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玲珑山白驹谷题名》

标签:
石刻郑道昭白驹谷题名 |
分类: 古迹石刻 |
玲珑山的郑道昭书法刻石中最为著名的当数“白驹谷题名”。“白驹谷题名”镌刻在白驹谷西壁的一面山崖上:“中岳先生荧阳郑道昭游槃之山谷也 此白驹谷”。这些穿越了悠悠岁月的刻石大字,每字每笔都银钩铁划,力透山石,呈现出一种夺人心魄的古雅气韵,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和酣畅的艺术享受。现在文物太珍贵,摩崖石刻已用铁笼加以保护,只能通过铁棱的空档拍照,上图为多张图片接图。
白驹谷释义:青州西南有玲珑山,山之北,有白驹谷,谷之侧,有郑道昭摩崖榜书题刻。郑公文风所及,此地千百年来读书习字蔚成风气。
据说,“白驹谷题名”是郑道昭在离任青州刺史前最后一次游玲珑山时留下的。当时,朝廷要他重回京都洛阳,再次担任秘书监之职,而其时郑道昭已届晚年,深知此一去定是再难故地重返,所以,他对为官数载间畅游和养气炼丹的山山水水很是留恋。在回京启程之前,他再一次来到了玲珑山,徘徊流连数日后,才依依不舍地下了山。晚上夜宿在逄公祠,在逄公祠里与道士执手话别时,应住持道士要求,他挥毫写下了“白驹谷题名”,并嘱托道士将字镌刻在白驹谷石壁上,留作永久的纪念。
《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有说法,“白驹”,出自《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郑道昭解读“易老”,想想岁月易逝,年华不再,人生如白驹过隙,一生抱负难以实现,一种英雄的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从此,玲珑山北麓山谷、南阳河源头也有了个典雅的名字:白驹谷。
郑道昭(公元?—515年)北魏书家。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荥阳(今属河南省)人。官国子祭酒、光州刺史,后人秘书监,谥曰文恭。工书善正书,体势高逸,作大字尤佳。郑道昭书《郑文公碑》这是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当时郑道昭是光州刺史,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玲珑山山下的一处在北麓山谷内,称《白驹谷题名》,最大,也最为知名。巨大石壁上刻有“中岳先生荥阳郑道昭游盘之山谷也”、“此白驹谷”共19个大字,字径一尺见方,整个题名结构宽博,笔意苍老。《白驹谷题名》不仅是郑道昭40余处碑刻之最,也堪称1500年前中国榜书之最。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他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逐步地完全放弃了颜体书而转向了北魏书法,郑道昭的诸刻石,使其领悟到了“卷锋”的行笔方法。酷爱魏碑书法的赵之谦,久慕郑道昭的书法,曾于清光绪癸未年(公元1883年)专程来到玲珑山,在题刻前驻足观赏,反复揣摩,久久不愿离去。赵之谦在玲珑山上的仿郑道昭题刻:
此白驹谷,中岳先生,荥阳郑道昭,游槃之山谷也,北魏郑僖伯白驹谷题字
光绪癸未四月,宿雨后晴,率涂应之,赵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