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特点
(2020-09-21 21:13:19)
周二下午,我们语文教研组一起学习李学红老师的“统编教材策略单元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是统编教材在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使其成为积极的阅读者。本单元围绕“预测”这一阅读策略进行编排,体现如下特点。
(一)引导有意识阅读,体会阅读乐趣
预测是一种自然存在的阅读心理。儿童在阅读的时候,都会无意识地运用这一策略。本单元的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这种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变为一种有意识的阅读技能,并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主动地进行运用。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呵护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初始期待,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预测之后的验证,会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趣味和快乐。在这有意识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阅读的积极参与者,还是阅读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二)有层次、有梯度地呈现学习内容
围绕“预测”这一阅读策略的学习,本单元编排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和《不会叫的狗》三篇童话,分别讲述了“已经活了一百多岁的老屋因为帮助别人而总也倒不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在有意无意之中帮助了他人”和“一条不会叫的狗身处逆境却不言放弃,坚持完善自己”这样三个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有童趣的故事。其中,以反复结构来叙述的故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用旁批的方式示范了预测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以依据标题、图画和情节来预测故事后面的内容或结局。这篇课文的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关注课文的旁批,在阅读后和同学交流“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预测”,也为学生边阅读边预测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引,并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预测不是无端猜测,需要有文本内容的支持,需要结合生活经验作出有根据的判断;预测没有对错之分;要在阅读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
后两篇课文也是典型的可预测文本。《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省略了结尾,《不会叫的狗》原文的三种结局也未完整呈现,为预测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样编排的用意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预测”的一般方法尝试猜测故事结局,在“读到……我想……是因为……”等形式的阅读交流分享中,充分展现自己预测的根据和思维的过程;在辨别预测内容与原文内容是否相同的过程中,判断自己运用的预测方法是否合理,并主动及时修正自己的预测,继续猜测“故事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经历更真实的预测过程和获得阅读的乐趣。教材在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课后题与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梳理总结了预测这一阅读策略的好处和方法,如预测有助于对文章意思的理解,有助于快速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关注文章的细节等,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大胆猜测和推想,再度强化学生边阅读边预测的意识和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三)力图体现学习“预测”的能力层级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运用“预测”,体验阅读的快?罚?激发阅读的兴趣。这个重点体现为三个能力层次:第一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进而培养预测的意识和习惯。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的七处旁批以及单元内三篇课文后的练习思考题,引导学生可以在读之前猜,带着猜想去读,以问题转化的方式写旁批;也可以在读之时猜,尝试联系着读,以角色揣摩的方式用旁批;还可以在读之后猜,运用猜测与推想的方法创编故事,以想象拓展的方式用好课后题。第二是“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这意味着有依据地开展“预测”,是对能力和方法的培养。第三是“尝试续编故事”,依据基本方法,能在原文基础上创造性地“预测”。
前一篇:[转载]中华颂
后一篇:《成语故事》读书汇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