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里尔克《仅剩躯干的古阿波罗像》
(2013-10-26 14:42:50)
标签:
原创文学文化 |
分类: 文学 |
在古希腊神话新神谱系中十二主神之一的阿波罗(罗马也称为福玻斯.阿波罗)是太阳神,在诗与艺术中表现为光明、青春和音乐之神,又称光明之神。在艺术家笔下的阿波罗精力充沛、血气方刚,散发着芳香,精明、坚定、安详、自豪,穿着奢华,昂首蓝天,俊美而刚中有柔。
这就是人们心目中阿波罗的完美形象,而这首诗是里尔克在卢浮宫对展出的一座迷利提古城出土的无头无肢的裸躯残雕有感而作的。该诗发表在1908年《新诗集续编》的第一首,1900年里尔克在经历了一次创造危机后,于1902年在巴黎拜访了罗丹,并撰写了专文《论奥古斯特.罗丹》,并于1905年有机会给罗丹当秘书,他从艺术大师罗丹那里得到了极其宝贵的教益,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相继出版的《新诗集》和《新诗集续编》是里尔克几年来艺术探索的卓越成果。这首诗是受罗丹“写你所看见的”和局部与整体艺术思想的影响下创作的。
里尔克告别了浪漫、主观、印象,进入现实、客观、事物,由一个等待灵感来点化自我的感情,变成一个客观反复观察事物直至有独到发现的诗人。在对这座残缺阿波罗像的观察后,真正进入到物本身的核心之中。
诗的第一段开头“无人知道他的头,我们也不知情”,使人们知道这尊雕像只有躯干,但诗人通过对物的观察,“看见”了“那儿曾成熟过一对瞳仁”。受罗丹美学思想影响,对局部和整体有了深刻的认识,里尔克在讲到罗丹许多局部雕像:一只手臂、一条腿等,你会想象它们要合为一体,各得其所,“每一个断片都别有动人之处,你忘记了它们是局部,它们并不需要那个完整”。诗人通过残缺的躯干,局部的断片仿佛看到了整体的阿波罗造型,并激发了丰富的联想和情感,那“一对瞳仁”是“曾成熟过”的,栩栩如生,富有动感,好似成熟的果实,坚实而俊美。作为太阳神,诗人“看到”了“他的躯干仍在燃烧,炯炯而视”,——那万丈金光、光辉夺目的阿波罗雄健的身躯驾驶着四马太阳车在疾驰,他的躯干照亮了世界,那神奇的目光(一对瞳仁)炯炯凝视着你。紧接着诗人“看到了”残缺的躯干“像辉煌的灯台”一样,光辉无所不在,照亮了诗人,点燃了智慧之魂。“尽管拧低了灯芯,仍然发光不止。”——这里诗人由前段主观观察感受转换为客观且富有寓意的发挥,将客体中缺少头颅凝视的双眼喻为“拧低了灯芯”,形象地表明物的表面残缺不能改变对物核心本质的认知和赞美,尽管躯干残缺但“仍然发光不止”,仍能感到那炯炯而视的辉煌。
第二段作者进一步强调对残缺躯干“燃烧”“发光”感知理解的重要性,“否则”不能“看到”如此炫目的造型,加深对这尊残雕的认知和寓意的把握,诗人“看到”了“胸膛的造型......如此炫目”,这是生命力旺盛燃烧的象征,赞美神性阿波罗生命的恒久,勃勃生机如不灭的火焰发光不止。我们透过“炫目的胸膛、扭转的腰部”仿佛感到了生命不可遏制的律动和生命力的强大,体味到古希腊人虔诚地敬畏神的圣洁和伟大,阿波罗那雄健的体魄,充满了旺盛生命力,对生命的繁衍延续赋予了神圣恒久的寓意,迸发出无限的崇敬和激荡之情。第三段诗人再次示意,如果你未对这残缺的躯体赋予生的含义,那么“他只能竖在这儿,容貌全毁,半截废石”,阿波罗那英俊的造型,就会在心目中彻底毁掉成为废石。客观上这尊半截雕像不过是一截平凡的石材,但经过诗人对物的观察和理性的思索,赋予了生命的流动感,那“双肩接着这透明的悬坠”“像猛兽毛皮般颤动,闪烁”,一尊充满活力神的雕像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每处断缘迸出光热”散发着美与力的动感。
最后诗人将光热升华为“一颗星星”,“他的每个部位向你注视着,迫使你改变你的生活”,渴望生命的永恒,始终是人类追寻的终极理念,正如里尔克所讲:“只有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应宇宙万物的节奏,主体与客观世界的景物血肉化地溶为一体,才能拥有诗歌创作的基本元素。”每当我们面对广袤深邃神秘的宇宙,会产生对生命的思考,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追求生命价值的永恒是人类的崇高境界,如果我们意识到了,就会迫使你思索和改变你的生活态度。除非你确实认为这残缺的雕像就是一片废石,那么他所隐藏在体内的光芒将无法在你心灵深处得到照耀。
附:《仅剩躯干的古阿波罗像》
里尔克
无人知道他的头,我们也不知情,
那儿曾成熟过一对瞳仁。但是
他的躯干仍在燃烧,炯炯而视,
像辉煌的灯台,尽管拧低了灯芯,
仍然发光不止。否则,胸膛的造型
绝不会如此炫目,腰部的扭转中
也不会浮动着一丝微微笑容
延伸向那孕育生殖的中心。
否则,他只能竖在这儿,容貌全毁,
半截废石,双肩接着这透明的悬坠,
而不会像猛兽毛皮般颤动,闪烁,
也不会从每处断缘迸出光热
如同一颗星星。他的每个部位
向你注视着,迫使你改变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