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明道观棋盘石石刻

标签:
崂山石刻明道观棋盘石 |
分类: 古迹石刻 |
明道观属道教宫观。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境内的崂山东麓招凤岭前。始建于唐代,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崂山道士宋天成重建。海拔700米的高山上,在崂山现有的宫、观、庙、庵中属地势最高的一座道观。
观内分东西两院,主要建筑有玉皇殿和老君殿等,后遭破坏,今存遗迹。该观四周青山环绕,地势崇高,下有高台,巨松周匝,后有三真、天然两洞,均为道教名胜,洞下有一清泉,清澈见底,四季不涸,西有"挂日峰"、东有"观日峰",环境清幽,风景雅致。
整个道观原来是一个方形院落,内分两院,东院祀玉皇,西院祀三清,东西30米,南北25米,正殿3间,左配殿6间,右配殿3间;东西厢房各4间,现在部分已坍塌,东面3间仅剩框架,西面3间仅存房基。院内北侧还有一张石桌,是古时遗留下来的。观院外面有3株银杏树,树高都在20米以上,最高的近30米,胸径都有1米左右,树龄都超过1000年。据专家分析,这些古树大约植于唐代后期,推算起来,与孙昙奉旨来崂山采药炼丹有关。至于是不是孙昙亲手栽植,有待进一步考证。
现存的道观建筑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白云洞道士田白云的传人宋天成来这里创建的。山门右侧有清宣统二年(1910)书"明道观"3字。明道观原建时属于白云洞孙不二创建的清净派,后于乾隆中期改属全真金山派。该观鼎盛时有道士78人,土地160亩。1939年被日军放火烧毁,后逐步修复。解放时,有道士5人。60年代运动初期,庙内之神像、经卷、文物被捣毁焚烧,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该观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明道观院外井旁千年银杏树下,有一块1783年刻立的石碑。这块石碑,是200多年前,莱州府为保护树林所竖立。后查资料得知是“清乾隆四十八年莱州府护持庙林碑”。
据《崂山志》载,“清代乾隆四十八年为公元1783年,此碑置放在崂山明道观内,现碑已不存。”据介绍,这块碑在“文*革”期间,被砸成两截,曾一度消失,上世纪80年代用水泥粘后重新竖起,明道观也被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碑文经过200多年的风风雨雨,文字已经不很清楚了,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该处所有树木,应归本庙管理,官民不得势压擅伐。该僧道亦互相觉察,凡有不肖僧道人民,欲私行烧卖,许即禀官究治。如本庙应加修葺,需用材木,亦共同察明,方准砍伐,如违重处。”由此可以看出,在庙周围的树木由道士负责看护,乱砍伐树木,由官员究治。由于保护树林的官府法规出台,有效制止了乱砍乱伐现象,使我们今天在崂山很多古寺庙里见到这么多的古树。
据传说,孙昙为唐代名道,好丹术,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被唐玄宗李隆基派到崂山来采仙药,在明道观南、棋盘石北的涧水边建有采药山房。据说,这采仙药不是采草药,而是炼“仙丹”;这山房也不是砖石瓦房,而是茅草屋。
在房子附近的大石上镌刻:“敕孙昙采仙药山房。”并在石的左方刻一坐像,上有光圈,下有莲座;他们又在山房西边约60米处的巨石上镌刻60余字的短文,大意是:“唐玄宗天宝二年,奉旨采仙药的孙昙在崂山采炼仙药,遣人报告,等待来命......。”根据有关记载,他们又在棋盘石附近留下了第三处刻石。
(青岛亮泉老师拍
根据《崂山史志》记载,唐代道士孙昙在崂山建山房、祭山海、采仙药,并留下了三处神秘的刻石,在棋盘石附近留有一处石刻,上书‘敕采仙药孙昙逸祭山海求仙石’。”多年来,许多人按照史书的记载,前往棋盘石及周边寻找这处石刻,都未果。前年浅水泉老师几人找到了它。
“前两个石刻说明孙昙的住址和发现仙药,这处石刻是说孙昙发现了仙石。”“敕”的意思是奉皇命,“逸”字则表明孙昙是逸士,不同于凡人的身份。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孙昙奉皇上的命令以道士身份来崂山采仙药,在山海之间炼丹并找到了仙石。这对于正史关于唐玄宗热衷道教,大力提倡炼丹采药是个很好的证实。
石刻佐证李白来过崂山。唐代石刻的发现也为名人游览过崂山提供了有力证据,诗仙李白就是众多名人中的一位。李白曾做诗《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在发现石刻之前,关于李白是否来过崂山一直存在争议,因为一直没有历史事件与之对应。现在看来,石刻面世后整个李白游览崂山的脉络就清晰起来。李白在进宫前天宝元年来到崂山,进宫后和唐玄宗讲述了仙山的妙境,于是唐玄宗在天宝二年派孙昙来仙山炼丹采药,历史就通过这小小的石刻巧妙地连接起来。”
“两界”
石刻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