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太清宫碑刻
标签:
崂山石刻太清宫石刻 |
分类: 古迹石刻 |
崂山太清宫牌坊,高8米,宽16米,由白色花岗岩架构,分上中下三段,庄重大气,造型别致,自上而下雕有“事事如意”、“福禄寺”、“鹤鹿同春”、“十二生肖”、“凤形”、“龙形”等雕刻,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牌坊前面是太清湾。
题刻“绛雪”。原置于太清宫三官殿院中古耐冬树(绛雪)下,字径25厘米,并刻有“聊斋志异香玉篇中之花神”小字一行。青岛市董海山书。
几年前,老绛雪死后,此碑被移到了“三皇殿”院里,最大的耐冬树下。
原来在三官殿院里,老绛雪已频临死亡。
题刻“龙头榆”。在逢仙桥北端,有古榆虬枝盘曲状如游龙,树高15米,树干最粗处为3.7米。字刻于树旁石上,字径30厘米,另有小字一行,文为:“唐天?甲子李真人哲玄手植”。青岛市杨慕唐行书。


题刻“汉柏凌霄”。在太清宫三皇殿院内,因汉柏上附生凌霄花及盐肤木,三株一木而得名。字径50厘米,末附小字一行,文为:“建元元年辛丑乐山居士张廉夫手植”。青岛市王梦凡书。
万历十一年(1583),德清赴东海牢山(山东崂山)那罗延窟结庐安居,开始用憨山为别号。皇太后遣使送三千金为他建庵居住,当时山东遭灾荒,他即建议将此费全数施舍给灾民。万历十四年(1586),神宗印刷大藏经十五部分送全国名山,慈圣太后特送一部与东海牢山,因无处安置,又施材修寺,称海印寺。
憨山和尚在太清宫前建海印寺,太清宫道士刘真湖与之争庙址,又以宫中主持之死引发官司。耿义兰助刘真湖、贾性全等人上诉于县、州、府衙,各级官吏因憨山有“国舅”之名,多次将耿义兰打得遍体鳞伤。耿义兰不屈,赴北京告御状而不得受理。耿不气馁,仍多方上告。如此10年,在白云观主持王昆阳的帮助下,此状于万历二十三年始获受理提审,又经5年案辩,终于胜诉。一场保护道教庙场的官司,历经16斫,耿道士受了无数次毒打和屈辱而不灰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万历皇帝在御批“毁寺复宫”的同时,为嘉奖耿义兰护教有功,敕封他为“护教真人”,并颁赐新版本的《道藏》5485卷;钦赐御伞御棍、金冠紫袍,永镇山宫庙场。
万历二十三年(1595),神宗不满意皇太后为佛事耗费巨资,恰恰太后又派了个当时大臣所忌的使者送经到牢山,这样就迁罪于德清。他从北京回来,被捕下狱,以私创寺院罪名充军去广东雷州。
海印寺遗址在太清宫三清殿前山门外,巨大的石柱、石梁堆砌于此,一片修竹,郁郁葱葱,掩映中有一石碑,镌刻“海印寺遗址”,另刻有一行小字: “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碑周围的一片广阔之地,便是当年海印寺的旧址。横卧地面的石柱,,雕工精细,卯榫规矩,足证当时该寺建筑之宏伟。这座遗址是明代发生在崂山的一场“僧道之争”的见证。
题刻为青岛市蔡省庐书。现在这块石碑已被道士们收藏起来了,看不到了。
“崂山太清宫”在三官殿前院,游人多在此拍照留念。
西面塔林边,两块老道士墓碑。


在三清殿的院墙边上,有一块民国时期的纪念碑,现碑体已断成两节,但刻字非常清晰。铭誌的是道人周旅学,他38岁那年,卖房子、卖地后,携资进宫,多年省吃俭用,维持并添置庙产,祖师及众道均感恩不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