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崂山金璧洞石刻

(2015-04-01 16:49:32)
标签:

旅游

崂山石刻

金璧洞

分类: 古迹石刻

 

崂山金璧洞石刻

崂山金璧洞石刻

《人文崂山》:

由烟云涧北上便是砖塔岭,岭东500米处有洞大如屋,上镌“金壁洞”三字,末署“万历十七年子秋立”。万历十七年为1589年,书者不详。

 

《崂山志》(明黄宗昌):

【砖塔岭】 位于流清河上游的蟹子夹山东南,由烟云涧沿涧底北上2公里即可到达。岭上旧有砖塔一座,对此塔有颇多传说。站在岭上远眺,四周美景秀色可尽收眼底。向北仰望,巨峰一带层峦叠嶂,耸立云端,一片青苍,好像一幅很有气势的丹青画幅。往南眺去,海光如镜,一望无垠,似海螺般的海岛,历历在目。岭东有洞,大如屋,上镌金壁洞三字,因洞壁石呈黄色而得名,离此洞不远,还有银壁洞,洞上也有题刻,但字迹已漫漶不清。

 

《劳山记》(清纪润,部分摘录):

次日,直抵登窑村,一路山色环绕可观。此村三面皆山,面前大海,风景甚佳。昔有一避世高人,埋名居此,酷好结客,谈豪侠。静室对联曰:“无钱结客能倾胆,有剑酬知未为贫。”后不幸丧子,大门一对曰:“子去花为伴,友稀鸟作宾。”今人读之潸然。

东北峻岭,有一古刹,名“上元石屋”。因路险地僻,所以不得受名人之玩赏。由登窑之韩寨观,内有大耐冬、大白果树,其余不足观也矣。即止宿于烟云涧,乃巨峰之角庵也。倘日光未落,穷力而至砖塔岭亦可。里人相传,山外有唐王征东建一双塔,名双塔口。有夫妇塔旁收田,老母送午饭至,时即值风雨骤作,其夫只背妇向塔避雨,触天大怒,雷龙连塔将不孝夫妇一总抓离,摔至下巨峰,相隔数里遥也,砖迹尚存,故名砖塔岭。然顶后坡,又有骷髅花,五月方开,有头有口,即此夫妇之遗踪。噫!人可不孝乎哉?此处有一张道人,打坐悟道,山中第一人也,大可谈论。东南有一金壁洞,宽大明亮,凡在内读书者,未有不发达者也。再上巨峰,系铁瓦殿。举目南望,面前一小山,势如插屏,屏外汪洋浩漫者,即碧波万顷也。令人神骨皆清,真别有一洞天矣。殿旁之慈光洞、金刚崮、仙人桥,山后之自然碑及种种奇象,一经目者皆恋恋难舍也。

 

曹臣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游崂山后,撰写了《劳山周游记》,其中也有段:

矶当聚仙宫南三里许,卓立海滨,石峰瓣瓣出,童子穿瓣送酒。少焉,西日坠尽,成德在月,浮光溶溶,金鳞万道,各讶奇观。快饮无算,去宿烟游涧。晨起,北渡砖塔岭,南望大海,北望巨峰,杖藜欲废复起。比日自华楼以下,杖底诸山,弃而不顾,至此峰不跃者耻焉,石不幻者耻焉。不跃不幻,愁斥伏涧底。自岭脊径而南二里许,为金壁洞,径东二里为夹岭河。两境俱有修真玄客。

 

由上述各史记、游记记载,砖塔岭东确实有“金璧洞”、“银璧洞”,经自己打听寻找,找到了金璧洞遗址。原来的金璧洞、银璧洞已经烟飞云灭了。据说,就在前些年被村民打石头时,给打掉了。那些大字“金璧洞”、“青龙”、“白虎”也都无影无踪了。但还是在一个大石壁上找到了《韩子秋题记》,见上面两张照片。

 

贫子离家四十年

祖居直隶盐山县

老祖名波官五品

七载胶州管万民

少祖名儒胶东秀

先父韩梅是外郎

贵荣浮生人未久

谁肯修真抱道士

万历三十七年韩子秋立

 

从题记中可以看出,当年韩道士是位有40年道令的老道了,年龄也有60了,是位老资历官二代。但他能意志坚强地出家入道,为了信仰投身于伟大的道教事业,身居荒山野岭,不嫌清贫,兢兢业业,真令人佩服!在这个题记二十年前,就是韩子秋在金璧洞上刻下的三个大字“金璧洞”。另外,金璧洞旁边还曾有“银壁洞”,附近应有草庵,供玄客修真。

 

 

崂山金璧洞石刻


这可能就是《劳山记》中提到的“骷髅花”。

 

 

另,《劳山记》作者纪润,清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康熙年间诸生,画入逸品,诗亦清雅。游览崂山,多有著述,写有《八仙墩》、《劳山头》、《山游同沈仲知、黄介眉》等诗篇。另撰有《劳山记》游记一篇,记述了自华楼历经九水、登窑、巨峰、上清宫、太清宫、华严寺、太平宫、王哥庄、小蓬莱、鹤山、铁骑山等景点之游程,是一篇周游崂山的游记,其中摘录了崂山大量楹联,是该文尤为可取之处。纪润之《劳山记》曾于1919年由青岛墨林印书馆正式印刷发行,书名为《最新崂山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