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6)
(2024-01-06 10:32:44)
标签:
文化 |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若”的意思是像,“荠”是一种草,“何当”的意思是何时。
如果说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成就感,则要想产生这样一种成就感,诗人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解释。
要想产生这样一种成就感,诗人还必须做出一定的努力,因此做出这样一种解释——“隐者自怡悦”,那是因为此“隐者”是生活在“北山白云里”;自己“始登高”,那是因为自己想要与“隐者”“相望”;自己的“心”“灭”了,那是因为其“随”“飞”“雁”而去了;自己“愁”“起”来了,那是“因”为现在是“薄暮”时分;自己的“兴”“发”了,那是因为现在“是”“清秋”时节;自己对一个人提出“何当载酒来”这样一个问题,那是因为自己想要与对方“共醉重阳节”。
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成就感,诗人就能够意识到某种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成就感能够激活人们的行乐意识,圣人因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是“”;就能够意识到此一成就感还能够激活人们的自我表扬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成就感,诗人还能够意识到某种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某种信念,坚信只有伟大的人才能既能有力地展示自己的伟大又能暗示自己有丰富的知识——知道只有伟大的人才能有力地赞美一个事物,知道只有不寻常的事物才能让人们即使其是远在“天边”也要将其细加观察,知道只有不寻常的事物才能让人们为自己将其细加观察找来充足的理由(譬如这样做有助于人们产生“江畔洲如月”之类的美好的幻觉),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实现这样一种间接的自我表扬:对“树”做出展示自己伟大的这样一种赞美——“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成就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