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海王氏:煮酒论王朗

(2014-04-27 18:09:30)
标签:

东海王氏

王朗

杂谈

苍源先生

分类: 东海当路王氏

 

               煮酒论王朗

                         ——据天涯论坛西菊先生贴整理   

 

       今天的郯城处在沂河和沭河中间的平原上。郯城县城是在古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为处在沂沭河的洪水走廊上,又经过1668年的大地震,古迹很少存在,仅古城墙残留及三处古迹,呈三角形分布在县城的北、东、西三个方位,北部是徐氏始祖陵豹公墩,城东有孝妇冢,城西有于公墓(为孝妇窦娥申冤的那位于公,其儿于定国是西汉相),现在的县城规模仍没有超出这三个古迹圈定的范围。

    郯城除东部的马陵山外,在西北部还有零星的几座小山头,有黄山、兰山、峰山、庙山、文曲山、大小埠岭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山岭上均分布着成群成片的秦汉墓。司徒王朗的故乡就位于县城西南部约15公里处的沂河边上。

  

 1、王朗是通经拜郎中,又通过三署选才做县官起家。可大体推究他有一定的家庭背景。

     通经拜郎中说明他很可能是一个经学高材生,是凭着真本事起家的,当然不排除他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因为在三署选才一起做官的那几个人都有一定的家庭背景,象臧洪,父亲是一个武将,刘繇是皇亲,赵昱家族不清楚,估计中央里有人,因为当年陶谦是派赵昱出使长安,按理说王朗在中央里有杨彪的关系,应该比赵昱出使更合适,估计赵昱在中央的关系比王朗还硬,长安朝中有赵岐赵温等好几个姓赵的高官,应该有一定的关系背景。

    从与王朗一起做县令的四个人看,王朗的进步并不是最快的,刘繇最快,做到扬州牧,关系也最硬,学问肯定也不错;其次是臧洪,父亲是个有名的将领,孙坚出道就有他的功劳,很有学问,知名度肯定不低,估计臧洪也有学问底子,不是大老粗,当年共讨董卓时,还做过盟誓主持;王朗与赵昱比,不知谁的学问更好,背景更硬,同做太守,赵昱在徐州的广陵,王朗去了扬州的会稽,分不出高低,但考虑到当时的动乱局势,王朗的安排要好一点,会稽毕竟是扬州重郡,又是朱俊的老家。

     王朗的崛起很值得研究,王朗在年轻的时代在徐州(当时徐州刺史部,东海郡治都在郯县)很有名气,与彭城张昭/琅琊赵昱都是好友,受到同州陈琳的赞赏,但王朗的来头可能更大。传记中没有提起王朗的上辈情况,但说王朗的老师是弘农杨赐,这可是个四世三公的大家族。

     综合推断,王朗也得有相当的家庭背景,不排除有做高官的父辈。

 

 2、王朗在出任县令后,拜杨赐为师。杨赐去世,王朗弃官行服,可见与杨赐的关系非同一般。

    王朗能够以通经拜郎中,说明在经学考试中是全国的尖子生,甚至是第一,所以能引起杨赐的注意。王朗的老师是弘农杨赐,这可是个四世三公的大家族。   

     杨赐于185年去世,王朗弃官行服,可见与杨赐的关系非同一般。行服当然是自己的谪系子孙,可王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需要三年的时间,大概要到187年初,这段时间正是天下大乱期间。行服期间肯定要与杨彪接触,而杨赐生前对黄巾天平道的态度暧昧,并且可能受到了灵帝及有关朝臣的误会。 从王朗服孝老师的情况看,其妻杨夫人极有可能是杨赐的族人或直系后代,也就是说,王朗是与弘农杨氏大族连姻。

    在汉未大族连姻已经是流行的趋势。我们知道,王肃的正妻是泰山羊氏,而司马家族的司马师也是娶的羊氏。当然王朗与羊氏联姻在先,王肃的婚姻肯定是王朗决定的,这里面还有一层,就是泰山羊氏与大学问家蔡邕有世交。

    

3、王朗年青时好友张昭、许靖,有必要重点研究一下.

  王朗师从杨赐期间肯定是在洛阳,这期间结识了很多人,他与汝南大族的许靖是好友。许靖曾经在王朗做会稽太守时投靠过他,后来孙策取会稽,许靖跑到交州后展转入蜀,王朗并未归附孙策,而是展转回到曹操手下,但王朗的好友张昭当时事刘繇却归附了孙策。

     张昭、许靖这两个王朗的好友在吴蜀都取得了极高的地位,张昭是受孙策遗嘱扶佐孙权的,许靖在蜀也是极受刘备器重,孔明先生都得尊重他。

     张昭是王朗年青时的好友,又同为本州名人,年青时就认识,说明家离的不远,或者是同学,但从张昭王祥还同琅琊赵昱常一起活动来看,这张昭多半应是在州治郯活动,不可能一个彭城,一个在郯城,一个在临沂,碰面怕是不容易.

  张昭很有意思,陶谦想请他做官,他竟然不干,很不给面子.陶谦是什么人啊,封疆大吏,一州之牧,就把张昭给投入的牢内.还是老朋友出面说情给放了出来.

  但王朗和赵昱都应了陶谦的请,一个做治中,一个做别驾.

  张昭下了江南,后来王朗也下了江南.张昭后来在孙策手下混得不错,居然成了托狐重臣.孙策当年交待后事曾对张昭说过,如果看孙权不行的话,张先生可以自行处理.话是很重的.后来孙夫人也是这样交待的.可见张昭的地位不寻常.张昭也是极会来事的人.当年陶谦死后,张昭还专门写了吊信,可谓情真意切,这信留传了下来. 张昭跟好多的权臣连姻,象孙权家,诸葛家,陆家等,这一招看来都会用,是当时的流行手法.

     当年孙策取会稽,把王朗给俘虏了,自己领了会稽太守的职,看来这官还是很重要的.阿瞒后来还以此取笑过王朗.王朗的回答很艺术,叫做:自己是不可折而折,面阿瞒你是:可折而不折.

  王朗在孙策手下呆了一段时间,生命肯定没问题,有老朋友张昭在,孙策肯定亏待不了他.但王朗还是最后归附了阿瞒曹操。

     (史书上说是积年才到,.不知回来时还安排了什么事.)

  

4、王朗与朱治的关系。

      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如果仔细分析王朗与朱治的任职经历,就会发现这俩个人应该有密切的关系。

  朱治是孙坚的得力部下,而孙坚又是追随朱俊从徐州起兵的,这三个人与徐州的陶谦应该说是老乡关系,是军人型的人物,在前期的军事生涯中自然能结成一个小团伙。

  王朗与朱治、孙坚的年龄差不多,是同龄人。朱治曾经受孙坚派遣到徐州帮陶谦灭黄巾,大概于192年受太尉马日磾安排到江南做吴郡都尉。从192年这个时间点上分析,王朗与华歆等都是这一年到江南的,但是王朗与赵昱好象不是马日磾派遣。但不管怎么讲,时间上非常接近,也许是同一批的安排。

  就时间点来讲,192年前在徐州,王朗与朱治在灭黄巾中肯定接触,问题的关键是,王朗被任为会稽太守,朱治是吴郡都尉,并且是同一年到江南,任职的地点非常特别。会稽郡有东西两都尉,会稽西部都尉就驻扎在钱塘,而吴郡都尉据说也驻扎在钱塘,这两个都尉所统的兵是否是一伙呢?搞不太清楚。

  本人妄加推测,王朗到会稽上任,前期在军事上肯定受到了朱治的帮助。  孙策只所以能迅速占领江南,朱治是起的重要作用。前期刘繇被攻击时,朱治肯定是没有积极出兵,等刘繇一失手转向豫章,朱治开始了行动将许贡赶跑,吴郡轻易拿下,会稽的北大门完全敞开,王朗陷入了空前被动,加上内部有动摇派,失守是预料中的事。 

  从孙策占领江南的过程看,异乎寻常的顺利,他起初手中并没有多少兵。当然孙策的军事才能不可否认,但事情的背后肯定有高人指点,就前期来讲,高人便是张昭和张肱等,估计张昭起的作用更大一些。

  王朗是这一过程的亲历者,从经验、教训上来讲,他肯定会对张昭、朱治、虞翻三个老熟人有更深刻的认识,被老熟人玩倒了。特别是朱治,这人前期肯定是用什么花招迷惑了王朗,算是栽大了。这伙人不简单,不地道,不好玩,得走。

 

  南方的个小集团不地道,北方的朝局那就更复杂。

  这完全是因为信息断绝造成的,估计王朗回到朝庭后要搜集各种信息,加深对朝局政局的了解,老朋友孔融正在得意的时候,问题不一定能看准,但杨彪的感受肯定具有深度和说服力。208年南征刘表,王朗随大军南下不久,他的老友孔融被杀,孔融也就是说话狂点,但阿瞒最终容不下他,让他永远闭上了嘴,连孩子也没有放过。不知王朗感受如何,这确实过分了。不过王朗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既来之,则安之,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得适应环境,服侍曹阿瞒恐怕要小心谨慎了。

  后来内部一幕幕血淋淋场面肯定会让王朗加倍小心,好在他的性格与孔融不同,是性严整慷慨多威仪,不是狂傲不勒的那种,特别是王朗恭俭节约一条,正好适合阿瞒的口味。再加上卞夫人的老乡关系,王朗的日子也难不到哪儿去。

 

 5、198年王朗北归时已经四十多岁,是思想上成熟的阶段。

   王朗北归前在曲阿待了三年,史书上说他是: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这说明他不仅仅是保全了一个刘阳家人,恐怕还有不少其它亲旧。

  在曲阿,虽然有张昭、朱治、虞翻等老熟人老关系在孙策周围,并且孙策也有意收留王朗,但他还是决定离开,去投奔阿瞒,这个决定肯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最起码他必须面对保护刘阳家人应承担的风险这一条。这一条要是处理不好,不光是自己掉脑袋的事,整个家庭都会跟着遭殃。所以,王朗在北归时必然对保全自己家族方面有所考虑,不会冒然带着家庭全部成员去闯虎穴。

  当时的王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管对上级朋友还是部下,是一个比较仗义的人。比如对刘繇的儿子,还专门给孙策写信让其好好对待,说这样能在社会上历史上留下美名。(孙策和孙权后来还真这样做了)。

    象对待虞翻也不错,当时孙策攻击会稽时,让其回家守丧,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这样体贴一个下属。估计这个虞翻就是个动摇分子两面派,是主张投降的地方势力,王朗没守住会稽也可能与虞翻等地方势力不积极抵抗有关系。孙策拿下会稽后,虽然自己领了会稽太守一职,但并没有实地上任,而是交虞翻全权代理了,虞翻还亲自跑到豫章说降了华歆,功劳不小,是积极效力。后来虞翻还将研究的易学寄给孔融,让其给点评,按说王朗是研易高手,又与虞翻有同僚之谊,应该寄给王朗才对,可见虞翻与王朗的关系并不很铁。

  王朗前期的这种仗义行为估计在回到阿瞒身边后,因为环境的改变发生了转变,特别是杨彪的处境会对他产生重要影响。

    从史书记载的情况看,阿瞒去世之前的这段时间,王朗并没有太多事迹,好象潜伏下来一样。仅仅是魏国建立后做了第一任的魏郡太守,然后是少府、奉常、大理。但阿瞒去世文帝一主政,王朗明显得到了重用,走上了文臣的顶端。

 

6、 魏初王朗无权,有史为证。

      《三国志·魏志·高柔传》:(黄初)四年,(高柔)迁为廷尉。 魏初,三公无事,又希与朝政。柔上疏曰:“天地以四时成功,元首以辅弼兴治;成汤仗阿衡之佐,文、武凭旦、望之力。逮至汉初,萧、曹之俦并以元勋代作心膂,皆明王圣主任臣于上,贤相良辅股肱于下也。今公铺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养高,鲜有进纳,诚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大臣献可替否之谓也。古者刑政有疑,辄议于槐棘之下。自今之后,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裨起天听,弘益大化。”帝嘉纳焉。

  可见自曹丕上台,直到黄初四年,三公基本如同虚设。再者王朗之上还有钟繇,又怎能轮得上王朗?

   曹丕能当上皇帝,王朗的作用微乎其微。其实,建安十八年已初现端倪。曹植、曹彰等都封侯,唯独不封曹丕。曹丕的身份是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曹丕为长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袁绍、刘表立幼子的结果曹操心知肚明。

   曹丕当上皇帝,贾诩、吴质的功莫大焉。详见贾诩传及裴注吴质。与王朗无关。

 

 7、读《王朗传》疑惑王朗自江南北归后,到底干了哪些事?

      王朗北归朝庭一直到阿瞒去世大概二十年多一点时间。这期间,前期作为参谋肯定多随阿瞒活动,但也没见他出过什么军事上的好主意。208年南征刘表王朗是随军一起去的,大军南下不久,他的老同事孔融被杀。

    不过按“以军祭酒兼魏郡太守”可以大体判断,王朗北归后是做了参谋工作。阿满建安九年(204年)破邺城,领冀州牧,王朗兼魏郡太守应该在204年以后。208年南征荆州刘表,王朗是一起去的,这在王朗与许靖的第一封信中有交待。后来的奉常、大理应该是在曹操为魏公魏王以后。

 

   问题是198年王朗北归一段时间干了什么。

  198年9月东征吕布,十二月破下邳。王朗是这一年北归的,在广陵停留,估计是在陈登处,然后是在东海出现,估计王朗参与了阿满破吕布的战争。吕布平定,行政区调整,东海郡被严重分割,因多次的战争,郯县被严重破坏,原来的郡治及主要乡村肯定是残破了,此后又有东海昌豨的多次叛乱。

     从当时的现实分析,王朗即使带了家属也不会安排在郯县,包括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而最有可能安排的地方是臧霸的驻防地,王朗与臧霸是老同事,此人后来又一直很红,应该跟王朗有很大的关系。后来王祥王览突然在临沂出现应该值得玩味。历史上并没有关于王祥、王览及其后辈有墓葬在临沂的记载与传说,倒是有王朗、王肃墓的记载与传说。

  这里边还有刘备的起家应该一提。阿满第一次征徐州后,陶谦请来了刘备。第二次征徐州略地至东海,刘备是屯郯东要太祖,被太祖击破,然后回头向西对郯城、襄贲进行残破式的大清洗,非常狠毒。

  刘备屯兵的地点很奇怪,屯到了郯东。这次阿满东征应该走的是平邑费县临沂一带过来,刘备应该在郯北屯兵备敌,可他却屯在了郯东,怎么会这样布兵呢,刘备在军事上是很厉害的,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通了。刘备屯郯东主要是防备阿满攻击郯县东部的朐县,这里是巨富别驾糜竹的家乡,主要是给他看家护财,怪不得后来刘备被吕布打败,糜竹倾力支持刘备再起,因为刘备一来徐州就跟糜氏联手了。阿满后来都不敢小瞧刘备,给他官做,因为刘备后面有大财主呢。刘备的翅膀变硬就是从联手糜氏开始。但是郯县的残灭也就是因为刘备的入住。

  

     王朗在曹操时期并不显眼,但有一件事是很起作用的。曹操五虎良将之一的于禁为操平定北方是出了大力,史书上说是王朗所荐。

  曹操封魏王后,翼州的政物是王朗主要打理的。可见王朗深得曹操的重用。

    当时有一个政策,凡是朝中要员边郡守将,必使任子居邺城,实为人质。这点子不知道是谁出的,够厉害,只有深知春秋要义的人能想的出。这项政策后来在晋代魏后,司马氏又用来对付曹氏宗亲,真是一报还一报。

 

   阿瞒时代的朝庭应该说是压抑的,充满杀气的。这个时期的主旋律是战争,一切都在围着曹操的法令、喜好运转。

  阿瞒除了爱好打杀之外,还有浪漫的一面,对酒色诗词颇有心得,爱搞个聚会,喝酒吟唱,放纵抒怀。自己的两个爱子也很有这方面的遗传天赋,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跟着附和,所以朝中形成了一个文学团体,这给战争生活平添了浪漫的色彩,也算是对战争压抑情绪的释放。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好事搞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研易高手王朗肯定能看透这事,头脑也一定清醒,他的儿子王肃就专搞学问不搞文学。使事情兴转的正是阿瞒自己,导火索便是权力继承问题。

  性格爱好使不同的人结成了更为紧密的小团伙,并围绕着权力的继承展开了明争暗斗,这恐怕是阿瞒事先没有料到的,但是为了权力的顺利交接,他必须作出决择,一些很有才能的人在这当中成了牺牲品。也有一些人因此受益,王朗应该是受益人之一。

    一朝天子一朝臣,送走了阿瞒之后,王朗迎来的人生的重大转机。他终于可以驱除埋藏在心中的阴影,可以运用自己的权力和智慧,为国、为家、为社会、为朋友、为宗族,等等吧,做点真正有意义的事了。

 

 8、为什么说王朗的志向高,有远见卓识呢?

 

      (1)王朗的志向是自比曾子,以曾子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

         回顾王朗一生的作为,是多么的象曾子,实践着曾子的理想主张,一生荐人拔才,悉心委国事,从不专权专利,以真行践孝,自己事业未竟之前,已经将王肃培育好继承自己的事业。王肃一生又是很象仲弓,确实是细心做学问,著作很丰富,学问很深,很全,在儒学发展上有重要贡献,并非是全靠权势来推行新学说。

  王朗、王肃的儒学中,道的思想意识很浓,其实儒学讲易,跟道家并不对立,天变人也得变,天人合一,孔子的儒学并不是死的。

     王朗的志向从其培养儿子,王学兴起上能看出来,王肃的学问后来超过父亲王朗,著作也多,当时有王学兴而郑学衰的说法.王肃是继承了父亲的学问与志向,并认真实践,这些基础是王朗打下的,也是他教导的.王学成为晋朝的理论正统,这正是王朗愿望.

   王朗的原封地不是兰陵,后来改封到了兰陵,一是离自己的家乡很近,但关键一点是,兰陵是曾子的故乡,是曾子传业活动的主要地方,是荀子传业活动的主要地方,是春秋初税亩和发源地,是鲁国季氏的私地,著名的季文子,季恒子,季康子的封邑.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是自古以孝出名的地方.所以王朗将封地最后争取到了这个地方,作为后世的根基.

    东海集团在汉代的影响是很大的,班固曾经感叹,说"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这个地方自古就是文化的发源地,自然经济上也是富余之地.其文化繁荣可以上溯到春秋时的百家争鸣时代.有好几大学派都在这个地方发源.曾子在这里授徒,荀子在这儿讲学,墨子在这儿发展,商未子良之逐臣的姜太公,人称兵家老祖,恐怕也是这个地方的人,春秋奴隶制瓦解的初税亩制度就是从这儿的兰陵一带发端,后被各国采用,百家争鸣的经济原因可能就在这儿.这种文化气氛一直传承,所以才有汉兴以来的文化强势,发育了很多的文化大家族和经济大家族.

 

  (2)与司马氏等大族联姻

     王朗在魏文帝与明帝时期的地位是极高的,有能力在治国上推行自己的理论主张,但已经是晚年.他明白人总是要死的,死后的事怎么样.王朗的原配是羊氏,继配是夏侯氏,估计与夏侯氏的联姻是政治婚姻,或者是另有打算.以王朗的地位,与曹氏联姻应该不成问题,但王朗并没有这么做.他的孙女嫁给了司马昭,这桩联姻的决定必是王朗的决策.

  王朗曾对王元姬说,我家今后的兴旺可能要靠你这个女孩子了.这句话意味深长,说明王朗已经料到了自己死后的政治格局.他选择了与司马氏联手,而且选的是司马昭,而不是司马师.后来的事实证明是对,王元姬果真实现了祖父的愿望,其子司马炎称帝,王学成为当世显学:而更有资格做皇帝的司马师却无后,还是把司马炎的亲弟弟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这弟俩都有资格做皇帝,均是王元姬所生,最后还是司马炎胜出了.

  所以大族的联姻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那是非常重要的,王雄的后代中,与司马氏和羊氏联姻,王览的后代中也是这样,有几个牛人是沾这个光的,象王衍\王敦都是娶的司马公主.

  王导与王敦在八王之乱时影响不如王衍与王戎.八王之乱由皇族和外戚争权引起,是一场悲剧,最后的结果东海王司马越最后胜出,掌握了大权,当时王衍是司马越的最主要助手,王导王敦也是跟随的司马越。

    从联姻和地域上来推理,可以再一次证明,王雄一支和王览一支老家是徐州的东海或琅琊,是一个族系,不然不会巧合的都支持东海王.

  如果不是五胡乱华开始,不是石勒这个小子,也许不会有江左琅琊王氏的兴起,但这次却是一个意外.五胡乱华开始,东海王在率十万大军撤出洛阳回东海老家的途中,被石勒包围,全军而没.司马越\王衍都上了西天,但聪明的裴氏,司马越之妻却在乱军之中,换服毁荣,一年之后才跑回建康.

  幸亏司马越提前留了一手,早在撤出洛阳之前就令王导、王敦和琅琊王司马睿经略江南,永嘉南渡演出了华夏民族悲壮的一幕.从而为华夏保住了一块根基.

  当时是群龙无首,王导、王敦只好拥琅琊王做了皇帝,但琅琊王很心虚,他清楚自己没有这个资格,有资格的也得是东海王的后代,可是他们都上西天了,所以没有办法,只好同意王导王敦的安排,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江南局面.

  但是等裴氏一年后回到建康,王导难办了,裴氏并没有死,但不过孩子没带回来,没有后代了,东海王死了,也不能再生了,怎么办,只好把琅琊王的儿子过继给裴氏,由琅琊王先干着皇帝,等自己死了,再由过继给裴氏的儿子继位,也算是东海王的后代了.

  王导、王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朝权的.在东海王的老班底中,王导王敦的势力并不如王衍王戎,但石勒成就了他们.琅琊王氏从此如日中天,主要是王导王敦的功劳,这堂弟俩一文一武,支撑了江南政局.

 

   (3)王朗和王肃均是主张以孝作为治国理念的,司马炎也将孝作为国策,,王祥是以孝树立的典型.王朗王祥均是徐州人,或是同出一族.东海与琅琊虽然是两个郡,郡治紧连着,而且过去本就是一郡.东汉时的琅琊应该是琅琊国,它的由来是东汉章帝时,琅琊王刘京用五个县换了东海郡的二个县得来的.刘京是沾了他亲哥哥汉明帝的光.汉明帝的皇位本是太子刘强的,明帝未就位时是东海王,结果俩人换了个位,太子被削为东海王,都是因为那个阴丽华.东汉未的刘虞就是东海王刘强的后代,这个人干过幽州刺史,汉未动乱那会还有人想立他为皇帝,来收拾残局,结果他死活不干,后来可惜被公孙瓒给杀了.

   

   (4)曹魏集团的成功除了军事人才的能打外,有两项政策是很关键的。一项政策是“挟天子以令诸臣”,另一项政策是“屯田”,有人把这两项政策归功于那个叫荀或的人物,其实这两项政策都不是曹魏的首创,王朗曾在跟陶谦做治中的时候就建议陶谦说,春秋大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于是陶谦就真勤王了,还得了个安东将军,王朗也因此升到会稽做太守。而这一招被曹魏集团学去了,而且更进了一步,直接把皇帝握在自己手里。所以“挟天子以令诸臣”的首创者是王朗。

  关于屯田,最旱推行屯田制度的是在徐州刺史部,但是是谁出的主意,史书上没有记载,有人认为是陈登,实际上这个政策是从东海郡土财主糜竺那儿得到的启发。这个糜竺是在东海郡的海边上靠围海造田加晒盐发的家,成了巨富,但不是士族大户、书香世家,所以后来只好跟同命相怜的刘备联姻联了手,刘备起家的经济后盾应该是糜氏。

 

  (5)还有一项是文化现象,汉未动乱是从黄巾起义开的头,黄巾起义所用的理论是太平道,但真正的太平道理论发源是东海郡,当时琅琊人于吉在东海郡的曲阳一带完成太平清领书理论构造,重点在东海郡和江南吴稽一带传教,信徒很多,孙策见其影响很大就杀了于吉,王朗本是东海郯人,后到会稽做太守,和于吉是同时代,俩人肯定很熟悉,而于吉的活动重点就是这两个地方,巧的是这两个地方却没有出现象黄巾起义这样的大活动,说明与主政的王朗引导有关。

 

  (6)对于西蜀的诸葛亮,也就是孔明先生,在王朗眼里或许只是一个不识长远大局的晚辈,说明王朗对当时天下大局看的很清楚,王朗在给许靖的书信中说的很明白,意思是蜀汉是长不了的,如果说孔明年轻气盛看不清天下形势,难道你大名鼎鼎的人物—许老先生连这一点还看不出吗?灭蜀是早晚的事情啊,请你老先生劝说一下孔明他们别折腾了。

 

  (7)对于东吴,王朗虽然投降而不依服,没走张昭的老路,他可能是不看好孙策,而是回到了曹操的身边,虽然曹操身边的儒臣多的是,比他名气大的也好多,但王朗还是一步步走向了文臣的顶峰,并没有象有些谋士那样被杀,他的才能应该在华歆之上而甘愿在华歆之下.也许是他在暗中观察布局,最终选准了方向,与司马氏家族连姻,暗中接着徐州一带的宗族力量和地方士族,形成自己的上下力量体系,自己的儿子王肃是一支,自己的侄子王祥是一支,又让侄子王祥的弟弟王览搞一支,与羊氏连姻,与夏侯家也连过姻,到了司马炎称帝时,天下有一半血统是王家的.

 

  (8)南迁士族中,徐州一带的士族一直占上风.这功劳应该归功于王朗.

      看南朝的几个朝代,东晋前期基本上就是琅琊王氏的天下,到了刘宋东海徐氏的势力又如日中天,再到齐梁,又是兰陵萧氏的天下,要知道王朗王肃是封袭的是兰陵侯,这兰陵就离徐州东海郡郯县不远。王祥封的是睢陵公,封地在徐州之下邳。

      至于王祥,应该是王朗设的一枚棋子,当初,吕虔有一把佩刀,工匠观看,以为有此刀的人一定会登上三公之位。吕虔对王祥说:“我不是可以做三公的人,这刀对我说不定还有害。而您有公辅的器量,所以送给您。”王祥坚决推辞,吕虔强迫他才接受。王祥临终前,又把这把刀授给其弟王览,说:“你的后代一定兴盛,足以配此刀。”果然,王览的后代之中多贤才,在东晋时期尤为兴盛。吕虔赠王祥宝刀的事如果真的存在,那或许是王朗事先的安排。

        所以说在南朝几个小朝廷,北方南迁士族中,徐州一带的士族一直占上风.这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功于王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