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崂山白云庵石刻

(2015-04-22 19:17:11)
标签:

崂山石刻

崂山巨峰石刻

白云庵

分类: 古迹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据房振兴老师考察记,白云庵,位于崂山巨峰南麓,背靠自然碑,海拔780米,沿途沟深壑险,岭峻山高,山路崎岖,运输十分困难。始建于唐代(有资料说建于北魏),原为佛刹,后倾圮。

      白云庵分上庵和下庵。上庵古代叫玉清宫,在金刚崮旁(位于现在崂山巨峰景区上索道站下方)。周至元的《崂山志》说:“玉清宫在慈光洞,西为中巨峰,俗称上庵。创建无考,明万历间重修,盖于铁瓦殿同时兴建者。自铁瓦殿毁后,宫也旋圮。其匾额移悬旱河庵,即今之玉清宫也。”上庵古代主要是尼姑和道姑修行的地方,像明代道姑刘贞洁、清代的尼姑黄贞明就曾在此修行多年。下庵又名铁瓦殿,位于慈光洞下500米左右,全真道士朴一向师徒三代历经多年所建。正殿三间供奉玉皇大帝,雕梁画柱,彩绘精美。包括铁瓦殿在内的白云庵,是当时崂山最大的道场,有道士近千人。清康熙年间一场大火把铁瓦殿烧成废墟,连带着整个白云庵也销声匿迹了。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慈光洞
      鸟道悬崖入翠微,一龛高敞白云隈。坐乹沧海空尘世,回首人间万事非。”
    这是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于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四月,由五台山来崂山。初居那罗延窟,后移居巨峰之阳的慈光洞,在此打坐静修一年有余。触景生情作七绝诗一首,刻于慈光洞内石壁上。又题写“慈光洞”三字刻于诗词上方。
    明代曹臣《崂山周游记》(公元1634年游崂山时所作)说:“慈光洞,壁穷径绝,梯隙而上,再发天光。洞前悬石如掌,海色愈来足下,唾之若可及波。洞左一洞如龛,虚园明洁,足展座蒲,憨和尚题诗洞中,横勒三字,曰,慈光洞。”
明天启二年进士黄宗昌所著《崂山志》(基本成书于1657年)说:“白云庵东上二里为慈光洞,壁穷径绝,上有隙梯而出,俯视海光,如在足下矣。洞左一窦,如龛,然明而洁,居其中可自鉴也”。
    周至元先生所著《崂山志》是这样描写慈光洞的:“在自然碑下偏西,峭壁前俯深壑,势甚高旷。洞形如卵状,内可容数人坐,壁光滑如镜,中镌憨山诗一首,完好如新,风雨莫蚀故也。人坐洞中,视白云已在下。看海色,如可挹。悠然如登碧霄,非复尘世景矣。”并做诗一首,诗曰:峭壁危岩不易跻,崎岖一径登天梯。 置身已在烟云上, 回首忽惊日月低。 海色能教尘梦远, 佛光专照客心迷。何当舍得餐霞诀,好向此中事隐栖。


崂山白云庵石刻

洞内“万历乙亥年六月廿七日”石刻的初考。万历乙亥年是公元1575年(万历三年)。憨山大师是万历十一年到崂山的,此石刻时间早于憨山来崂山八年。不知是哪位高人在此洞静修时所刻,有待进一步考证。

(照片来自青岛传拓师李继伟老师)


崂山白云庵石刻

 鸟道悬崖入翠微,一龛高敞白云隈。坐乹沧海空尘世,回首人间万事非。”

“万历戊子春日”

这首诗是题刻在慈光洞里的,落款人名被人为剔去,按照前人归结,应是:万历戊子春日,释德清题。 释德清自然就是憨山大师。以前史书和网络均记载为 “坐观沧海 ”,看了李老师的拓片,才是知道错了,应该是 “坐乹沧海”。我认为意思是坐西北靠山,面东南大海。沧海也是人世间。

写这首诗的憨山,深知宫廷为了诸君之事的争斗,也企图逃离这场本与自己、与教无干的纷扰,可是真的能逃脱吗?按照《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记载,此诗题刻八年后,憨山五十岁那年,大难终于降临。但当镇抚司查出太后所出银两的确笔笔有据之后,憨山并未挟藏,所以万历并没有处死憨山,只是流放岭南雷州,而作为内臣的张本被鞭笞而亡。 原来张本是一名宫中太监,因协助憨山为孝靖皇后祈子有功,进驻司礼监,应该说与憨山交往很深,并曾经协助憨山来崂山筑建海印寺等事宜,此诗即是此时所做所刻。 万历年间的帝后之争,于万历二十九年尘埃落定,太后喜欢的朱常洛为太子,而太后亦远离朝政。

(照片来自青岛传拓师李继伟老师)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往西有一石洞,钻洞顺着一梯子下来,继续向西前行,沿途右侧石壁上清晰可见“玉清宫”三个大字,即玉清宫遗址所在地,是崂山历史上“三清胜境”之一。史料上记载,太清宫位于山脚,上清宫居中,玉清宫位置最高,充分体现了玉清是三清最高境界的说法。  

    2006年,景区工作人员对山体植被进行调查时偶然发现,有几株参天大树与周围环境区别明显,其附近发现许多古建筑残基埋没在草丛中,占地面积东西约60米,南北约100米,周边有八棱花岗岩断柱及散落的花岗岩建筑材料。经考古专家现场勘测,初步确定该遗址就是消失已久的“玉清宫”。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玉清宫石刻的对面有一块空地,中间有很多建筑遗物,这里就是玉清宫遗址。有一块石碑躺在其中,上面刻着玉清宫四至和捐款者名单。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在玉清宫石刻的旁边还有“灵鹫庵”三个大字,字迹漫漶不清,仅能隐约看出字样。根据陈沂(石亭)游记记载,当年他和蓝田来时,就看到了这三个字,是大篆体。陈沂在旁边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在梯子口处,大石壁上有陈沂一行的游记题刻,还有陈沂留下的“面壁洞”三字。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嘉靖癸巳九月翰林侍讲陈沂、御史蓝田同来,千户周鲁、典使刘豪、承差赵云凤侍行。石工林受”(刻于1533年)


崂山白云庵石刻

 

在慈光洞左侧的巨石上,有陈沂留一偈示。

“初从绝处生梯,便是无中做有,若到山倒崖崩,试问如何下手。石亭偈示 ”

由此可看出玉清宫、慈光洞地形位置的险要。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在陈沂偈示的旁边,有嘉靖六年重修题刻。(刻于1527年)

可以看出,当年这里还是佛教寺庙,石匠、木匠留下了名字。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下庵铁瓦殿又名玉皇殿,背山面海,林壑优美,海拔800余米。据说,铁瓦殿原为白云庵之玉皇殿,后倒塌,明嘉靖年间由道士李阳兴重修,覆以铁瓦,名为铁瓦殿,中祀玉皇,又名玉皇殿。瓦是在江南出资铸造,用专船运来崂山。瓦系生铁铸成,为马鞍形,俗称“鞍子瓦”,尺寸较常瓦大,分量颇重。以铁瓦覆盖屋顶,上铸施主姓名,制作精巧,足见当时殿宇之宏丽。清康熙年间该殿毁于火灾,后遂为废墟。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石柱上有刻字,已模糊不清,细心辨认,大都是当年捐助者的名字。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殿后的巨石上有一石刻:“ 鳌山庄上供铁瓦殿玉皇香火地二十亩,康熙二年立,王一明书。”(刻于1663年)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道人典卖遭五雷轰九玄,俗人吞罢男为盗女为娼。石匠贾子玉”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铁瓦殿西侧巨石后,攀爬上行,有一石洞,称”老君洞“。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铁瓦殿路东,一大石上有刻字,”天顺六年六月“。(明朝,1462年)可能旁边有井。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沿铁瓦殿拾阶北上,行约200米,有一平台,沿此平台向东前行约230米,有石壁绝岩壁立,高可连天,直插云霄,上刻有“圣水庵白云洞”两列字,前面古树参天,现已修路至此。石壁从中间左右两边裂开,开口上下贯通,上窄下宽,水顺裂缝处流下,哗哗有声,常年不绝,这就是位于小循环线东线中不见流水却闻水声的响水洞(亦称滴水洞)。这里也是圣水庵遗址。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铁瓦殿东还有石刻一处,”玉虚岩“。石刻落款" 明正统甲子吉日”(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阳刻,崂山少见。


崂山白云庵石刻

 

石刻“大明正德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吉”(1511年),可能在公元1511年崂山白云庵有过一次大修工作。


崂山白云庵石刻

石刻“大明嘉靖二十七年九月初一日吉”(1548年),可以确认嘉靖年间全真道士朴一向和徒弟李阳兴募集资金重建崂山白云庵的时间为:公元1548年(原先所有书籍资料都笼统说是嘉靖年间)。  

 

崂山白云庵石刻

 

嘉靖二十七年石刻的右下方,还有两处石刻,可惜已模糊不清。


崂山白云庵石刻

崂山白云庵石刻

从石刻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年代,僧道两界都曾在此修炼过。

从已知最早的明代石刻“玉虚岩”(1444年刻),可知道教已经有人在此修炼。“玉虚”意指仙宫,道教称玉帝的居处为玉虚。 北周庾信《步虚词》之二:“寂绝乘丹气,玄冥上玉虚。” 唐朝吴筠 《步虚词》之六:“玉虚无昼夜,灵景何皎皎。”“玉皇殿”(铁瓦殿)也是道家场所。

从慈光洞、灵鸠庵的名称来看,佛教有人在此修炼过,如记载中的明代大和尚憨山、清代的尼姑黄贞明等。据解释说,“慈光洞”三字系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手书,取“慈圣皇太后光辉照耀山洞”之意。而“灵鹫”,有说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梵名耆阇崛。山中多鹫,故名。或云山形像鹫头而得名。如来曾在此讲《法华》等经,故佛教以为圣地。又简称灵山或鹫峰 。中国还有多处佛教“灵鹫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崂山巨峰石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