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祯
王士祯(1634年—1711年),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豫孙,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王渔洋幼承家学,早慧聪颖,8岁能诗,12岁能赋,17岁应童子试,郡、邑、提学三试第一,18岁中举,25岁中进士,26岁授扬州推官,累官至刑部尚书。王渔洋为官45年,在康熙身边做官27年,蒙特旨入翰林,是有清以来由部曹改词臣第一人。王渔洋既是一位内阁重臣,又是文坛领袖,一生著述36种560余卷,创作诗歌4000余首,首创诗论“神韵说”,被尊为“一代正宗”,康熙皇帝精选其诗作300多首编成《御览集》,供随时翻阅。
1、生平简介
王士祯出生在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是明朝布政使。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二十六日,王士祯出生于豫省官舍,象晋于“豫”得“孙”,祖父遂呼其小名为“豫孙”。五岁入家塾读书,七岁时入乡塾读《诗经》,后娶山东邹平张延登之孙女为妻。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与大哥王士禄、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诗名。
顺治八年乡试第六,顺治十二年参加会试第五十六,未参加殿试,寓京半年而归。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补殿试三甲三十六名,文名渐著,23岁游历济南,邀请在济南的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为“秋柳诗社”,从此闻名天下。后人将大明湖东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园”,指为王士祯咏《秋柳》处。
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扬州推官,“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康熙十七年(1678年),受到康熙帝召见,转侍读,入值南书房。升礼部主事、国子监祭酒、左都御史,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不久,因受王五案失察牵连,被以“瞻循”罪革职回乡。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康熙五十年(1711年)五月十一日卒。王士禛的“禛”字,在他死后,因避雍正讳,改名王士正。乾隆赐名士祯,谥文简。但其后世人,包括正统的中国文学史对之却居然是“王士禛”或“王士祯”两存而使用着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世贞)、李(攀龙)之肤廓,钟(惺)、谭(元春)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既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于是士祯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
袁枚称王士禛的诗歌“不过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属清雅,又能加宫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风格。”,“然稍放纵,不加检点,便蓬头垢面,风姿全无。”
钱钟书指王士禛的诗善于掩饰自己天赋之不足,在《谈艺录》中评王渔洋的诗:“一鳞半爪,不是真龙”,又说“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
王士祯以诗文为一代宗师,其诗多抒写个人情怀,清新蕴藉、刻画工整,早年作品清丽华赡,中年后转为清淡苍劲。散文、词也很出色。擅长各体,尤工七律。与朱彝尊齐名,时称“朱王”。他提出的神韵诗论,渊源于唐司空图“自然”、“含蓄”和宋严羽“妙语”、“兴趣”之说,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作诗要诀。所传诗文中,有不少题咏济南风物,记叙济南掌故之作。曾为蒲评点《聊斋志异》并题诗共勉。
王士祯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精华录训篆》、《蚕尾集》等数十种。康熙四年(1665年),王士祯升任户部郎中,到京城为官。当时的京城才人墨客云集,为王士祯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神韵”说,开一代诗风。王士祯多才多艺,有大量名篇传世,他写景的诗文尤其为人称道,所作小令中的“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被当时许多名画家作为画题入画。王士祯的才华很快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康熙皇帝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士祯受到皇帝的召见,“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仕南书房”,成为清代汉臣由部曹充词臣的第一人。康熙皇帝还下诏要王士祯进呈诗稿,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殊荣。王士祯遂选录自己300篇诗作进奉,定名《御览集》。从此,王士祯平步青云,常常得到御赐字画,还多次参加重要宴饮。
当时,王士祯名扬天下,官位也不断迁升,成为清初文坛公认的盟主,一时间,诗坛新人、文坛后辈到京城求名师指点作品,
往往首先拜见王士祯,如能得其一言片字褒奖,就会声名鹊起。蒲松龄是落拓不第的文人,
《聊斋志异》也久不被世人认识,当蒲松龄找到王士祯时,王士祯“加评骘而还之”,还赠诗蒲松龄:“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为了让《聊斋志异》出版,王士祯在该书上大书“王阮亭鉴定”,使得各家书坊争相求索书稿,刊刻《聊斋志异》“以为荣”。当时的名流称赞此事:“国家文治轶千秋,扢雅扬风,巨公踵出,而一代正宗必以新城王公称首。”
宋代严羽的“妙语”、“兴趣”之说,记叙济南掌故周村城西长白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吸引了王士祯,他便在修建了别墅,名叫“夫于草堂”。每逢闲暇便来游玩小住。盛夏酷暑,则全家来此消夏。这里有漫山的森林,清碧的泉水,鹿鸣鹤舞,湖光山色,是难得的避暑胜地。附近又有繁华的周村,生活十分方便。苑城的袁守侗等大官僚,也都在山中见有别墅。
王士祯被罢官后,曾长期在山中别墅居住,登峰观瀑,临池戏鱼。有时登临会仙高峰,谣望清河碧带,芽庄湖帆,乘兴吟哦“东山清风来,西涧凉雨度”。兴致高时,仰天长啸,空谷传响,极为惬意。他的《长白山录》对长白山周围的自然景色、山川风物做了详细记叙,《夫于草堂集》、《香祖笔记》等,也是在这里写成的。
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渊源于唐司空图“自然”、“含蓄”和之作。
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后人所辑《带经堂诗话》,反映了他的论诗主张。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而其渊源则本于司空图和严羽。他鼓吹“妙悟”、“兴趣”,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王士祯的诗歌创作,早年从明七子入手,“中岁逾三唐而事两宋”,晚年又转而宗唐,但是在这三次转变中,提倡“神韵说”是贯穿始终的最能体现王士祯“神韵说”理论,并且写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绝句。
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说,主宰诗坛数十年。他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在清代达到了顶峰,从而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为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士祯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去逝。享年78岁。王家曾四代官至尚书,桓台境内至今还存有歌颂王家功德的全国罕见的砖牌坊,上刻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题写的“四世宫保”四个大字。
2、王氏家族
简介
新城王氏一门英才辈出。除王士禛外,他的先人王重光、王象晋、王象乾,他们兄弟王士禄、王士祜等,皆名重一时,都是中国文化历史名人。他们为官清正廉洁,政绩突出,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重光】
王重光(1502——1558)自廷宣,号泺川,王麟次子。明嘉靖十六年举人。嘉靖二十一年进士。由工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主持九江关税,不贪一钱一物。后守卫大同,不附权贵,平凡宽狱。调守上谷,上奏章《陈述机宜十二条》,都重款要。因忤逆阉党刘瑾,调任贵州左参议,分守贵宁、安平二道,奉命平息叛乱。他单骑入苗寨谕降,归附者3万余众。时值北京重修三殿,遂在贵州一带采办大木。因亲历险危,调查勘采,茹瘴饮岚,劳瘁而死。嘉靖皇帝赠“忠勤可悯”匾额,贵州士民公举入布政司名宦祠,于永宁县立忠勤祠,其后人亦在新城立忠勤祠纪念。
【王之垣】
王之垣(1527——1604)字尔式,小字承志,号见峰,嘉靖三十七年戊午举人,壬戌(1562年)进士。重光次子。授推官,仕至户部左侍郎。正色立朝,事上接下,皆以诚相待,有古大臣之风。事详《明史》《新城县志》。
【王象乾】
王象乾(1546——1630)字字阔,号霁宇,之垣长子。明隆庆四年亚元举人,连科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多年镇守蓟辽,声震九边。因治军有方,83岁时,明廷以特旨起用,行边视师。死后赠太师,《明史》有传。
【王象晋】
王象晋(1561——1653)字字进,一字康侯,号康宇,之垣三子。明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明万历四十一年考选,升任翰林、御史等职。当时,魏忠贤阉党之祸炽盛。他与兄王象乾(兵部尚书)都是东林党人,阉党丌诗教、韩浚等力图拉拢他俩入伙,许诺可升官发财。王象晋断然拒绝,遂触怒阉党,被迫害辞职归里。数年后,王象晋被起复任职,历授河南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等职。在河南期间,兰陵王的母亲刘氏仗势诬陷许州50多名儒生,经王象晋慎重调查,确认儒生冤案,驳回兰陵王母的诬告。兰陵王在郡县骄纵跋扈仗势欺人的行为有所收敛。当地百姓称赞王象晋为政公平。
王象晋为人宽厚,见义勇为,乐于助人,仕途中受阉党迫害,他辞官归里。晚年优游林下,从事园艺和医药的研究和著述。自号“明农隐士”,甘为农圃,有时到田间做些轻微劳动,询问老农种植经验。经常教育子孙不要矜夸门户,努力做好功课,多做好事。他一生著述颇多,有《二如堂群芳谱》28卷,《赐闲堂集》20卷,《清寤斋心赏编》,《剪梧载笔》《秦张诗余合壁》等行世。
【王士禄】
王士禄(1625——1673)字子底,号西樵,渔洋伯兄。清顺治十二年进士,初官莱州教谕,后为吏部考功员外郎。学力深厚,擅长诗文,爱好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与三弟王士祜、四弟王士禛以文名传世,时称“三王”。著有《十笏草堂集》、《王考功集》、《表余堂集》、《辛甲集》、《上浮集》,与王士禛合著《燃脂集》百余卷。载《四库全书存目》。王士禄因丧母过于悲伤,后病逝于新城故里,时年49岁。
齐鲁望族
洞察“齐鲁望族”奥秘。新城王氏注重对家族子弟进行严格的科举教育,“每夜五鼓即起,终年在书屋;每日读经史毕,作文七篇,缺一不可,旷一日不可;一文不佳,责有定数”,而且有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文学、诗学和经世致用之学的培养,因此其家族不仅名宦满门而且文人辈出,既有文臣也有武将。涌现出王山立、王兆禹、王象丰等多名武进士、武举人,位居将军;成就了《群芳谱》这种冠盖文学、农学等多领域的名著;造就出王象春这种豪情万丈的诗人;孕育出王渔洋这种统领清初诗坛五十年的一代正宗。
3、先祖事略
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子真,青州诸城人。始祖讳贵,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琊公。后避居新城之曹村,为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鳏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伉俪焉。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琅琊公五子,善人最少,姓醇谨,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枝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之曰“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颍川王府教授,称颍川公。颍川为善人次子,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睹。十四补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颍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志传称公内廉行修。人伦醇备。事大父琅琅公至孝,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颍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部。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晋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窾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颍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有删改)
白话译文
我名叫士祯,姓王,字子真,青州诸城人。始祖名叫王贵,济南新城藉人,世人称琅琊公。后来避乱居住在新城的曹村,给某大姓人家做佣人。有一天刮起大风,天空昏暗,一女子从天而降,好一会儿风停了,天空明朗,始祖在尘土中看到她。她自称是诸城县初氏之女,早晨起来取火,不知不觉就来到这个地方。当时始祖正好孤身一人,女子十八九岁。主人认为是天赐良缘,就叫他们结为夫妻。
二世祖名叫王伍,有善良的德行,人们称他叫“善人公”。琅琊公有五个儿子,善人公最小,他生性淳朴谨慎,对待父母和几个兄长,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他尤其喜欢施舍,时常勤于治理家务,按人定量供给粮食,剩余的全部拿来救济乡里贫困缺粮的人。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在下面煮粥给饥饿的人吃,那些饥饿的人依次得到粥。(善人公)还在槐树下编织斗笠,常常像这样。乡里人称呼他叫“王菩萨”,而称呼他家叫“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名叫王麟明,官至颍川王府教授,世人称颍川公。颍川公是善人公的第二个儿子,生来机警聪明,记忆力强,对于书无所不读。十四岁补博士弟子员,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后来屡试不第,随着常例参加地方官推举选拔,官至永平郡司训,他勉励人们学习并努力实行,成为许多士人的榜样。最后升任颍川王府教授。到任后,疾病发作,一年后去世。志传上称他为公内廉行修。他长幼尊卑分得极细。对大伯父琅琅公最孝顺,遇到哥哥兄弟们很尊敬,天天如此。
高祖名叫王重光,字廷宣。颍川公去世后,他十分哀伤尽其礼节,补缺升任户部员外郎。因为他做事能干,进升为佥事,做云中郡守。他强硬耿直,奉公守法,军队百姓都信赖他。不久升为参议,驻守上谷。呈奏上谷应该做的十二件事,完全符合法则。因为违背了上司的意图,调任贵阳。丁巳年,皇帝新建三大殿,要用大木料,在贵州一带采办。他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所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他深入险要的地方(调查勘采)。冒着寒风瘴疠,劳累过度而死去。皇上听说后,特地加以抚恤,赐祭文以厚葬。壬戍年的秋天,三殿落成,因为他先前有功,皇上下诏追赠太仆寺少卿。他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颍川公的第二个儿子,刚换牙齿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后来奉养三个继母常氏、岳氏、卢氏,就像对亲生母亲一样。两个弟早亡,抚养他们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住在乡里,小心谨慎,谦虚退让,是君子啊。遇到事情十分慷慨,不避艰险。到去世时,没有一句话说到家事。祠堂祭文,有皇帝“忠勤报国”的褒奖,所以称为忠勤公啊。
4、王士禛纪念馆 故居四世宫保坊
【1】王士禛纪念馆坐落在山东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馆址忠勤祠原是明万历十六年(1588)为纪念王渔洋
的高祖王重光而建,距今四百余年。整组建筑系砖木结构,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醉心旖旎风光。此处松青水秀,鸟语花香,天高气爽,景色怡人。振玉、苍云二石,一如高耸灵芝直插云霄,一如冉冉云朵盈舞翩翩;百鹿石上,鹿态各异,或奔跑跳跃、嬉戏打闹,或卧坐休憩、深思远望,美不胜收;望月亭下,既可吟诗对唱,以文会友,又能观看湖中红鲤跳跃龙门,品其悠然自得之乐;白云轩内,极品茶道与丰富的文化产品令游客来而忘返;水月松风石屏,则可让疲惫的心灵在繁华浮躁的喧嚣中得到深深的静谧……可谓,绿树环绕,红花映照,碧波荡漾,馨风昂扬,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与一体,好一派风光!
【2】王渔洋故居位于桓台县新城镇城南村,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是王渔洋在其曾祖王之垣所建长春园故址上修缮而成,又名西城别墅。故居现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四世宫保坊
四世宫保坊坐落在桓台县新城镇的城南村。四世宫保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今已有近四
百年的历史。它是为表彰当时兵部尚书王象乾“总督蓟辽”“威名著九边”,保卫明王朝有功,为万历帝特许建造的。同时,追赠其上三代,父亲王之垣、祖父王重光、曾祖父王麟,均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因此称“四世宫保”坊。四世宫保坊,是新城七十二座牌坊的唯一幸存者,也是国内唯一的砖坊。该坊为砖石结构,以砖为主。坊高15米,宽9.2米,深3.3米,占地30余平方米。为三门四柱一牌楼式,形式为中间高两边低的宫殿样式。它融人文、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于一体,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该坊自下而上的构造是:最下为方形巨石底座,分三层,每层四周均有精致浮雕。底层雕有莲瓣,中层雕有云朵,上层雕有龙驹、麒麟、松鹿、奔狮、灵芝、浮云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基座上开三拱门,中间大,两边小,对称和谐。门楣上雕有二龙戏珠,活灵活现。尤其是基座上雕刻的八尊石狮,分踞前后,雌雄各4,形态生动。雄狮脚踏绣球,回首张望,雄姿勃发,雌的怀抱幼狮,俯首凝视,极尽母爱之情。大拱门之上,嵌有上下两块石匾,下为功德匾,镌刻着王氏祖孙四代的名讳、职衔、和诰赠。上匾镌刻着“四世宫保坊”四个大字,字体工整,笔力遒劲,相传为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关于董其昌题写坊名,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一字值千金”的动人故事:王象乾被恩准建造“四世宫保”坊,深感荣幸。为使该坊更加显明增色,特意聘请当时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为坊题字,并赠送1000两银子作为润笔费。董其昌深明王象乾意图,便郑重的用正楷书写了“四世宫保”四个大字。当天晚上,董其昌在王宅后花园散步,听到王家下人正在议论:“都说董其昌书法好,号称‘书画双绝’,论写正楷字,还不如洞庭四叔(王象咸,号洞庭,明著名书法家)呢?1000两银子花得太冤了”。董其昌听了这话非常气愤。翌日,即告辞王家说到济南门生处玩几天,然后回京。王家送走董其昌以后,展开题字一看,“四世宫保”中少了“宫”字。王象乾十分焦急,派叔弟王象春去济南问明原委,不料董已离济而去。董门生沉着脸说:“何不请自家人补写一字呢?”王象春心里明白,经过再三请求,门生才讲明原委,并说:“恩师路过寒舍,使留下一个‘宫’字,如果用还需要再出1000两银子”。王象春知道董其昌听了下人的闲话,故意带走“宫”字,只因“千金易得,一字难求”,于是,从济南筹借了1000两银子,买回“宫”字。
该坊前后额楣两侧均雕刻注有“玉音”的楹联,下端皆有精雕莲花承托。在楹联和额楣四周雕刻着精致的飞禽走兽,山水花卉,有的浮雕,有的透雕,有的圆雕,皆精雕细琢,技艺精湛。坊外侧圆柱上雕有二老二少古代人物,形象端庄,栩栩如生。坊顶飞檐斗拱,透雕花脊,脊上8跑,每跑两兽,高踞瓦脊。檐角悬有风铃。顶脊中央雕塑
“麒麟驮宝瓶”,高居坊颠。坊檐下正中镶嵌注有 “圣恩”二字的匾额,表明该坊至高无上的规格。
四世宫保坊造型别致,气势雄伟,工艺精妙,古朴典雅而闻名遐迩,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而精湛的建筑技艺。该坊已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