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苏轼《三槐堂铭》问世以来,王氏后裔修谱多冠以三槐堂号,以至于今人争论不休,三槐堂始祖世系错讹百出。认定谱系来源是否准确,关键看该谱所载原始资料是否权威和真实,只有做到这一点,求本溯源才能够不失公允。
近从中华寻根网看到《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王旦嫡系)载有
1,王导谱序(咸和九年即334年)。
2,文正公(旦)自述世系。
3,文正公奏请王氏族谱序疏及宋真宗赦题王氏族谱序。
4,司马光序,乔文惠序,于谦序。
5,桑维翰作《许国公墓志铭》。
现将该谱赠言中的“墓志铭”录摘于下:
http://s14/mw690/003XnXaezy77ZbPZzEF0d&690
唐滑州黎阳令追封许国公墓志铭
公姓王氏,讳言,字正音,其先出自汉谏议大夫吉之后,由琅琊徙魏州,至公之曾大父岁(注:原字是金字旁加岁)唐为谏议大夫,大父博(注:摶的误认或讳避)昭宗朝左丞相,父依配白氏乾符壬寅八月十八日生公於魏州,公负奇才,忠愤激烈,当念祖宗耻未雪原,奋不顾身,然未膺一命口,过四旬,乾宁元年中进士,又二年授滑州黎阳令,天佑间,黄巢作乱,公固守黎阳,贼巢往来蹂躏几年,兵民错离,苦心调剂于群情,颇宜平贼镇抚。至唐末,公遂隐家不出,入山课耕种,训儿孙,退休林下者又数十年,其间陟岵之哀,雁断之痛,鼓盆之悲,公教子成名为国老重臣,真称隐君子匹哉!广顺三年二月日没世,享年七十有三,配姚氏,子二人,孙三人,曾孙六人,其嫁娶皆名阀巨族,具在状中不再述,衣冠蝉联,子孙蛰振,是可以观德矣。
史官谏议大夫
桑维翰撰
注:
1、 桑维翰是王彻(王言儿子)同科进士,王彻第一名状元,桑维翰第二名。
2、唐宋期间的“大父”,即今天的祖父。
3、魏州在五代后改为大名。
4、“陟岵之哀”,《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借指思念已故父母之哀痛;
“雁断之痛”,指的是音信全无,与亲人隔绝;
“鼓盆之悲”,本意即敲瓦罐子(瓦缶,古代乐器),代指丧妻。
从中可以看出,王言公身处之环境。
中华寻根网查影印件《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该谱载有诸多三槐堂家乘资料,尤其是王导咸和九年即334年写的王氏族谱序,证实三槐王氏是王导正宗后裔,这在很多琅琊族谱中都难以找到的。现在有些人通过几本世系嫁接不清的家谱,试图分析论证出三槐王氏的上源,简直是痴人说梦,是徒劳无益的。
其实,王旦在奏请宋真宗题序时就写到:...臣之家载世系,莫不与国史相同...该墓志铭写的是博(应是年代久远之讹)。还有一些谱将王言父亲写成王勃,博、勃同音,一看到是大名鼎鼎的王勃,自然想到是太原堂;还有谱将王言父亲写成王益(其实
是依的误传)。
http://s15/mw690/003XnXaezy77Zaj8t9c1e&690
http://s14/mw690/003XnXaezy77ZajfvHL4d&690
http://s14/mw690/003XnXaezy77ZbHmZ6Rfd&690
http://s4/mw690/003XnXaezy77ZajiqnF43&690
http://s4/mw690/003XnXaezy77Zaj5qcX13&690
http://s8/mw690/003XnXaezy77Zajn5cP27&690
http://s13/mw690/003XnXaezy77Zaj29s08c&690
最近从中华寻根网看到浙江《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原谱影印件,序文载有文
正公(王旦)自述世系,王旦奏请及宋真宗赦题王氏族谱序、许多圣旨,司马光、于谦等名人题序,可以说是三槐堂文馆,对研究三槐世系上源很有参考价值。
王旦序最后写到:王摶生有四个儿子,即王倜、王倓、王伦、王言。但在该谱世系吊线图中却发现:四十八世王博;四十九世王倜、王倓、王伦、王依,五十世王言、王岳。对王倜、王倓、王伦生卒年月、学位、官宦均有详细介绍,唯独王依只有名字,再无后裔和其他内容;对五十世王言却有详细介绍,历唐滑州黎阳令...因父蓝田之祸,遂
改望太原,占籍大名莘亭.....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王倜、王倓、王伦是王摶儿子。但 这里,王摶却写成了王博,何也?
无独有偶。江西《兴国城南王氏族谱》(南宋谱)将三槐王氏王言列为王导之二十一世,王言父亲却写成王溥,注唐代宰相。王溥(922——982)太原祁县人,是后周、宋太祖两代宰相,而王言(869——930),世上哪有儿子比父亲先出生的道理?
不谋而合,山阴谱、兴国谱都认定王言是王导二十余世。不同的是,山阴谱将王言祖父写成王博,兴国谱将王言父亲写成王溥。我认为,王博、王溥其实都是王摶的化名,因唐末宰相王摶遭同僚崔胤宰相陷害,被唐昭宗追昭赐死于兰田驿,王摶后裔修谱世系中不敢或不愿直书其真名,使用的都是阴讳之法。按
山阴谱,王摶四子王依哪里去了?如果他已长大成人,为何没有婚配和子女?如是夭折,也会注明。我认为,只有一种解释,
那就是:王依改名叫王言,少年入谱是王依。在古代,”依“与”言“发音相似。当年遭此横祸,王言为了消除父亲被赐死的不良影响,只好改名,改籍贯,甚至迁到
大名的莘县(莘县有旁支六世祖王练后裔),以为子孙后代谋个好前程。罪臣后裔改姓换名在今天也很
正常,何况那是尤重世系血统的古代?
正因为有五世祖王摶的前车之鉴,王旦屡遭寇准到宋真宗面前告状,王旦却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好话,‘王旦雅量’写进宋史。国史政治,往往夹杂了很多政治因素。太原、琅琊王氏本来就久负盛名,王祐为什么还挂出三槐堂?我认为,其目的就是为了模糊家祖世系;宋代三槐王氏名震天下,为什么官府文献、名人题序对三槐王氏上源问题写的都很含糊?如”其先
太原人...“太原哪里?却无具体地名,因为三槐后裔不愿将世系公布于众,才到了今天‘假说真时真也假”。欧阳修与王旦三子王素同年,王素时任工部尚书,为了避免同僚攻奸和皇帝猜忌,加上先祖王言早就有太原之说,故不愿将世系挂在王摶名下,应堂侄邀请写出了一份与父亲王旦完全不同的世系即《永泰王氏宗谱序》,欧阳修等
编写的宰相世系表里当然不会出现王摶儿子王言;故此,三槐堂系出太原,原来是先祖们对外保家兴族的一种说词。所以,谱牒学家说:信史?不如信谱。当然,有些族谱将先祖学位、官宦有意抬高,可以理解。但在先祖来源世系问题上,一般情况下是不敢
轻易改动
的。但王摶这位诬陷致死的宰相,他儿子身上所发生的故事,决非今天的我们可以想象和推断的。先祖王言改望,那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办法。
现在,有些人以唐书宰相世系表里王摶没有王言这个儿子、大多数三槐后裔说是太原堂为理由,并以元代赵某人”王言曾祖是王乾“的讲话为依据(但有人拿出原谱说,太原祁县王乾只有两个儿子,没有王言),就推断出三槐堂是文中子王通后裔、王勃堂支王勉的后裔。假如三槐堂确是大儒后裔、而且还是唐初四杰王勃的堂支,那官府文献、三槐堂族谱里为何不见记载?王摶当年被赐死,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名声不好,有谁愿意假冒其后裔?)
清代王国栋、王庸敬两老前辈在遍查全国主要王氏族谱的基础上,耗费毕生心血写就的王氏宗谱、通谱不容置疑。王言是王摶四子的结论是正确的,也是有根有据的(相信他们也看过宰相世系表)。
我的结论是: 王言原名是王摶四子”王依“。以上,供三槐后裔参考。
江西三槐堂王旭公后裔 王宝华
王言墓志铭公布后,不少网友对三槐祖王言公出生、中进士、任县令时间上产生疑惑与不解,认为王言墓志铭有可能造假。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古人不敢故意造假。先从出生年号考,一般出生年号记得较牢靠,至于五代时期,朝廷年号不断更替,可能会搞混乱。王言于壬寅年八月十八
日生,1962 年也是壬寅年来,按1962—60x( n)=y公式套计,y=882,
王言应是882年出生,没于954年(一般按虚岁计,与广顺三年也相符)。有人又有疑惑,882年不是乾符年代。这也好理解,如1952年,台湾依然叫民国40年。中进士是乾宁元年,也即894年,王言才13岁
中进士可能吗?神童王勃也只16岁登科。我认为可能是历代传抄错误所导致的结果,王言墓志铭到山阴续修宗谱年代已经跨越900多年了。乾宁六年很可能会抄成乾宁元年,乾宁六年即898年,王言已17岁,因为"公负奇才",王言17岁举进士也能理解。
至于“又二年授滑州黎阳令”,即19岁的王言于900年前后担任黎阳县令,有人又疑问,19岁担任县令?王勃16岁就担任朝廷官员,这在唐代不奇怪。王摶于唐光化三年即900年被赐死,罪臣后代还能当官吗?因为“蓝田之祸”,不单指王摶赐死。历史载,崔胤与朱全忠互相勾结,被王摶等人揭发,崔胤罢免宰相后,又因权臣朱全忠等人的运作,再度出任宰相,被称为“崔四人”。唐末天下大乱,崔胤向唐昭宗建议杀死
所有宦官,王摶说:宦官势力较大,不要过激,否则可能引生更大事端。崔胤反诬王摶与宦官勾结,唐昭宗听信谗言,将王摶降职外任,一贬再贬,崔胤又向唐帝建议要斩草除根,王摶调入任新职行至蓝田时,追诏已到,赐死王摶。王摶为了子孙平安,“君叫臣死,不得不死”。从这段历史看,王言可能是在王摶未被赐死的900年初开始担任黎阳县令,也可见唐昭宗并没有诛连王摶家人,王言还在黎阳县“颇宜平贼镇抚”。到唐哀帝期间,朝廷上下均被崔胤与朱全忠势力控制,“群臣莫不敢言”。天佑二年(905年)六月,朱全忠在亲信李振和朝廷宰相柳璨的鼓动下,将裴枢、独孤损、崔远等朝廷衣冠之流三十多人,集中到黄河边的白马驿全部杀死,投尸于河,制造了惊人的“白马之变”。我认为,王国栋谱、王庸敬谱云因“蓝田之祸”也不准确。应该是自“白马之变”后。王摶子孙才开始逃离四处并隐姓埋名。后来崔胤与朱全忠密谋一举灭唐后,王言“至唐末,公遂隐家不出,入山课耕种...”,隐姓埋名,改望太原。担任唐代县令的王言是拥唐的。至于中华王氏研究会关于”王言“的介绍,是从【五代.会记】里的一句话中找出的王言,此”王言“是帮助朱温灭唐的,不是三槐之王言。
考古,我们不能只按今天的思维去理解和解释,必须联系当年的历史背景
。所以,一开始我就说:王言墓志铭可能有瑕疵,但
不能因为有瑕疵,就全盘否定其真实性。如果真是造假,不会造得更加天衣无缝吗?从王言墓志铭与王旦的自述世系互相矛盾这一事实,更可以看出《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作者王寿松编修族谱的严谨作风,即老谱流下的字文,一个字
都不能改。除非年代久远,看错和理解错误所致。错,有错的原因与
理由,立此存照。这才是我们考古考谱工作者应有之作风。
据王言墓志铭记载和江西泰和潍江王氏族谱、贵州潍江王氏族谱,建议三槐祖王言介绍应改为:
三槐祖王言(882——954),字正音,其先出自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后,曾祖父王钅岁为唐谏议大夫,祖父王摶为唐昭宗朝左丞相,父王依仕唐为门下侍郎,母白氏,王言壬寅八月十八日(即882年)出生于魏州,898年中进士,900年授滑州黎阳令,因蓝田之祸、天佑二年(905年)“白马之变”辞官隐居大名莘亭,父王依(亿)与母白氏携弟王素另避祸迁江西庐陵,王言遂与父母弟失去联系,亿公墓在青原山寺,素公墓在
吉水黑源山隐中村,后裔再迁到江西泰和、贵州。王言没于954年,享年七十三,配姚氏,子二人,孙三人,曾孙六人
。
江西信丰 王宝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