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Ezra Pound),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庞德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他在长诗《诗章》中阐述孔子学说,在1915年出版的《中国》中收集并翻译了十几首中国古诗。庞德不太懂中文,他的译作是由日译本转译的。庞德还曾译过《大学》、《中庸》、《论语》等。在翻译过程中庞德得到了华盛顿一些专家学者的帮助,克服了各种困难。尽管人们可以对译文进行各种指摘,但庞德毕竟作了前所未有的尝试。除了翻译中国作品外,庞德也译过包括日本、希腊、意大利文学等多种语言的外国文学作品。就此而言,庞德也是一个有成就的翻译家。
但是今天看来,庞德对于中文诗歌的翻译不甚准确,有的地方甚至可笑,但是我们做翻译批评应该辩证的看待他的译文,既看到优势,又能发现缺点,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方可称为一篇好的翻译批评。
首先,先看一下庞德所作的一首诗: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My translation: 这几张脸好似幽灵般在人群中闪现;潮湿的黑色树枝上有几片花瓣。
这首诗的名字是“In a Staion of the
Metro”,是庞德的代表作之一,经典的意象派诗歌,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将人脸、人群、树枝和花瓣等几个意象拼贴起来,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由此诗,庞德所推崇的“诗歌意象”的理论可见一斑。
再来看一下,庞德对中文某一经典诗歌的翻译:
"Hid!Hid!" the fish-hawk saith
by isle in Ho the fish-hawk saith:
"Dark and clear.Dark and clear.
So shall be the prince's fere."
说实话,看到庞德的这篇译文,我根本不知道他究竟翻译的哪篇中文经典诗歌,又仔细看了几遍,终于从最后一句得到了点灵感,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翻的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前面也说过,庞德自己本身是不大懂英文的,他的译作是从日译本转译的,所以对原文很多地方的理解出现了很大的错误:
(1)例如第一句中的“关关”本来应为雎鸠叫时的拟声词,译者却误译为“Hid,Hid”现在看来有点可笑。
(2)而将雎鸠翻译成fish-hawk也是属于误译,因为雎鸠是中国特产的珍稀鸟类,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因其头顶的冠羽,让雎鸠看起来颇具王者的气度与风范。因此,古人亦称王雎,《诗经》作者不仅明察秋毫,而且见微知著,通过描写“关关”和鸣这一细节,就生动有趣地反映了雄鸟和雌鸟之间心心相印、十分融洽的感情关系。庞德的译文中就完全丢失了这一意象。
(3)第二部分中,“窈窕”的是指指心灵仪表兼美的女子样子,古人云,美貌曰窕,美心曰窈;美状曰窕,善心曰窈。庞德竟然翻译成了"dark and
clear",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又黑又透明的女人,怎么会吸引君子们的注意呢?说到“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庞德将该词译成了Prince(即王子),未免有点以偏概全了。
旁德在意象诗歌方面的贡献无人能及,而且也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鉴于当时有限的知识水平和中西交流的短缺,造成他对中国很多文章的翻译,现在读起来有点搞笑,但是这并不能抹煞他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所作的贡献。通过对别人的译作做翻译批评,我们不仅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了解译者,用辩证的眼光看到译者及其译作,能做到这一点,才只能说你已迈进了翻译批评的大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