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解(7)

(2024-01-07 10:33:51)
标签:

文化


唐诗解(7)

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如果说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喜悦之情,则要想产生这样一种喜悦之情,诗人必须有某种个性,喜爱不认生的小孩。

要想产生这样一种喜悦之情,诗人还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遇到了看到“不相识”的人能够“笑”起来的一个“儿童”。

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喜悦之情,诗人就能够意识到某种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喜悦之情能够激活人们的自我表扬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成就感,诗人还能够意识到某种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某些信念,坚信只有伟大的人才能既能强有力地展示自己的伟大又能暗示自己有丰富的知识——知道只有伟大的人才能有力地赞美一个人,知道只有优秀的人才能让人们即使自己陶醉于“少小离家老大回”所意味的快乐也要对其进行追踪,知道只有优秀的人才能让人们为自己对其进行追踪找来充足的理由(譬如这样做有助于人们从“乡音无改鬓毛衰”所意味的痛苦中转移注意力),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实现这样一种间接的自我表扬:对意味着“不认生的孩子”的“儿童”,做出展示自己伟大的这样一种赞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喜悦之情”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唐诗解(6)
后一篇:唐诗解(8)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