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王氏:煮酒论王朗
(2014-04-27 18:09:30)
标签:
东海王氏王朗杂谈苍源先生 |
分类: 东海当路王氏 |
3、王朗年青时好友张昭、许靖,有必要重点研究一下.
王朗师从杨赐期间肯定是在洛阳,这期间结识了很多人,他与汝南大族的许靖是好友。许靖曾经在王朗做会稽太守时投靠过他,后来孙策取会稽,许靖跑到交州后展转入蜀,王朗并未归附孙策,而是展转回到曹操手下,但王朗的好友张昭当时事刘繇却归附了孙策。
张昭很有意思,陶谦想请他做官,他竟然不干,很不给面子.陶谦是什么人啊,封疆大吏,一州之牧,就把张昭给投入的牢内.还是老朋友出面说情给放了出来.
但王朗和赵昱都应了陶谦的请,一个做治中,一个做别驾.
张昭下了江南,后来王朗也下了江南.张昭后来在孙策手下混得不错,居然成了托狐重臣.孙策当年交待后事曾对张昭说过,如果看孙权不行的话,张先生可以自行处理.话是很重的.后来孙夫人也是这样交待的.可见张昭的地位不寻常.张昭也是极会来事的人.当年陶谦死后,张昭还专门写了吊信,可谓情真意切,这信留传了下来. 张昭跟好多的权臣连姻,象孙权家,诸葛家,陆家等,这一招看来都会用,是当时的流行手法.
王朗在孙策手下呆了一段时间,生命肯定没问题,有老朋友张昭在,孙策肯定亏待不了他.但王朗还是最后归附了阿瞒曹操。
4、王朗与朱治的关系。
朱治是孙坚的得力部下,而孙坚又是追随朱俊从徐州起兵的,这三个人与徐州的陶谦应该说是老乡关系,是军人型的人物,在前期的军事生涯中自然能结成一个小团伙。
王朗与朱治、孙坚的年龄差不多,是同龄人。朱治曾经受孙坚派遣到徐州帮陶谦灭黄巾,大概于192年受太尉马日磾安排到江南做吴郡都尉。从192年这个时间点上分析,王朗与华歆等都是这一年到江南的,但是王朗与赵昱好象不是马日磾派遣。但不管怎么讲,时间上非常接近,也许是同一批的安排。
就时间点来讲,192年前在徐州,王朗与朱治在灭黄巾中肯定接触,问题的关键是,王朗被任为会稽太守,朱治是吴郡都尉,并且是同一年到江南,任职的地点非常特别。会稽郡有东西两都尉,会稽西部都尉就驻扎在钱塘,而吴郡都尉据说也驻扎在钱塘,这两个都尉所统的兵是否是一伙呢?搞不太清楚。
本人妄加推测,王朗到会稽上任,前期在军事上肯定受到了朱治的帮助。 孙策只所以能迅速占领江南,朱治是起的重要作用。前期刘繇被攻击时,朱治肯定是没有积极出兵,等刘繇一失手转向豫章,朱治开始了行动将许贡赶跑,吴郡轻易拿下,会稽的北大门完全敞开,王朗陷入了空前被动,加上内部有动摇派,失守是预料中的事。
从孙策占领江南的过程看,异乎寻常的顺利,他起初手中并没有多少兵。当然孙策的军事才能不可否认,但事情的背后肯定有高人指点,就前期来讲,高人便是张昭和张肱等,估计张昭起的作用更大一些。
王朗是这一过程的亲历者,从经验、教训上来讲,他肯定会对张昭、朱治、虞翻三个老熟人有更深刻的认识,被老熟人玩倒了。特别是朱治,这人前期肯定是用什么花招迷惑了王朗,算是栽大了。这伙人不简单,不地道,不好玩,得走。
南方的个小集团不地道,北方的朝局那就更复杂。
这完全是因为信息断绝造成的,估计王朗回到朝庭后要搜集各种信息,加深对朝局政局的了解,老朋友孔融正在得意的时候,问题不一定能看准,但杨彪的感受肯定具有深度和说服力。208年南征刘表,王朗随大军南下不久,他的老友孔融被杀,孔融也就是说话狂点,但阿瞒最终容不下他,让他永远闭上了嘴,连孩子也没有放过。不知王朗感受如何,这确实过分了。不过王朗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既来之,则安之,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得适应环境,服侍曹阿瞒恐怕要小心谨慎了。
后来内部一幕幕血淋淋场面肯定会让王朗加倍小心,好在他的性格与孔融不同,是性严整慷慨多威仪,不是狂傲不勒的那种,特别是王朗恭俭节约一条,正好适合阿瞒的口味。再加上卞夫人的老乡关系,王朗的日子也难不到哪儿去。
王朗北归前在曲阿待了三年,史书上说他是: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这说明他不仅仅是保全了一个刘阳家人,恐怕还有不少其它亲旧。
在曲阿,虽然有张昭、朱治、虞翻等老熟人老关系在孙策周围,并且孙策也有意收留王朗,但他还是决定离开,去投奔阿瞒,这个决定肯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最起码他必须面对保护刘阳家人应承担的风险这一条。这一条要是处理不好,不光是自己掉脑袋的事,整个家庭都会跟着遭殃。所以,王朗在北归时必然对保全自己家族方面有所考虑,不会冒然带着家庭全部成员去闯虎穴。
当时的王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管对上级朋友还是部下,是一个比较仗义的人。比如对刘繇的儿子,还专门给孙策写信让其好好对待,说这样能在社会上历史上留下美名。(孙策和孙权后来还真这样做了)。
王朗前期的这种仗义行为估计在回到阿瞒身边后,因为环境的改变发生了转变,特别是杨彪的处境会对他产生重要影响。
6、
可见自曹丕上台,直到黄初四年,三公基本如同虚设。再者王朗之上还有钟繇,又怎能轮得上王朗?
198年9月东征吕布,十二月破下邳。王朗是这一年北归的,在广陵停留,估计是在陈登处,然后是在东海出现,估计王朗参与了阿满破吕布的战争。吕布平定,行政区调整,东海郡被严重分割,因多次的战争,郯县被严重破坏,原来的郡治及主要乡村肯定是残破了,此后又有东海昌豨的多次叛乱。
这里边还有刘备的起家应该一提。阿满第一次征徐州后,陶谦请来了刘备。第二次征徐州略地至东海,刘备是屯郯东要太祖,被太祖击破,然后回头向西对郯城、襄贲进行残破式的大清洗,非常狠毒。
刘备屯兵的地点很奇怪,屯到了郯东。这次阿满东征应该走的是平邑费县临沂一带过来,刘备应该在郯北屯兵备敌,可他却屯在了郯东,怎么会这样布兵呢,刘备在军事上是很厉害的,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曹操封魏王后,翼州的政物是王朗主要打理的。可见王朗深得曹操的重用。
阿瞒除了爱好打杀之外,还有浪漫的一面,对酒色诗词颇有心得,爱搞个聚会,喝酒吟唱,放纵抒怀。自己的两个爱子也很有这方面的遗传天赋,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跟着附和,所以朝中形成了一个文学团体,这给战争生活平添了浪漫的色彩,也算是对战争压抑情绪的释放。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好事搞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研易高手王朗肯定能看透这事,头脑也一定清醒,他的儿子王肃就专搞学问不搞文学。使事情兴转的正是阿瞒自己,导火索便是权力继承问题。
性格爱好使不同的人结成了更为紧密的小团伙,并围绕着权力的继承展开了明争暗斗,这恐怕是阿瞒事先没有料到的,但是为了权力的顺利交接,他必须作出决择,一些很有才能的人在这当中成了牺牲品。也有一些人因此受益,王朗应该是受益人之一。
8、为什么说王朗的志向高,有远见卓识呢?
王朗、王肃的儒学中,道的思想意识很浓,其实儒学讲易,跟道家并不对立,天变人也得变,天人合一,孔子的儒学并不是死的。
王朗的原封地不是兰陵,后来改封到了兰陵,一是离自己的家乡很近,但关键一点是,兰陵是曾子的故乡,是曾子传业活动的主要地方,是荀子传业活动的主要地方,是春秋初税亩和发源地,是鲁国季氏的私地,著名的季文子,季恒子,季康子的封邑.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是自古以孝出名的地方.所以王朗将封地最后争取到了这个地方,作为后世的根基.
(2)与司马氏等大族联姻
王朗曾对王元姬说,我家今后的兴旺可能要靠你这个女孩子了.这句话意味深长,说明王朗已经料到了自己死后的政治格局.他选择了与司马氏联手,而且选的是司马昭,而不是司马师.后来的事实证明是对,王元姬果真实现了祖父的愿望,其子司马炎称帝,王学成为当世显学:而更有资格做皇帝的司马师却无后,还是把司马炎的亲弟弟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这弟俩都有资格做皇帝,均是王元姬所生,最后还是司马炎胜出了.
所以大族的联姻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那是非常重要的,王雄的后代中,与司马氏和羊氏联姻,王览的后代中也是这样,有几个牛人是沾这个光的,象王衍\王敦都是娶的司马公主.
王导与王敦在八王之乱时影响不如王衍与王戎.八王之乱由皇族和外戚争权引起,是一场悲剧,最后的结果东海王司马越最后胜出,掌握了大权,当时王衍是司马越的最主要助手,王导王敦也是跟随的司马越。
如果不是五胡乱华开始,不是石勒这个小子,也许不会有江左琅琊王氏的兴起,但这次却是一个意外.五胡乱华开始,东海王在率十万大军撤出洛阳回东海老家的途中,被石勒包围,全军而没.司马越\王衍都上了西天,但聪明的裴氏,司马越之妻却在乱军之中,换服毁荣,一年之后才跑回建康.
幸亏司马越提前留了一手,早在撤出洛阳之前就令王导、王敦和琅琊王司马睿经略江南,永嘉南渡演出了华夏民族悲壮的一幕.从而为华夏保住了一块根基.
当时是群龙无首,王导、王敦只好拥琅琊王做了皇帝,但琅琊王很心虚,他清楚自己没有这个资格,有资格的也得是东海王的后代,可是他们都上西天了,所以没有办法,只好同意王导王敦的安排,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江南局面.
但是等裴氏一年后回到建康,王导难办了,裴氏并没有死,但不过孩子没带回来,没有后代了,东海王死了,也不能再生了,怎么办,只好把琅琊王的儿子过继给裴氏,由琅琊王先干着皇帝,等自己死了,再由过继给裴氏的儿子继位,也算是东海王的后代了.
王导、王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朝权的.在东海王的老班底中,王导王敦的势力并不如王衍王戎,但石勒成就了他们.琅琊王氏从此如日中天,主要是王导王敦的功劳,这堂弟俩一文一武,支撑了江南政局.
关于屯田,最旱推行屯田制度的是在徐州刺史部,但是是谁出的主意,史书上没有记载,有人认为是陈登,实际上这个政策是从东海郡土财主糜竺那儿得到的启发。这个糜竺是在东海郡的海边上靠围海造田加晒盐发的家,成了巨富,但不是士族大户、书香世家,所以后来只好跟同命相怜的刘备联姻联了手,刘备起家的经济后盾应该是糜氏。
(5)还有一项是文化现象,汉未动乱是从黄巾起义开的头,黄巾起义所用的理论是太平道,但真正的太平道理论发源是东海郡,当时琅琊人于吉在东海郡的曲阳一带完成太平清领书理论构造,重点在东海郡和江南吴稽一带传教,信徒很多,孙策见其影响很大就杀了于吉,王朗本是东海郯人,后到会稽做太守,和于吉是同时代,俩人肯定很熟悉,而于吉的活动重点就是这两个地方,巧的是这两个地方却没有出现象黄巾起义这样的大活动,说明与主政的王朗引导有关。
(6)对于西蜀的诸葛亮,也就是孔明先生,在王朗眼里或许只是一个不识长远大局的晚辈,说明王朗对当时天下大局看的很清楚,王朗在给许靖的书信中说的很明白,意思是蜀汉是长不了的,如果说孔明年轻气盛看不清天下形势,难道你大名鼎鼎的人物—许老先生连这一点还看不出吗?灭蜀是早晚的事情啊,请你老先生劝说一下孔明他们别折腾了。
(7)对于东吴,王朗虽然投降而不依服,没走张昭的老路,他可能是不看好孙策,而是回到了曹操的身边,虽然曹操身边的儒臣多的是,比他名气大的也好多,但王朗还是一步步走向了文臣的顶峰,并没有象有些谋士那样被杀,他的才能应该在华歆之上而甘愿在华歆之下.也许是他在暗中观察布局,最终选准了方向,与司马氏家族连姻,暗中接着徐州一带的宗族力量和地方士族,形成自己的上下力量体系,自己的儿子王肃是一支,自己的侄子王祥是一支,又让侄子王祥的弟弟王览搞一支,与羊氏连姻,与夏侯家也连过姻,到了司马炎称帝时,天下有一半血统是王家的.
(8)南迁士族中,徐州一带的士族一直占上风.这功劳应该归功于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