刻(二)

 

镌刻在峄山上的“鳌”字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杨萱庭先生用长2.9米、重达40公斤的特制毛笔书写而成。此字镌刻于峄山五华峰东约0.5公里处神雀台球块巨大石壁(原名无字碑)之上,其左下有丹书跋文:“邹鲁峄山,岱南奇观。美夺五岳,秀丽赞元。帝王骚客,幸会于斯。古今共赞,以鳌记之。”邹鲁峄山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与黄山之秀于一身,玲珑剔透又雄伟壮观,实无愧于“独立鳌头第一奇山”之美名。为将这个“鳌”字毫不走样地镌刻在高20余米、宽17米的巨大壁石上,30余名工匠先事临摹,然后分层作业,共用红色油漆125公斤,凿字耗用钎钢1吨,凿下的石渣有25立方米,历时4个月方始镌成。“鳌”字为阴字阳刻,笔画高凸于石壁之上,空间凹下达25厘米,形神俱佳,立体感极强。这个写刻而成的“鳌”字高达15米,宽8米,平均笔画宽度为1.5米,为当今世界上较大的石刻汉字之一,在峄山东南方向12.5公里内清晰可见。当游人驻足神雀台下,仰视硕大无比的“鳌”字时,更觉峄山之奇美,因而由衷赞叹人工之巧妙,天地之高远。


峄山石刻(二)

 

丹书跋文:“邹鲁峄山,岱南奇观。美夺五岳,秀丽赞元。帝王骚客,幸会于斯。古今共赞,以鳌记之。”


峄山石刻(二)

 

“鳌”字高达15米,宽8米,平均笔画宽度为1.5米。远处是丹丸峰。


峄山石刻(二)

 

遥望丹丸峰

 

峄山石刻(二)

丹丸峰上


峄山石刻(二)

 

"妖精洞"西侧乌龙石上,刻面竖高约4.0米,宽约2.65米,面积约为10.6平方米。有经文七行,十四字,字径约20-30厘米,内容为《文殊般若经》。经文前有题名一行,十一字。由于刻石下部风化剥落,少量经文已残毁。刻于北齐武平年间(570-576年)。


峄山石刻(二)

晋代石刻

 

峄山石刻(二)

 

八卦石。峄山以奇石出名,在其山中白云宫戏楼西侧,原有八块大石向阳而立,由西而东依次排列一起,每块断处酷似卦画:—(乾)—(震)—(兑)—(离)—(巽)—(坎)—(艮)—(坤)。八卦为《周易》中的八种符,传为伏羲所作。八卦石举世无双,为古今一大奇观。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断机石。

孟轲小时候上学并不是非常用功,也和一般恩人一样贪玩,偷懒,偶尔还逃学。有一天他感到学习太厌倦了,从学堂溜回家。孟母当时正在织布,她一看儿子的神情,就知道还没有下课。于是她一改往日慈爱的表情,严厉地问儿子“”,孟子支支吾吾。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不敢让母亲生气。孟母转身到织布机旁边,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了。梭子断了就没有办法再织布了,孟轲见了跪在地上求母亲不要生气,母亲说“你学习知识,就象我织布一样,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才能织成一寸,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一尺,好多尺凑在一起才能织成布匹,才能为人所用,成为有用之才,你学知识,道理也是一样的,必须天天积累,不分昼夜,才能长进,你现在放弃了,就前功尽弃了。我折断织布用的梭子就象你放弃学业一样,都是十分可惜的”
孟轲听了。恍然大悟,满面羞愧“我记住你的话了,我一定要发愤读书,不辜负你的谆谆教导,以后光大门楣”。从此孟轲不再懈怠,非常勤奋,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五华天表”。五华峰下,一巨石之上。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峄山石刻(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