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掷砚成洲的典故
(2014-03-13 12:02:25)分类: 砚台鉴赏 |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肇庆是端砚的主产地,制作端砚的历史达一千三百余年。从唐代开始肇庆已经形成了采石制砚的产业链条,到了宋代,端砚更成为敬献朝廷的贡品而名扬四海。如今在肇庆地理遗迹也都有着砚文化的人文背景,民间流传着许多和砚台有关的美丽传说。“包公掷砚成洲”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在广东肇庆市鼎湖区有一个小岛名叫砚洲岛,该岛伫立在西江中,四面环水,地势优越,风景秀丽,像一块浮在江中的端砚,它总面积越有6平方公里,其中有自然冲积而成的沙滩2平方公里。据说砚洲岛的名称的由来和宋朝一代名臣包拯有关。
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包拯从天长县到广东端州(今肇庆)赴任知州,在此之前端州的前几任知州刘起陈、范雍、任旦、贾守文等人,因胡作非为,贪污枉法,搞得百姓叫苦不迭,怨声载道。广州地界多有怨民揭竿造反。包拯到了端州之后,经过明察暗访,掌握端州状况,了解民间疾苦。包拯着手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施政。它主要的治理手段有惩治贪官污吏、治理水患、兴教办学、储粮备荒、完善市政设施、大力扶持端砚制造等。例如他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为民除害;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还派人加固西江堤围,防止洪水灾害;他还在在城里掘了七口深井,让居民喝上干净的饮用水,从此不再因喝脏水而免受疾病瘟疫侵扰;他在了解砚工的疾苦后,奏报朝廷减免“贡砚”。
包拯主政端州三年,深得当地民众爱戴。他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为民谋福,政绩卓著;包拯的多项举措,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使得端州发展成为西江中下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端州也为包拯赢得的了显赫的名声。
他日后的为官之道和政治理念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形成雏形。因为治理端州政绩斐然,三年后他被北宋皇帝调入京城荣升为“龙图大学士”。
庆历三年(1043年),包拯离任端州,成千上百的百姓扶老携幼、洒泪西江码头送别包拯,一些当地的豪绅名流纷纷携物相赠,但都被包拯婉言推辞,一一谢绝。他说:“请让包拯清白地来,清白地去!”豪绅名流们一看包拯如此清廉只好作罢。官船在一片赞扬和祝福声中缓缓起航,沿江而下。谁知船行至羚羊峡口时,突然天气大变,本来风和日丽、碧空万里的河面突然变得阴沉起来,紧接着风雨大作,浊浪排空。船上一干人等,除包拯以外,均被风雨掀得东歪西倒,乱作一团。大家纷纷抱紧船体,一个个吓的心惊胆寒。包拯镇定的站在船头,他沉思片刻觉得此事蹊跷。他严令家人包兴查找手下随行人员有无私受礼物者。一查果然有事,一个被船颠得死去活来的书童,这才慌忙从书箱翻出一个黄布包裹呈上。包公打开包裹一看,这是一方制作十分精美的砚台,外包黄布袱,砚身雕龙刻凤。原来这是白石村的一个老砚工因感恩包拯救民于水火的恩情,特意打造了这方砚台希望留作纪念,因包拯拒收礼品,他便偷偷塞给书童。书童一看又不是什么金银财宝,便替主人私自收下。包公怒斥了书童的愚蠢行为。随即对着随行的众人说:“这是端州人的命根哪!怎能私下拿走?“可是这时船早已驶离码头许久,回头已来不及。正在众人一筹莫展之时,包拯说:既然是端州的宝贝,就让它永远留在端州吧!”说完他抬手把端砚抛入江中。说来也奇怪,砚台刚落水,顿时江中风平浪静,天空湛蓝,船于是平稳地穿过了羚羊峡。
不久,在包公掷砚的地方,隆起来了一个沙洲,这就是现在的砚洲岛。包裹端砚的那块黄布也飘入江中,顺流而下,形成了今天的黄布沙。这就是“包拯掷砚成州”的典故。“包公不持一研归”固然有一些民间传说的神话色彩,但却表达了民众对于清官的颂扬和廉政的渴望。
后人有较真包拯当时的清廉,怀疑包拯是不是真的从端州没带回来一块砚台。于是就有人研究考证,前几年我看过一篇研究文章,说八十年代,包拯、包绶父子的坟墓先后开掘。从出土的陪葬品中,并无端砚传于后代。并由此推断包拯在端州勤政爱民,且“包拯不持一砚归”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包拯的后任却和他截然相反,据记载接替包拯任端州知州的叫杜懿。这位杜知州贪赃枉法,较之包拯的前任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上任后,随即下令禁止砚民采石,而他自己却将砚材统统霸占,端州百姓背地里称杜知州为“杜万石”。
像包公这样的清官,在封建时代毕竟是少的,相反“杜万石”这种贪官却何止成百上千。
也许正是有这些贪官的贪婪和丑陋才衬托出清官的清廉和高尚。真实应了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那句名诗:“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所以“包公掷砚成洲”和“包公不持一砚归”的故事才在民间广泛的传播开来。
端州后人为了纪念两袖清风的包拯,在砚洲特意修建了一座包公楼,又在端州的丽谯楼门口刻上“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的对联,颂扬包公的清廉,如今,这副对联还清晰可见。“峡砚清风”现在已成为肇城八景之一。
前一篇:2014年03月08日
后一篇:读图时代——有感于《聚砚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